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指导下的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
李建秋裴西宏
(1西华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39;2西华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寝室是大学生的重要活动场所,寝室为大学生提供了家的感觉,并调和了学生的性格,使学生形成共同的爱好,培养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新时期,特别是中国梦的提出,对于寝室文化建设有了新的阐述和要求,在中国梦的指导下,以兴趣和活动为媒介,以学习和人的培养为最终目标,进行新时期寝室文化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梦;寝室文化
寝室文化建设的探析,多见于2010年前的相关报纸期刊,随着新时期网络环境的兴起,对于寝室文化建设的探研日渐趋弱,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育者认为网络时代的寝室建设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或者是寝室文化的建设没有新意。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在寝室中几乎没有见到过班主任,班主任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也不深入。但是我们普遍认为:寝室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场所,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场所。新时期,特别是新媒体盛行的当下,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光是利用课堂和网络技术手段,更多的是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其中,寝室文化建设更是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其在网络时代更需要加强。古人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寝室总最能见识一个人的品行和道德。2012年年底,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出的时候提出两个百年计划的中国梦,从宏观上给国家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从微观上对寝室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导思路,营造了新的建造意境。
1 寝室文化的重要性
我们常常戏称:大学生活是“三点一线”,即寝室—教室—食堂。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寝室中度过的,寝室作为大学生的重要生活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1.1 寝室为大学生提供了家的感觉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读大学之前,往往没有独立住校的经历,特别是在家受到家长悉心呵护的独生子女到高校后往往不适应。寝室对大学生而言,就是一个家,它能提供温暖和关爱。大学是人生中从青少年向成人转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既不是标准的成年人,也不再是单纯的青少年,他们有自己的感觉和感受,同时也具备了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但是,他们依旧是未成年人,依旧需要家的温暖。这就决定了寝室作为家的替代物的重要性。
1.2 寝室对成员性格具有调和性
同一寝室的成员,来自天南海北,有着不同的方言和迥异的性格。在高中时,大部分同学住家里,并没有习惯集体生活,其性格的养成和培育因家庭教育的不同而不同。这部分学生刚接触大学生活时,往往容易产生消极心态,这时候,寝室成员间调和性格的作用就非常关键了。大学的寝室生活会无意识、不自觉地让各位同学的性格趋于同性和顺从性。每个个体生活在寝室集体中,都会受到他人的心理暗示和影响。不管这种影响是产生于心理层面,还是由于成员自身内在的探索,同一寝室成员都少不了在事情或事物上的交流、沟通、相互感染,从而形成心理上的认同。
1.3 寝室是大学生共同爱好的发祥地
群体生活确实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每个人也以自身影响他人。慢慢的,同一个寝室成员的兴趣爱好趋向一致或是存在共同点。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发现“学霸寝室”“补考寝室”,这就是同一寝室成员相互影响的结果。一般而言,共同学习的寝室和共同游戏的寝室最后的结果便是全寝室趋同于学习或是游戏。这种共同兴趣的养成即是寝室成员间相互协同和影响的结果。
1.4 寝室是培育人际关系的重要场合
在人的需求理论中,人际交往是成长过程中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最强音。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渴求又害怕,因此,寝室这个小团体、小氛围的交往空间就成为练兵初始之地。不同性格的人,待人接物方式不一样,自然其影响也就不一样。寝室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可以使大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各种矛盾,如何一起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如何使郁积的情感得到释放,这些都是人际交往的一种体验。
2 新时期,中国梦的提出对大学生的时代要求
“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想的实现者和主力军就是大学生,他们承担着未来中国崛起之重任。他们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专业学术水平无一不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发展,这赋予了青年大学生最强的历史使命。
社会信仰、信心、信念、信任的缺失,是当今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中国梦的提出,一方面是为了重塑“四信”;另一方面是告知广大青年信仰、信心信念是什么,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坦诚相待。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的学习就是塑造精神品质、提升人格魅力、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素质的时期。换言之,这一时期就是理想、信念、信仰和追求形成的最佳时期,也是大学生初步学习人际交往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中国梦的指导下,牢牢把握梦想的实质要求,不断汲取精神滋养,陶冶精神世界,提升精神境界,迎接新时代对大学生的挑战,为中国的崛起而读书!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时期的两个百年计划。这也是中华民族翘首以盼的民族复兴梦想。中国梦要求大学生要有践行时代精神的魄力!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极强信心!道德素质的提升、文化知识的提升、以“四有”新人的标准严格要求,无一不体现着大学生对时代精神的践行。
中国梦赋予大学生历史使命。历史在年轮中不断前行更新,不断总结深化。回顾中国历史,每一段辉煌总是离不开政治清明、广开言论、百姓安居乐业、青年奋发向上。中国梦的提出,亦是为此有所作为,为大环境的改造营造较为宽松的环境。青年大学生要奋发向上,要有所作为,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追求的人生目标,也是其成长、成才的基础。
3 中国梦指导下的寝室文化建设要义
中国梦为中国的下一步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大学生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在中国梦的要求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民主、富强、爱国、强国之梦?如何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遵循大学生特点进行教育?这得从大处着眼,小处抓起,从影响学生成长的基本要素抓起,从最不起眼但是天天都需接触的要点抓起!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建立新的大学寝室文化,把握寝室这个最小的聚集点,以寝室文化的建设带动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建设带动整个校园学风、校风的建设。
寝室建设本身就是建设一种共同愿景,孙子曾言:“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自古领导层无不向往上下同景,共同达到奋斗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中国人民上下齐心,更需要今后的社会栋梁大学生与“上”同心,形成共同的愿景。建设中国梦的过程就是共同愿景的实现过程。寝室是大学生构成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组织中最基层的组织,这个组织共同愿景的构成,就是今后社会精英阶层的共同愿景。中国梦的实现,既一定与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有关,也一定与青年人的共同愿景有关。我们在寝室建设中,形成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的共同愿景,形成为中国民族屹立于世界而读书的共同愿景,其实就是中国梦的共同愿景。
寝室是团队形成的最好根据地。团队学习的价值,团队之间的信任和帮助,在寝室中体现得非常充分。新的时代,合作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为立足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寝室的合作与帮助无处不在,在实践中,同一寝室,甚至不同寝室之间,往往会形成最初的创业团队。一般情况下,最初的创业团队往往是因为某种兴趣爱好而相互接近,从而组队形成。这些初具雏形的团队,在毕业后不长的一段时间中,会创建自己的公司。回顾大学生活,有的团队感慨道:“我们就是从寝室卖方便面开始的!”大学的寝室生活赋予了他们太多的人生初体验,以兴趣为媒介,使临近的几个寝室自动把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的同学组成一个团队,按照兴趣爱好和特长展示其聪明才智,形成富有鲜明特色的、有不同才艺的寝室。这种团队会带动寝室其他成员成为最具活力的一群人,从而也就实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寝室是人际交往的最初体验地,寝室成员的交往培养尤其关键。以活动(含校园社团文化和自己创作参与)为伴,同一年级、班级,不同年级、班级,不同寝室之间,组织参与活动,形成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初体验,在活动中深化大学生的人格魅力,展现青春向上的无尽活力。比如美化寝室大赛、寝室文化交流、寝室歌霸赛、寝室知识竞赛等,打造寝室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活动氛围,让同学们从游戏中解脱出来,积极参与人际交往体验,不再把游戏当作自己的唯一兴趣,不再沉迷于虚拟空间,形成大学生青春、阳光、活泼进取的精神风貌。
寝室是共同文化的形成地,是专业素质培养的最佳地。大学的专业学习,不仅需要老师的教授,更需要个人的学习和博览群书。寝室的建设应以学习为终极目标,每位寝室成员应该参与老师课题或者自己组织申报课题。充分利用团委、学工部、研究生处、教务处等不同单位牵头推出的课题,组建学习兴趣小组,也可承担社会和企业委托项目,使寝室兴趣点转变到学习、看书、活动等方面去,把寝室变成自己的工作室,把寝室变成自己的创新实验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储备科技能量。
4 结束语
总之,寝室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场所,是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家”,这个“家”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中成员的心情和追求,形成不同的人格和特点。在中国梦明确提出的今天,结合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以中国梦为指导,探索寝室文化建设与中国时代特征要求相结合,重塑一代人的信仰、信念、信心、信任,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寝室养成习惯的教育,在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馨婧,唐昌维.论当代大学生与中国梦[J].学理论,2013(30):27.
[2]人民网.“中国梦”基本内涵与奋斗目标是什么[EB/OL].[2013-04-1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412/c70731-2118818.html.
[3]尚飞.论新形势下高校寝室文化的传承和发展[D].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