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沟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隐性逻辑:让你的表达富含逻辑,无懈可击

隐性逻辑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且隐藏在语言表达当中,与说话息息相关的思维模式。学会使用隐性逻辑,你就多了一个说话表达的新通道。

先来说说什么是隐性逻辑。形象地说,建筑物是显性逻辑,图纸就是隐性逻辑。

隐性逻辑就是我们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左右着我们的认知、判断以及表达。作为思考、推理、观点最主要的外化方式——说话与表达,每时每刻都受到隐性逻辑的影响。

逻辑、语法、修辞是语言表达形成的三个基本面。从排序上,你会发现逻辑排在第一位。逻辑是把我们思考问题的推理过程运用有声语言外化出来。逻辑的轨迹通过语言被我们发现了,这是显性逻辑。可是,想要看到将建筑物呈现出来的图纸,就需要一些方法了。因为图纸是隐性逻辑,不容易被发现,不容易被掌握。

前段时间,意大利D&G辱华的言论引起公愤,显性逻辑是那位设计师不顾后果地大放厥词,而真正导致这一后果的是他的隐性逻辑。在他的思维定式和价值观中,对于中国,他是不尊重的,所以才会在跟人对峙的时候,说出那么多的不当言论。

回过头来,我们需要运用好隐性逻辑,在职场表达中,不要因为使用不当给自己造成麻烦。


下面来说一下运用隐性逻辑把控自己的观点、事例、结论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大声说出你的观点,不要掉入偏见的深坑。

观点的表达,也是意见和看法的表达。在准备公开讲话时,把你的观点一条一条地都写下来,反反复复大声读出来。这时候,不仅可以练习发声,将你的音量从日常的说话音量调整到大场合表达需要的音量上去,更重要的是大声朗读能够让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你的观点上,让自己在短时间内可以适应这样的音量说话。

在你大声朗读的时候,你需要做一些这样的自我质疑。

我的观点是否冒犯了作为社会人的底线?

我的观点是否存在性别、地域、宗教上的歧视?

我的观点是否缺少事实依据,成为无端猜测?

我的观点中所使用的词语在听觉上是否会引发误会?

做这样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可以让你有机会去反复揣摩自己的观点在立意、语法以及修辞上是否存在硬伤。

因为大脑一旦形成某个观点,就会运用所有的信息来支持这个观点。你也会不断地自我暗示,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并自动屏蔽那些质疑这个观点的说法。现在是一个追求观点出位的时代,公开场合的表达、新颖的观点表述往往会给主讲人带来存在感和成就感。为了防止观点变成“手雷”,我们需要完成这一步。

第二个方法运用隐性逻辑检测案例的明线与暗线。任何场合下的表达,我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都会使用一些案例,而选取什么样的案例有三种标准:必须说的信息、利用价值50% 的信息、可说可不说的信息。

案例选好了,接下来怎么表达呢?任何案例都会有两条线,即明线和暗线。而判断这两条线是否安全的恰恰是隐性逻辑。

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你在做年终总结的时候,谈到自己所在的团队是一支能打硬仗、团结互助的队伍。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你需要列举案例。如何去讲述这个案例,就需要注意隐性逻辑的作用了。

比如说,小白这个90后的小伙子特别优秀。就在刚刚结束的一个项目中,他再一次救了整个团队。在距离给客户提交方案前的一个小时,负责人小张没有退出U盘,而是直接拔了U盘,换到另外一台电脑上后发现文件没了。就在这时,“救火员”小白这位“技术咖”出现了,用了不到5分钟时间就帮团队找回了文件。


你看,你原来的意图是想表达小白帮了大忙,你的暗线意图是团队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快速解决问题。但是,你却暴露了一个负面信息:小张日常的工作习惯不好,不懂得正确保存文件。

是什么原因导致你在举这个案例的时候,没有通盘考虑到位呢?答案是你的隐性逻辑能力。对于案例的明线和暗线,你只从一个维度去考虑了。怎么才能让隐性逻辑指导自己,在选取案例说明问题的时候不再把自己坑了呢?

首先,从人物关系、岗位权责中检测明线和暗线,先在人物关系图中走一遍,利益相关方是否在整个事例当中,是否存在对抗关系。因为在职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职位、岗位的关系。一旦出现人物关系紧张的局面,就会反映在岗位冲突上。

其次,在工作场景中检测你所列举的案例是对外合作还是对内沟通,是交代整个场景,事无巨细地全部阐述,还是回避某个危险地带,在安全范围内尽情表达。这都考验说话者的智慧。比如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是把小张造成的后果细细讲来,还是着重说小白沉稳处理突发情况这一点?显然是后者。

按照上面这样层层检测下来,你选择的案例就能在表达时发挥出你所希望的效果了。

如果你对某个事例是否可以拿来使用没有确切的把握,你可以找朋友、同事帮你把控。你把案例说完后,只需要问对方一个问题:听完我说的这件事,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使用“发现”这个引导词,就是为了让听者越过表面的内容,透过表象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信息。

还有一点需要教给你的是,在最后收尾时,把隐性逻辑显性化表达出来。任何形式和内容的表达,在收尾时通常都是为了升华某种意义,或者是为了重申某个观点。因为只有在讲话的最后,说话者可以利用“夹带私货”的方式达到自己最开始的目的。

我们还以上面的那家公司的年终总结为例。作为团队的总负责人,你报告了本年度部门承担的项目、拿到的几个大合同以及哪几位下属表现优异等,除此之外,你还有一个私心,想利用这一年仅有一次的机会,在整个发言的最后为自己争得一些“利益”。

这样的发言机会是极少的。年会,一年只有一次。俗话说,过了这村没有这店。所以,在升华意义的同时,在这样的公开场合下,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诉求。一般来说,领导很少考虑下属需要什么,领导主要的注意力是他自己需要什么。所以,很多机会是需要我们自己张嘴说出来的。

今年你可以完成KPI的考核,如果领导觉得给你加量特别正常,你如何争取机会给自己做减法呢?什么时候说出来最好呢?显然,公开讲话结尾的时候是最容易让人印象深刻的,所以必须利用好。

你可以这样说:


“之前的20分钟说了大家,最后1分钟留给我自己。我来公司7年了,过了所谓的‘七年之痒’,可我还是在踏实地战斗。我在为公司创造价值之时,也是体现我个人价值的时候,而我的价值不仅仅是薪水,还有对于公司决策的反馈。所以,明年在制定新战略的时候,希望公司能够听取我的意见。”


最后总结一下本节内容。日常工作中需要公开讲话时,在观点、事例和结论三个关键点上,隐性逻辑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你可以大声说出你的观点,不要掉入偏见的深坑。其次,运用隐性逻辑检测案例的明线与暗线。别在举例这个加分环节上把自己埋没了。最后,在结尾的时候,让隐性逻辑闪亮登场吧,此刻不说就再也没有机会“夹带私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