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探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美术修养”教学的针对性策略作者简介:李媛(1979—),女,四川成都人,硕士,西华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美术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李媛

(西华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美术修养”是针对非美术学专业学科的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选修课,是大学美育教育的一部分。其教学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性人文素质。针对教学内容庞杂、教学时间短缺、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专门知识储备不系统、艺术审美能力缺失等现状,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课程教学效益、实现选修课课程设计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美术修养与人文素养;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

1 “美术修养”教学现状分析

“美术修养”作为大学教育中的艺术类选修课的一个分支,常常受到学生的追捧。但在教学实践中,课程的设计期望与教学的实际效益往往相去甚远。主要存在如下几点矛盾。

1.1 学生选修目的片面与课程设计期望宏大的矛盾

艺术选修的教学目标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唤起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其根本目的在于“成教化,助人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而学生的选修目的却往往停留在满足好奇心,增长见识、培养兴趣的浅显层面上。很多学生对名画的喜爱大多停留在感官愉悦和一知半解上。了解艺术家、艺术作品只是美术修养的基本要求,如何从欣赏艺术作品上升到艺术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进而提升到全面提高人文修养,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的目的,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有很大的教学空间需要提升。

1.2 课程内容庞大与教学时间短少的矛盾

“美术修养”课程内容体系庞大,包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仅绘画就可分为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版画、民间绘画、壁画等,可谓是纷繁复杂,美不胜收。其涉及的领域广,与哲学、历史、民俗文化等相互渗透,形成水乳交融的文化体系,洋洋大观,眩人心目。而教学周期短,多数学生未经过绘画训练,无美术专业基础。缺乏感受的知识教学显得单薄,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1.3 学生感性趣味浓厚与艺术知识储备不足的矛盾

虽然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举世闻名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了解,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向日葵》等,大多数学生都能略知一二。但其了解多局限于绘画作品,且非常有限,更别提对美术其他门类的了解了,仅有极少人知道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建筑天才安东尼·高迪等艺术家以及其相关作品。

此外,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大学生接触西方绘画较多,对中国传统绘画却知之甚少。《清明上河图》算是被最多学生知道的中国绘画作品,因为其曾出现在历史课本中。而作为中国画的主线——文人画,由于与现代文化背景相去甚远,更难为现代大学生了解和喜欢。传统艺术急需被学生了解和重视,以提高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 教学策略探讨

针对上述教学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2.1 强化综合教化目的,着力提升人文素养

艺术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美术修养”的课程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为目的。传授美术知识、提升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具体教学要求都应当服从服务与提高人文素质这个总体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取舍、教学方法的确定也应当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艺术是人与自然、社会建立的一种审美关系,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能动反映的产物。全面分析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作品创作的技法和材料,让学生了解艺术现象与哲学、历史、文化的关系,既是懂得鉴赏艺术作品的关键,也是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良好契机。美术作品典范不仅有极强的审美功能,而且很多作品强调社会功能,特别具有道德教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的绝佳材料。

2.2 对比中西文化差异,强调综合人文分析

通过对比讲解,以点概面,能够迅速有效地让学生了解艺术根源。通过纵向对比,分析中西哲学的差异,从而明白为什么西方绘画写实,中国绘画写意;为什么西方建筑以立体、单一为主,中国建筑偏以均衡对称的庭院式布局;为什么中国的雕塑常是塑、彩结合,而西方的雕塑却追求立体造型。又如怎样理解杜尚的小便池,它为什么会成为艺术品?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明明是印刷品,何以出现在各种艺术展?这些都有待教师帮助学生们去了解,消除对美术的误解,了解艺术创作思维。通过横向对比,以中国为重点,感受不同历史文化条件下,美术作品之间的差异。例如,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陶俑,相隔时间短暂,况且历史上有“汉承秦制”的说法,造型何以相去甚远?为何唐代张萱的《唐宫仕女图》中的人物往往体态丰满,而唐寅的《秋风执扇图》中的人物却清瘦文静,透着怅然若失的情愁和忧郁?画面的风格也是大相径庭。美术作品鉴赏与文史哲知识的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懂得通过不同的哲学观念、文化背景、历史条件找寻艺术现象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更轻松地了解艺术作品,从而增加学习兴趣,而且可借此拓展学生的艺术人文视野,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2.3 突出审美感性特征,注意趣味带动知识

艺术以其着眼于感兴特征与情感而有别于科学。“美术修养”的教学要充分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情感因素,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浓烈的情感氛围中以精神愉悦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很多传统美术作品来自于民间故事或宗教教义,古书中也记载了大量的画家逸事和创作趣闻。以故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感受艺术。例如,“深山藏古寺”“野渡无人舟自横”等,让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考题会怎么去表现。让其体会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文人画的含义。再如,《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的内容画的作品,随着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发展,对画面展开对情节、手法、形式的分析。感受画面中强烈的神话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将课程的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以趣味带动知识。

2.4 适度运用艺术实践,提升教学的综合效益

选择“美术修养”的学生,大多对绘画都有一定的兴趣,很渴望在这样的课堂上能增进自己的绘画能力。适当地配合一些技能训练,可以增加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受,防止纸上谈兵、隔靴搔痒。尤其是中国画,只有实践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它,感受手中毛笔下笔的轻重缓急,体会笔下线条的骨力,观察笔墨随着画家情感而体现的微妙变化,理解何为笔中气韵。这些只能通过实践才能更轻松地体会,提高中国画的审美情趣。通过西画教会学生抛开事物的自然属性,以点、线、面、空间去体会事物,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感受事物。同时,适当运用艺术实践教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总之,“美术修养”作为大学的一门艺术选修课,有其特殊性。如何针对当下的教学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找到最适合非美术学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知识储备和人文素养两个方面都真切地得到提高,是“美术修养”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需要执教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范景中.比较美术与美术比较[J].新美术,1985(04):50-53.

[2]聂建平.《中国美术史》教学方法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0(07):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