完美沟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结构意识:结构清楚了,才能把话说明白

在任何场合,任何人说话都想把话说清楚,都想让听众听明白,这就需要表达者有结构意识,而且表达的内容需要有结构的设计。我在教学生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理论,跟大家分享一下。

只要是说话,就要有时间限制,也就是限时表达。只要有时间限制,就要有结构意识,而只要有结构意识,就必须讲究排兵布阵。

下面我就来教大家公开讲话的时候可以用到的结构方法,把排兵布阵落实到讲话中去,让你能够有条理、有目的地说话。这些方法能让你具备结构意识,使你说话时懂得排兵布阵。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开场白入题,切记不能晚。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工作,我发现最普遍的问题是说话者的开场白过长,入题太晚了。

很多人认为,开始的时候怎么也得铺垫一下吧,否则别人都不知道你讲的是什么。讲话确实是需要铺垫的,但是一场5分钟的发言,你铺垫了两分钟,一场20分钟的发言,你铺垫了5分钟,黄花菜都凉啦!那么,如何入题才合适呢?

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从时间上来进行控制,也就是时间控制法。比如说,5分钟的讲话,开场30秒就需要入题了;20分钟的讲话,铺垫两分钟就已经足够长了。

文稿写好之后,自己先念一遍,用手机录下来。其实,录下来只有一个目的——看时长?就是看整个文稿你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看看你的开头用了多长时间。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你发现自己的开场白入题到底晚不晚。

说完了开场白,主体部分的结构把控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些无从下手。这“兵”怎么布置,这局如何来把控呢?

在公开讲话当中,各个部分内容之间的结构关系,就属于比较复杂的一种因果关系了。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三种主体内容的结构方法。

第一种:时间顺序法

主体的内容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布局,这是实现起来最容易的方法。

比如说我们做项目、见客户,任何工作其实都可以用一张A4纸来做一个时间的排序。选取最具有节点性质的三四个时间节点,你的主体内容的结构其实就已经出来了。

举个例子,某个项目的推进有三个时间点最为关键。2017年12月1日,这是一个登山的日子。2018年3月12日,这是一个翻山的日子。2018年6月20日,这是一个回头看山的日子。

大家发现了吗?通过2017年12月1日、2018年3月12日和2018年6月20日这三个时间节点来说一些事情,那这三个时间节点,就是你在推进整个项目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在那么多的繁杂事情里,你挑出来具有转折性质的一些时间节点,这么一看是不是结构上非常清楚?

其实使用起来最简单的就是时间顺序法。你是否注意到,在这个时间的后面,其实还加了一句话,这句话使时间节点起到了定性的作用。

什么话呢?这是一个登山的日子,这是一个翻山的日子,这是一个回头看山的日子。那么,这三句话在时间顺序法的基础之上巧妙地使用了什么呢?答案是衡量定性法。

第二种:衡量定性法

衡量定性法主要是把自己所要阐述的事情或者问题做一种相对形象生动又比较严谨的表述。

从句子结构上来说,最好采用相同的句式表达,这样听起来会比较有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可以让观众更容易理解你的意思。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竞选的时候,曾带上自己的儿子埃里克和女儿伊万卡一起演讲。他的儿子埃里克的一次演讲极具张力,肢体的语言非常丰富,同时他演讲的内容也是气势逼人。在他的演讲进行到中途时,他曾一口气连说了五个“我不能忍受”来痛诉当时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这五个“我不能忍受”,从听觉上就能感受到它的力量感有多强。

这么来看,衡量定性法其实就是通过重复的句式,把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形象生动的表达,给观众在听觉上制造明晰的存在感和结构感。

说完了时间的顺序法和衡量定性法,再介绍一个我在教学当中经常让学生使用,而且比较灵光的方法。

第三种:先抑后扬法

很多人在做演讲时都愿意使用这个方法,因为它的戏剧性效果会更好。学生用过这个方法之后,对于稿件的结构意识,特别是排兵布阵的感触格外深刻。

那么,“先抑后扬法”是怎样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前边悲催后边喜悦,采用先哭后笑的一个布局策略。

先抑后扬法其实就是利用了反转,使得语言表达出现一个戏剧性的转折,这种效果是通过结构设计来达到的。

与刚才的时间顺序法和衡量定性法截然不同的是,先抑后扬法分为两大块,一块是用来不断地制造悲催情绪,而另一块就是来制造喜悦情绪。

要想制造悲催的情绪,正确的方法就是选择一个悲催的案例。这个案例传递的不仅仅是信息,更重要的是态度与情绪。一条条信息、一个个案例排列在一起,只有一个目的,即一层一层地制造悲催的情绪。

这几个信息也好,案例也罢,它们之间可不是并列关系,它们之间一定是递进的关系。我的学生冉高鸣在参加《我是演说家》的时候,他有一个演讲是最为典型的,叫《“减”出精彩》,使用了“先抑后扬”这样一个结构策略。


在前边的“悲催”部分,他说,作为播音系的学生,体重200斤实在是吓死人了。在整个演讲的前半部分,他就把自己作为胖子的日常生活讲述得非常生动有趣,比如说他胖得几乎迈不开腿,看不见脚尖,于是他开始节食,后来他又讲自己节食的困难、运动的艰难等。前面这种悲催的生活,让你在嬉笑怒骂之间感觉到他实在是好悲催。

后面“扬”的部分就是他的减肥部分。接下来,他把整个减肥的过程描述得非常详细。当然,从压抑到昂扬,需要一个转折点。对于这个转折点,冉高鸣就用了一句特别好玩的话,他说:“小样,我弄死你呀!”从这开始,他整个演讲从之前的欢脱状态开始进入到一个深层次的表达当中去了。

其实,任何“先抑后扬”的演讲或者是公开讲话,都需要一个暂停键。这个暂停键就像一个“分割线”,它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转换一下情绪。分割线意味着剧情开始反转,前面说的含有“悲催情绪”的内容在后边就要变成含有“喜悦情绪”的内容了。

事实上,不是所有的表达在后半段都是“喜悦情绪”,有时候也可以是一些深刻的思考。像上面举的冉高鸣的例子,他演讲的后半段其实就是他的一些深刻思考了。他从自己减肥成功这件事情当中,把关于自控力的思考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这就是他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主要内容。观众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的叙述结构:前面讲的是趣事,后面讲的是深刻的思考。前面“抑”的是他悲催的减肥生活,后面“扬”的是他深刻的社会分享价值。

我们来总结一下构建主体内容的三种方法,即时间顺序法、衡量定性法和先抑后扬法。我们在平时讲话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这样就能一点一点地形成结构意识,将话语逻辑清晰地表达出来。

当然,所有漂亮的表达都要有一个好的结尾,这是至关重要的。任何表达最忌讳的就是没有结尾。我们在写稿子时通常不会忘记写结尾,但是在说话时经常会忘记将结尾表达出来。所以,在说话时,一定要让听众从听觉上感觉到结尾这个结构。

继续以冉高鸣的这篇演讲为例,如果他的结尾是这么说的:“今天我已经摆脱掉了肥胖的躯壳,减掉了70多斤的肉,我收紧的不仅仅是我的‘三围’,更是我曾经失控的心。”

你是不是会觉得这句话没有表达完整?是的。那真正有结尾的表达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再来看下面这句:“我收紧的不仅仅是我的‘三围’,还有我那曾经失控的心。我也懂得只有自控才能控制体重,拥有自控力才能控制人生。”所以,在结尾时一定要做到逻辑清楚、表达完整,好的结尾才能让结构更完美。

在说话和表达时,我们一定要树立结构意识,也就是排兵布阵的意识。我在辅导学生做演讲的时候,最重要的授课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结构意识。有了这种结构意识,学生们就可以做自己表达内容的检验官了。在开场白部分,可以用时间顺序法来把控,用字数来控制,中间的主体部分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时间顺序法、衡量定性法和先抑后扬法。时间顺序法的要点是要挑选有节点意义的重要内容,衡量定性法的要点就是在句式上做文章,而先抑后扬法主要是两大块,每一块都要用信息把情绪做足。最后就是要说好结尾,表达出有结尾感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