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探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综合性院校管弦乐团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思考作者简介:廖姝(1981—),女,四川成都人,硕士,西华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音乐学管弦乐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以西华大学管弦乐团为例

廖姝

(西华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管弦乐团作为音乐学专业艺术实践活动之一,既为学生提供了合奏、实践的平台,同时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载体,又能够繁荣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质量,树立校园文化品牌。本文以西华大学管弦乐团为例,探寻非管弦专业音乐类高校的管弦乐团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旨在为其长久存在、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支持。

关键词:管弦乐团;教学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管理

交响乐的演奏方式是最庞大、最完整和最高级的,其乐团规模可大可小(视曲目而定),作品数量丰富,结构严谨,内涵深刻,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带给人强烈的审美感受。我校成立管弦乐团,既是为了给本专业学习管乐和弦乐的同学提供共同演奏和合作的机会,一个实践的平台,也是为了对全校师生普及、推广交响乐知识,丰富校园文化,提高校园文化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西华大学管弦乐团成立于2009年,笔者作为乐团创立者和成员之一,亲历了乐团建立、发展的整个过程,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对高校非专业管弦乐团的一些想法。

1 现有状况

由于西华大学管弦乐团成立时间不长,目前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在建设与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1 乐团成员音乐素养

乐团成员主要是由艺术学院音乐系学生组成,但主修管乐和弦乐的只有少数,大部分团员将其作为第二专业辅修。还有一部分成员是来自于学校其他非音乐类专业的特长生,他们多是有基础但并未坚持学习的同学,能较完整地演奏乐器,却几乎都缺乏乐队经验和协作能力。因此,乐团成员结构多样,演奏程度参差不齐,音乐素养也各不相同。

1.2 乐团规模

根据不同的编制,交响乐团的人数也不尽相同。一般小型乐团30~40人,中型乐团60~70人,大型乐团也就是标准专业乐团至少为80人以上。西华大学管弦乐团现在有团员30人左右,基本达到一个小型乐团的规模,但仍有一些编制还有缺口(如低音提琴)。其编制如下:

弦乐:第一小提琴:8把;第二小提琴:6把;中提琴:1把;大提琴:3把。

木管:长笛:4支;单簧管:1支;双簧管:2支;大管:1支。

铜管:小号:1支;圆号:2支;长号:1支;大号:1支。

打击乐:1人。

1.3 演奏曲目

在演奏曲目上,一方面由于乐团编制较小并且声部不够完整,成员水平参差不齐,曲目的选择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听众以学校师生为主,所以作品多选择由于知名度高、旋律性强的室内乐和中小型交响乐作品。其中,也实验性地尝试过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等大型作品,但效果却不尽人意。

1.4 管理制度

乐团在建设、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主要依靠同学的自我管理,负责和协调乐团的事务都依靠同学自行完成,教师主要以排练和专业辅导为主。由于缺乏制度上的规范与约束,一旦学生的兴趣转移或者自我约束力降低,就易产生消极心态。一个乐团的建立与发展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在过程中有些团员会有畏难或丧失信心的情绪,处于一种消极状态,从而影响整个乐团的氛围,导致发展停滞。另外,高校学生乐团是有周期的,一般为三年。这就使乐团人员流动性很大,容易使乐团建设断层甚至夭折。

2 对管弦乐团队伍建设和管理的一些思考

一个乐团要有一个良性的发展模式,决不能仅凭一时兴起、一己之力。非音乐专业类普通高校如何建设一个学生管弦乐团,并保证其正常教学、排练和演出,如果没有长期的规划和管理规范,就难以持续并发展。

2.1 提高乐团专业质量

这是一个乐团水平的技术支撑。但由于西洋乐器入门难、成效慢的专业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在各个高校的普及。首先,在学生生源方面,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对有突出艺术特长的学生,特别是稀缺声部(如低音提琴、低音铜管等),要适当放松政策。其次,在乐团团员的构成上,一定把好关,不要盲目扩大乐团规模,应该了解每位团员的专业水平和音乐基础素养。各声部在保证基本人数的基础上,力求“精”而非“多”。再次,在演奏曲目选择上,可以沿袭以往以中小型交响乐作品为主的方向,既要能驾驭作品,又能体现交响乐多样性的特点。我们的目的是把美带给大家,因而在浩瀚的古典音乐作品中,对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都应该予以考虑。由于高校管弦乐团的演出对象多以大学生为主,在作品选择上应该符合大学生的审美诉求,电影音乐、民族交响乐作品等更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和对交响乐的热爱。最后,演出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如弦乐四重奏、管乐重奏、管乐协奏等,也可以与声乐、诗歌甚至影像等各种艺术形式相结合。

西洋器乐的学习,是一个注重基础、循序渐进的过程。但作为一个非专业类的高校学生管弦乐团,一个学生的演出周期大概为三年,所以常规的训练方式可能并不太适用。在平时训练中,对基础不太好,特别是非音乐类的学生,应该将演奏技法的学习和演奏作品的学习相结合。以小提琴为例,在掌握了基本把位、双音把位和拨弦等技法,并对小提琴音准、平面有了一定认识以后,马上引入乐团排练曲目,将换把、揉弦、和弦等技法穿插在排练曲目中。这种教学训练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压缩学习器乐的时间,让乐团在较短时间达到想要的效果,有较强的实用性。每个声部还应该有一个核心人物在专业上带领该声部,在排练过程中帮助专业教师对该声部其他同学进行辅导,并带动整个声部。在平常排练中,应该加强对旋律、音准的训练,建立一个良好的音准概念。在分声部排练中,要加强基础练习,慢速练习,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的同学相互仔细倾听,取长补短。在合奏训练中,教师要注重整体音响效果,让每位团员了解曲目的背景、和声和织体等,对演奏的效果有基本的认识,培养学生较高的合奏能力和严谨的音乐作风。

2.2 加强舞台实践

实践教学是管弦乐团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积极性,实施艺术教育传播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舞台表演是参与演奏的学生向老师以及同学展示演奏水平、汇报训练成果的方式,成功的演出是乐团成员们刻苦持续训练的动力。对于听众、观众来说,管弦乐团的演出能让他们近距离地接触、了解西洋管弦乐器和交响乐,直接的视听感受更能让大家感受到交响乐的魅力,激发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与关注。对教学实践者来说,舞台实践既是排练教学成果的展示和检验,也是一种训练方式。在演出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团员能直接发现乐团表演的进步和不足,对舞台表现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也有一定的评判,为之后的排练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教学和展演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它们相辅相成,只有认真地教学和排练以及大量的舞台实践,一个乐团才能持续存在和发展。

2.3 管理是高校乐团发展的保障

高校管弦乐团的团员来自不同学院、不同系别、不同专业,每次排练和演出都需要所有同学和老师的参与,组织管理各学院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都是乐团正常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乐团,作为一个机构、一个组织,仅凭团员的兴趣和自我约束力是不够的,要长久持续地发展,需要不断地完善与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使之更加规范化、透明化,从而提高乐团的约束力和凝聚力。

首先,对乐团进行集中管理,以发挥整体协作的效能。既要安排好每次排练和演出的时间,又要尽量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甄选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愿意为大家服务的成员作为乐团的领队,谱务工作也要交给专门的人员,每次演出的宣传、组织工作要有固定人选负责。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分工明确的结构体系。其次,应该制定管弦乐团的章程、团训和奖惩制度,并在每次排练和演出时进行严格的考勤、考核,对表现突出的团员予以表扬和奖励。最后,定期对管弦乐团的管理者进行培训,引导学生加强管理与自我管理,进而提高整个管弦乐团的管理水平。

3 结束语

一个乐团的建设与成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学校文化的传承,一种校园文化的精神。对内,它能为同学们提供多样的实践平台,丰富学校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对外,它是展示学校整体文化精神的窗口,甚至是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体现,凝聚着一个学校的审美意识、办学理念和文化品位。

我校的管弦乐团建立的时间不长,规模还较小,一些软、硬件还不能与“211工程”“985工程”等名校相比,但是我们正在不断地学习他们的建团理念和发展思路,再结合自己乐团的特点和学校的文化背景,找到适合我校特色的发展模式,为提升校园整体文化艺术水平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国忠.交响音乐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田亚茹.合唱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J].发展,201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