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生的意义——创造财富
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构成的。其中的人类社会不外乎是由三大部分所构成:由人所构成的社会形态,由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由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生活在不同时代和社会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存状态。而这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又都是由生活在那个时代里的人所创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和社会的创造者。创造,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
一定会有人说,我就是一介草民,创造不创造跟我没关系;也一定会有人说,我没有什么专业特长,更没有什么创造能力,我好像很难能创造出什么;还一定会有人说,人生如梦,“神马都是浮云”,创造不创造都一样,还是抓住机会多享受一下吧。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小草默默无闻,与世无争,但它生命的意义何在?最起码,它和众多的、无数的、各式各样的小草构成了一片片绿茵。不难设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小草,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其实,不满足现状是人的一种本性和本能,所以本能在驱使着人们去改变现状。这种改变现状的实践,就是创造。所以,不论怀有哪种想法,也不论是否有参与创造的主观愿望,但只要我们来到这世上走过一遭,就一定会参与到创造财富、创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来。
一、我们首先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这个世界的基础是物质的,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无数代上千亿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也都取之于大千世界的物质基础。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我们的历代祖先凭借着大自然的赐予,从远古的原始社会走到了今天的现代文明。我们的祖先不仅学会了用火,也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走过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在约200多年前进入了机器时代。用火取火、耕种农业、纺织技术、冶炼技术、火药制造、造纸印刷、蒸汽机器、电灯电话、抗生素药、计算机业、核能应用、互联网络、基因科技、太空探索等等,这一系列的发明和应用,都将人类的物质文明水平大幅度地提升。
不难设想,如果没有用火取火,我们今天可能还在茹毛饮血;如果没有耕种农业和纺织技术,我们今天可能还无法丰衣足食;如果没有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我们今天还只能生活在农业文明的时代。也不难设想,如果我们今天突然无电可用,我们的业余时间没有电视机看、没有电脑可玩儿、没有智能手机可用,我们的生活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更不难设想,如果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不去创造物质财富,都不钻研技术发明,今天这个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世界从何而来,我们的社会和时代又如何继续发展和进步呢?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享用者和消费者,更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在中国被称为“百工圣祖”的鲁班(前507~前444),不仅是出身于普通的工匠之家,而且生活在春秋与战国之交的乱世。但他并没有偷生苟活于那个战乱的时代,而是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进行了很多发明创造,涉及木工工具、兵器、农业机具、仿生机械等领域,沿用至今的木工工具还有很多,如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曲尺、墨斗等。
被列为“世界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百位名人”之一的蔡伦(?~121),出身仅为东汉皇宫中的一个小太监,后来在负责管理皇室工场、监造各种器械的时候发明了植物纤维造纸术,使纸成为可以广泛推广使用的书写材料。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项重大贡献,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速度,提高了历史文化的传播规模和积累水平。蔡伦的造纸术,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4大发明。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物质财富的创造。无论我们是在做工还是在务农,无论我们是公务员还是文艺工作者,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着物质财富。退一万步,哪怕说得极端一点,就算终生什么事都不做,只是在消费物质财富,其实也是在间接地参与了物质财富的创造。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消费本身也是一种创造。如果没有了消费,创造也就没有了意义。
二、我们同时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但人们在创造和享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财富。什么叫精神财富?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什么是财富呢?有价值的东西都叫财富。精神财富,应该是能够给人的精神以安慰、营养和力量的思想文化方面的东西。与此相反的东西,则是精神垃圾。有人给精神财富的定义是: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所取得的成就。如果这一定义成立并且完整,那么谁的人生中会没有智力活动呢?有活动,就一定会有成果,大的成果就叫成就。
人生智力活动的第一个成果就是思想,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观念”所形成的体系。一切来源于并且符合于客观事实及其规律的观念体系就是正确的思想,就是一笔精神财富。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切来源于主观臆断或者不符合客观事实、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观念体系,就是错误的思想。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精神财富就是那些正确的思想体系,即古今中外大思想家们那些指导人们行动,引导社会前进的伟大思想。
例如孔子在2500年前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不仅在当时培养出3000弟子和72贤人,在后世更是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以及秉承儒家思想为人立世的践行者。因此,儒家思想的影响也远远地超过了历代帝王,并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再如出生于德国的卡尔·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因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被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大组成部分,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指导着许多国家人民的共产主义实践。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公认的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在这套理论中批判地吸收了几千年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成果,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总结并阐述了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的另一笔重大精神财富是信仰。信仰,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理念、某一主义、某一宗教的极度相信和崇尚敬畏,包括非宗教信仰和宗教信仰。非宗教信仰有哲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等等,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信仰是心灵的产物,更是精神的支柱。因而,信仰具有比物质更为巨大的力量。
政治信仰具有强大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中,有一位17岁入党的女共产党员。她出身于川军一个师长家庭,却能毅然抛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走上革命道路。她18岁打进了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的高层,居然能在大特务头子戴笠的眼皮底下领导了中共的一个地下党支部,成功地获得了国民党高层的许多重要情报。19岁那年,她所领导的地下党支部不慎暴露,她和另外6位同志全部被逮捕,关押了5年之久,受尽酷刑,却坚贞不屈。1945年她24岁时,被国民党杀害。与其他被捕的共产党人不同的是,他们7人在国民党监狱中并不是以共产党政治犯的身份被关押的。从入狱到牺牲,他们的身份都是“军统特嫌”。所以,直到他们牺牲了38年之后,才获得应有的“烈士”名誉。她就是极具传奇色彩的张露萍。她和战友们之所以能战胜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和生死考验,充分证明了信仰的伟大力量。
宗教信仰的力量也十分强大。201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当时全世界的人口总数是68亿,其中信教人口为55亿,约占人口总数的80%;不信教人口为13亿,约占人口总数的20%。中国大约有宗教信徒1亿多人。前几年,深圳公安机关破获了一个抢劫团伙案,几乎所有涉案嫌犯都是从一个村里出来打工的。在家乡时,他们都是安分守己的农民,到深圳后被同乡的该团伙老大拉下水参与抢劫犯罪。在调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一个男青年无论老乡如何利诱威逼都没有入伙,问他何以独善其身。他回答说:我不敢啊!妈妈信教,我小时候就听妈妈反复告诉我说干坏事会下18层地狱的,来世要投胎做猪羊。
人类社会的第三大类精神财富是历史。人类社会数百万年的发展历史,浩如烟海,绵延不衰。被记录下来并流传后世的,就是一部涵盖百科的经典教科书。在这部教科书里,我们可以学到人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在开篇处便列出人的一生中所要做的8件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就是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认识与研究;致知,就是获得对万事万物的真知灼见;诚意,就是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功要有真诚而坚定的意念;正心,就是去除歪思邪念,使心思、心态端正;修身,就是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这5项说的是练内功,修自身。只有这5项内功修炼好了,才有可能实现后面的3大目标: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治国,就是参与并治理好自己所在的国家;平天下,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天下太平。如果能认真研读人类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上面8件事所提及需要学习的东西也都能学到。
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面镜子。唐代“贞观之治”的缔造者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欧阳修:《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他把历史和魏徵分别作为两面镜子,来防范自己的过失。我们无论修身也好,齐家也罢,还是治国、平天下,行动总会是有对有错的。在行动之前,我们如果多多研读历史,就可以引古人的经验教训为鉴,减少我们行动中的失误,提高成功的几率;在行动之后,我们还可以回到历史这面“明镜”之前对照一下,以便及时发现过失,纠正错误,减少损失。人类社会发展史还是一部鸿篇巨制的交响乐。翻检历史书籍,观看历史剧目,都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当下在中国,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被热捧,历史题材的剧目能热演、热播,充分地说明了人们对历史的喜爱和依赖。
人类社会的第四大精神财富是科技成果。我们这里所说的科技成果,并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而是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领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三大领域也是密切相关、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
中国先秦时代所诞生的老子的《道德经》,就无法严格地确定它是一部自然科学著作,还是一部人文科学著作。所以,多数人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是指导科学的科学。《道德经》所揭示的哲理,两千多年来一直在指导着人们的社会实践。《道德经》所阐述的“道”,引导人们更深入地认识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道德经》所阐述的“德”,则引导人们更加自觉地修炼好自身的品行。
人类社会的自然科学成果同样也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比如,古代发明的指南针与后来的造船术、航海图相结合,就有了中国郑和下西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旅行的故事。他们的航海实践,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当时世界上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也为以后的地球人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精神食粮。
人类社会的第五大精神财富是文学艺术。人类历史上的文学艺术包括语言艺术,即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等;也包括造型艺术,即绘画、书法、雕塑等;还包括表演艺术,即音乐、舞蹈、杂技等;还有综合艺术,即戏剧、曲艺、电影、电视剧等。文学艺术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精神食粮。原始社会并没有作家这个职业。人类历史上最初出现的音乐和诗歌,来源于原始人为了协同劳动的节奏而喊出的劳动号子。石器时代也没有画家这一社会分工。那个时期出现的洞壁绘画和岩画,描绘的是各种动物和手持弓箭追猎动物的人。即使是后来社会进步,有了精细分工,出现了职业的作家和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成果依然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由此可见,人民群众不但是文学艺术的享用者,更是文学艺术的创造者。
中国当代知名作家高玉宝,只上过一个月的学,15岁当劳工,17岁学木匠,20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却先后写出了总计200多万字的几部长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半夜鸡叫》,曾被选入中国小学语文课本和《共和国文学作品经典丛书》,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高玉宝》,在国内曾用7种民族文字出版发行,在国外有12个国家和地区用15种文字翻译出版。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不仅会享受到前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我们也必然要参与到新的精神财富创造之中。我们会有自己的思想和信仰,也可以参与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文学艺术的创作,我们生存的本身就在书写着历史。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不容置疑地告诉我们,我们自己就是人类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我们必然还是新时代的创造者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不断创造出的物质文明,迅猛地推动着时代更迭和社会进步。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的社会形态走过了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并在约400多前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约100年前出现了社会主义社会。
那么,这种新的时代、新的社会是由谁创造的呢?“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这是毛泽东在1945年作出的结论。这一结论,是他在总结了中国8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之后作出的。没有人民群众奋不顾身的参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不知还要在中国的土地上践踏多久。10年后,毛泽东给这一结论又填写了一个新的注脚:“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三十五》,《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毛泽东的这一论断,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取得全面的胜利。如果我们是人民群众之中的一员,如果我们不是一个与人民为敌的人,我们必定要参与新时代、新社会的建造。
辛亥革命前的孙中山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或者说只是一个留过洋、见过世面的普通医生。但是,当他看透了满清政府的专制、腐败和卖国之后,开始产生了反清和用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28岁以后,他在美国檀香山和中国香港等地组建兴中会、辅仁文社、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并形成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雏形。他39岁时,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了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并被推选为总理。他所倡导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确定为同盟会纲领。同年,他首次明确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理论。在此后的几年里,他一方面领导着在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的工作,一方面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同时还不停地奔走于海外为起义筹措经费。45岁时,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武昌起义的胜利,孙中山呕心沥血缔造了“中华民国”。从此,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孙中山领导的,但这并不是他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伟业。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是全国人民,甚至可以说是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群众共同推翻的。
四、创造,是我们人生的主要享受
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做完某件事情之后会有一种成就感,甚至会有一种幸福感。一位建筑设计师,将自己的纸上作品变成一座立体的建筑物之时,会有这样的感觉;一位地产开发商,在自己的项目变成现实之后,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哪怕是一位建筑工人,在自己参与的工程竣工之日,同样会有这样的感觉。
有一位记者到建筑工地采访,接连询问几位正在砌墙的工人在做什么。第一位很不耐烦地反问道:难道你没看见吗?我这不是正在码砖吗?第二位回答说:我正在砌墙;第三位回答说:我正在建一幢大楼;第四位回答说:我们正在建设一座城市。据说,第三位后来成了建筑工程师,第四位后来成了城市规划专家。可见观念真的是决定命运!当时被采访的第三位、第四位建筑工人能够认识到自己是在创造,所以他们很享受。而第一位、第二位建筑工人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他们就做得很不开心。
古人吟诗填词,常常是为用好一个字而“捻断数根须”,如果是“两句三年得”,更会“一吟双泪流。”人们耳熟能详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等名句都是这样得来的。正是他们这样一字不苟的创造精神,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他的“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为世界文学史增添了一座永远的丰碑。文人们在创作之中享受,在享受中创作,极大地丰富了人类世界的精神宝库。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为人父母者的共同目标。虽然成龙成凤并不见得都能够实现,但把孩子培养得更好,最起码要比自己强,却是大家都在努力做的事情。这种含辛茹苦的养育过程,就是一种创造。这不仅仅是为自己的创造,也是为家庭、为家族的创造,更是为社会、为人类的创造。一代又一代的父母们就是在这样的创造过程中享受着儿女成长进步的快乐,培育出无数对家庭、对家族、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人才,人类社会也因此而不断繁衍和进化到今天的规模与水平。
我们在这里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人生意义的高下并不是与创造的多与少、大与小成正比的。人生的意义在于是否参与了创造,是否积极主动地有所创造。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曾写下过一段名言。他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指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作者注),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个道理,就像我们不能说一株小草不如一棵大树的生命意义重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