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切都未写好,等你自己创造
(一)不要活在别人的标准定义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为合格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缺乏耐心的父母这样质问孩子:“你为什么不能专心学习,不能专心写作业呢?”“你上课是不是没有认真听讲?心里是不是只想着玩耍?”“你怎么这么不上进,一点进取心都没有!”
在有的父母看来,专注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无论父母是否了解专注力的五个维度,是否了解自己的孩子,他们总是擅长发现孩子的缺点和过失,对孩子的优点却经常后知后觉,甚至视而不见。当父母以成年人的标准衡量孩子,并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时,不仅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活在“我不专心、我不认真”的消极心理暗示中,还会让孩子渐渐适应这种负面的环境——活在别人的标准定义里,以别人的标准来评价自己。
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能力需要时间搭建,青少年时期,其行为和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父母、老师及身边人给予孩子的评价总是负面的,那么他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因为缺乏认同感而产生痛苦悲观、焦虑的情绪。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往往会因为一句无意的嘲笑或者无心的抱怨而闷闷不乐,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比如,今天父母对孩子说:“你从回到家开始,到现在已经学习了好几个小时,怎么还是在背这一篇文言文?这么长时间却连篇文言文都背不熟,专心一点就那么难吗?”这时孩子通常就会很纠结,想着:“我确实一直都没有背会这篇文言文,我怎么会这样呢?是我的智商不够高吗?”带着自卑和愧疚的情绪继续学习,孩子真的能专注吗?时刻在意别人是否会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的孩子如何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全神贯注?当这些杂念占据内心的时候,孩子需要分一部分精力来处理内心的焦虑和压力,分给读书学习的精力必然会减少,在这个过程中损害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精力和专注力,还有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孩子来说,他们的体验和经历都会成为自身成长和进步的养分,在父母、老师适当的引导下,负面的评价和体验也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契机,因此,父母和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引导他们正确面对他人的负面评价,而不是将他人的评价当成标准,始终活在他人的标准定义里。正如艾莉诺·罗斯福所说:“未经你的同意,没有人能使你感觉卑微。”人生并不是一道数学题,没有人可以给出标准答案。我们可以倾听他人的想法,也可以将别人的评价当成自我反省的“镜子”,但一定不能将别人的评价当成“标准答案”,不考虑每个人的特殊性而套用在自己身上。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孩子,父母应该妥善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不因为别人好的评价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为别人不好的评价而自卑难过。要知道,我们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标准定义,也不可能完美到让所有人都满意。
歌德也曾经说过:“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被流言吓倒,不被他人的观点牵制。”在生活中,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往往拥有明确的自我意识,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也知道自己哪些地方不足,很少会被他人的评价影响。当然他们也会听取他人的评价和意见,但是这些都不会影响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需要听取别人的评价和意见,但也不能过分在乎。要知道,生活的重点在于自我取悦与自我成长,家长应该与孩子共同成长,培养孩子拥有自我评价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活出自己的风度和精彩。
把专注力集中在你要达成的目标上,而非你所恐惧的事情上。
——安东尼·罗宾
孩子也需要在生活中逐渐明白,别人的评价不能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不要将那些负面评论——“不专心”“不认真”“不努力”“不上进”等作为自己的标签。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坚持,你一定能够在专注力的五个维度上获得提升,一步步沿着你的成长之路前行!
同时,父母也要学会转变观念,当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时,哪怕最终没有获得期待的结果,也不要一味指责、埋怨。请蹲下身来,学着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每一次体验和学习,摆正自己的心态,要知道专注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作为父母,请鼓励孩子专注的这个过程,他们收获的可能是自在和快乐,也可能是比昨天的自己更专注了一些。这些看不见的体验和微小的进步,远比可见的结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