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教科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人生的目的——追求幸福

既然世界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切,而且我们也来了,那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是干嘛来了呢?我们为什么而活?我们为什么要活?换言之,人生到底有没有目的?如果有,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一、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所在

什么叫目的?目的就是我们的行为最终所要获得的结果和所要达到的境界。由于人们的经历各不相同,人生的观念和想法各不相同,人生的目的自然也就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了。因此,人生的目的问题也就成了困扰无数人的长久、重大而又复杂的问题。

说它长久,是从古至今一直有人在思考,一直有人在研究,似乎也有了很多结论性的意见,但给人的感觉依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似是而非。说它重大,是它关乎一个人一生的方方面面,不弄清楚就会方向不明,措施不当,行为不力,结果不好。

说它复杂,是它牵涉自然世界、社会形态、思想意识、人生实践等诸多领域,越讨论越迷惘,越研究越复杂。所以,无数人在离开这个世界时,仍然没有搞懂自己到底干嘛来了,也没有弄清自己忙忙碌碌一辈子到底是在为了什么。

前面我们说过,世界观是一个人对世界总的基本的看法,而人类社会是这个世界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对世界有了总的看法,不可能对人生没有看法。这种对人生的总的基本的看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生观。

有人认为,人生的目的为什么研究不明白,结论出不来?那是因为人生根本就没有什么目的。人生在世,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无所谓什么目的不目的。如果一定说是有目的,那也是没事儿的闲人强加给世人的。这样的观点,我们权且称其为虚无主义人生观。

有人认为,人生充满烦恼和痛苦,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脱俗灭欲,逃离尘世;也有人认为,人的欲望尤其是生理欲望乃万恶之源,人生的目的就是要禁绝人欲,摆脱罪恶;还有人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乐。这3种理论,我们权且将其归类为消极主义人生观。

有人认为,追求个人幸福是人生的最主要目的,并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促进他人幸福和社会公共幸福;也有人认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大目的,个人幸福寓于公共幸福之中;还有人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为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些,都属于积极主义人生观。

不难看出,人生的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所在。人生的目的不明确,人生观就立不起来。研究人生观,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个目的找出来,表述清楚。因为我们无法想象,没有核心的人生观还会有什么作用,没有目的的人生又怎么会有价值和意义。所以,即使再复杂的难题,我们也应该想办法把它解开。

“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世界性的数学难题。自1742年由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C.Goldbach,1690~1764)提出这一猜想至今,已经过去了270多年。一直有人在研究,但也一直没有人能完全证明哥德巴赫当年的猜想是成立的。中国数学家陈景润(1933~1996)于1973年发表的“陈氏定理”是目前世界上关于“哥德巴赫猜想”最接近顶峰的研究成果。如果有关专家能像数学界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那样来研究人生的目的,恐怕这个问题也早就有结论了。哥德巴赫猜想与基础科学特别是与数学界的科研有关,但对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来说,知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猜想都无所谓。人生的目的却不同,它与每一个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息息相关。如果我们能像攻克自然科学难题一样,坚持不懈地花气力,下工夫,一定会找到关于人生目的的正确答案。

二、人类言行的普遍准则是趋利避害

我们知道,所有人的行为都是在某种精神力量支配和指导下发生的。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认为,支配、指导人类言行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及进行。这些所谓的意识层次,被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3个层次。他认为,凡是能自我察觉的心理活动就叫做意识,是人在感知外界客观现实时的心理活动,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理性内容,属于心理活动结构的表面层次。前意识属于中间层次,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它既是存储一些备用意识的空间,同时也具有筛检、控制、阻止一些活跃潜意识变为清醒意识的功能。潜意识则是受到意识和前意识阻挡、压抑的心理能量,包括各类最为原始的本能和冲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相对于意识和前意识来说,具有更原始、更隐蔽、更深层、更根本的特点,因此没有被意识的主人所清醒地感知。但它却无时不在地发挥着作用,是意识的主人所有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那么,人的精神活动,即弗洛伊德所说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在支配和指导人们的语言和行动时,会不会有一个共同的原则或标准呢?

当一个人步行通过十字路口时,要不要遵守交通法规,等绿灯亮起来再通过呢?各人的想法不一样,做法也不一样。

据说有个留学日本的帅哥,由于他才华出众,毕业后进入日本一家大企业工作。又由于他出类拔萃,被董事长重用,并有意将爱女和企业托付于他。在一次偕董事长爱女逛街过路口时,他见没有车辆通过,就径自闯过了红灯,快步走到马路对面等候女友。第二天一上班,他被召到董事长办公室,被通知公司将其除名了,请他另谋高就。他询问个中原委,董事长告诉他,自己不可能将企业和女儿托付给一个连自己生命都不珍惜的人。他悻悻地回到中国以后,不久又和一个家乡女孩开始了恋爱。也是在一次陪女友逛街过路口时遇到了红灯,他接受了在日本时的教训,老老实实地站在斑马线边上等待绿灯,女友却在他不注意时快步闯过了红灯。等绿灯亮了后,他穿过马路来到女友身边,还没等开口告诫女友要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女友却严肃地提出分手。他不解地问为什么。女友说,一个如此循规蹈矩的男人估计难有大的出息,你还是别耽误我的青春了。

这个小故事里有4个人物:男主人公,日企老板,老板女儿,家乡女孩。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各人的态度大相径庭。男主人公和他的家乡女友闯红灯时,完全可能是一种习惯动作,动作的结果是在避害(交通事故)的前提下实现了趋利(节省了时间),也表现了自己的“聪明”和机敏。因为习惯动作多是在潜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可见他们的闯红灯行为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后来男主人公不闯红灯则是在意识的作用下进行的,他不想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清醒的意识告诉他的依然是趋利避害:要遵守交通法规,这既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又可以显示自己的绅士素养和风度,给女友以更好的印象。日企老板和他女儿的态度也是在意识作用下体现的,其原则更是要避害趋利:避免受到外人伤害,给自己的企业和女儿、给自己留下更好的发展机会。

类似的情况,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在发生。我们在意识或潜意识的作用下,不停地做着这样或那样的各种事情,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闯红灯”和“不闯红灯”的故事。但不论古往之客还是今来之人,不论是意识的指导还是潜意识的支配,也不论做的是什么样的事情,似乎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却是一致的,那就是趋利避害。趋利避害,就是追求幸福,躲避灾祸。

三、旅游启示录

许多人都有旅行、旅游的经历。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参加旅游的人各有所想,千差万别。但归纳起来,也不外乎以下3项:a.放松心情,锻炼身体;b.开阔眼界,领略未知;c.感受新奇,寻求刺激。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3个目的的深刻内涵,看看能不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持有a目的旅游者为什么要放松心情和锻炼身体呢?他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目的,或者说是否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呢?我们看看他旅游之后会有什么更重要的结果吧。在紧张工作和繁重家务之余,能拿出一定时间和资金出去放松一下,他会不会有一种幸福感呢?一定会有的。出去之后,解除或转移了压力,心情放松,心里会不会多一分幸福感呢?一定会的。旅游途中,徜徉于青山秀水和人文景观之间,登山走路,东观西看,活动四肢,不想烂事,吃饭比平时香,睡觉比平时稳,心里会不会再多一分幸福感呢?也一定会的。有了这样的心情,回去以后会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把日子过得更好,获得更多、更大的幸福呢?也一定会的。

同理,持有b目的旅游者,除了获得a类旅游者的幸福之外,还可以多一份开阔眼界、领略未知的收获,在游玩中见从所未见、闻从所未闻、知从所未知,体验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惬意。这些新知识,可能会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给他以帮助,让他取得更大的成功、更多的幸福。

持有c目的旅游者,如果愿意,自然也可以获得a、b类旅游者的幸福。不过,他们可能更看重的是感受新奇,寻求刺激。多感受到一种新奇的刺激,就会多感受到一分幸福,可能也会多一种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灵感。倘若如此,人生之旅会不会多一分幸福呢?不言而喻,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不论意识让它的主人秉持什么样目的去旅游,潜意识却一直在驱使着人们想要通过旅游去追求幸福、获得幸福。这是隐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意识、共同目的。

很多人喜欢把人生比喻成一次长期的旅行或旅游,那我们就应该从以上对旅游收获的分析中受到一些启示。

四、幸福是客观状态和心理感觉的综合体

靠近火炉,人会感觉到热;天气降温,人会感觉到冷;故友重逢,人会感觉到兴奋;亲人离去,人会感觉到悲伤。这些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体的感觉器官之后,人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形成对该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感觉。如果一个人在某一人生阶段的状态得到改进,或者个人的某一理想愿望得以实现(抑或接近实现),这个人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包含着喜悦、充实、满足、感恩等多种成分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叫幸福。人们毫无例外地所要追求的幸福,其实只是一种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是存在决定意识,所以虽然幸福的感觉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意识反应,但它一定是由客观事物的变化或变化的结果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所追求的还是能给他带来幸福和幸福感的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结果。前面谈到,人们的潜意识支配着人们的言行要趋利避害。所谓的趋利,就是要朝着幸福方向去努力;所谓避害,就是要减少或者根除影响幸福实现的干扰因素。

按时间概念来划分,幸福可以分为短暂幸福、长期幸福和终生幸福。

短暂幸福,也可以称之为即时幸福,或者叫瞬间幸福。短暂幸福的感觉来源于一时一事。比如一个在炎热夏季里十分干渴的人,要是能喝上一瓶冰镇饮料,他就会感到幸福。但是,这种幸福只是即时的、瞬间的、短暂的。因为他可能马上还要去做其他事情,去处理让他头疼的其他问题;他也可能喝完这瓶饮料后,很长时间里就没有条件再享受冰镇饮料了,炎热和干渴过不了多久就会再度煎熬他的机体;他还可能喝了冰镇饮料后会产生肠胃不适,给他带来了新的麻烦。

长期幸福,属于一种阶段性幸福,来源于某一客观事物的变化或者是变化的结果。比如一个学子十年寒窗苦读之后考取了理想大学、理想专业,他所获得的幸福感相对来说比较长久,可以浸润其身心数年甚至更长。和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人相比,和那些没有考上理想大学或专业的人相比,他都是幸福的。但是,大学4年他个人的努力程度和大学毕业以后就业或者创业机遇,会使他的幸福感或者继续保持,或者热度不再,或者完全丧失,都是不好确定的。

终生幸福,是一种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一个人终生的正确选择和努力奋斗。之所以说终生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是因为瞬间的幸福太过短暂,有如昙花一现,并且可能还是引发痛苦甚至灾祸的缘由;而长期幸福如果不能保持,让人生从巅峰跌入谷底,有如坐过山车一般,使身心常受难负之重的打压,以至于无法实现终生幸福。终生幸福以平安、健康、自由、快乐为不可或缺之基础要件,与财富、权势、名气无关。如果纵观一个人的一生,可以用平安、健康、自由、成功、快乐来概括,那就可以“盖棺论定”他获得了终生幸福。

按空间概念来划分,幸福又可以分为个人幸福、家庭幸福、社会幸福和人类幸福。

个人幸福,是一个人的幸福,这是不言而喻的。但需要强调的是,个人的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的,它也是家庭幸福、社会幸福和人类幸福的组成部分。因此,追求和实现个人幸福,也是在追求和实现家庭幸福,也是在为实现社会幸福和人类幸福做贡献。同时,如果没有家庭幸福、社会幸福或人类幸福,个人的所谓幸福也是很难实现的,或者是根本就不成立的。这其中的逻辑关系显而易见,不再赘述。本章以探讨人生目的为主,所以也不再过多论证幸福的概念、含义及相关问题,后面将有专门篇章加以探讨。

五、追求幸福是人类共同和永恒的人生目的

常听人说,愚蠢的人经常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聪明的人却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们不妨学着做一次聪明的人,看看能不能把人生目的这样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人们普遍认同的一个理论是,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目的的。既然人生每做一件事都有目的,那么人生也就必然有目的。可以认定,如果能把做每一件事情的目的总和起来,那就应该是我们的人生目的了。但是,一个人一生所做的事情千千万万,世界上的人所做的事情更是千差万别,无以计数,怎么去总和人们做每一件事情的目的呢?因此,人生目的究竟是什么也就成了千古难题,似乎至今无解。但是,如果我们把人们做每一件事情的目的中的相同因子找出来,加以合并,人生的目的似乎也就不再是无解之谜了。

前面我们分析了,人们做每一件事情时都会以趋利避害为准则,而趋利避害的结果都是要离幸福更近些,离痛苦更远些。那我们就不难认定,追求幸福就是人们一生做事的目的中的相同因子。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追求幸福是人们普遍的、永恒的人生目的!

由于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着差异,所以人和人之间的幸福观也会有所差异,幸福的标准在不同人的心里也是不尽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在不同的历史、社会和家庭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幸福标准。因此,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阶段,人们所追求的具体目标会有很大的差异。

绝大多数人都有很强的家庭责任感。他们会把家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为了家人的幸福,为了家庭的幸福,他们可以不辞辛劳,可以忍辱负重,甚至可以赴汤蹈火。比如我们的父母,绝大多数都是以子女的幸福为幸福的。

也有很多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他们会把他人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乐于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使他人过上幸福生活。他们甚至会放弃自己的个人乃至家庭幸福,用热血和生命去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换取幸福。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就是用鲜血和生命为后代创造幸福生活的英雄楷模。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反动派在当时尚未解放的重庆枪杀了一位31岁的共产党人,他叫何敬平。在被关押于重庆渣滓洞集中营期间,他曾经写下过一首著名诗篇——《把牢底坐穿》: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

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

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

今天,我们坐牢了,

坐牢又有什么稀罕?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没有人喜欢坐牢,更没有人喜欢坐一辈子牢。但是何敬平等革命先烈为什么甘愿“把牢底坐穿”?因为他们要“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把幸福留给人间。

真正的共产党人一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即使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们也会把人民群众的幸福作为自己奋斗追求的总体目标。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和国的脊梁”的焦裕禄(1922~1964),在担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罹患重病还坚持工作,创造了鼓舞时代新风的焦裕禄精神。习近平在担任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时曾填词追思焦裕禄。

魂飞万里,

盼归来,

此水此山此地。

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

死也沙丘,

父老生死系。

暮雪朝霜,

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

思君夜夜,

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

两袖清风来去。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遂了平生意。

绿我涓滴,

会它千顷澄碧。

(习近平:《念奴娇·追思焦裕禄》,1990年7月16日《福州晚报》)

焦裕禄的事迹和精神,代表了现阶段共产主义者为人民谋福祉的崇高情怀。

总而言之,不论是为自己谋幸福,还是为家人、他人谋幸福,人们的人生目的都是在追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