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推陈出新,综合提质

(一)改革开放之初的新景象

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育发展变迁的第一个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做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一时期,为顺应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时代要求的重大调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文化领域均不断推陈出新,树立起了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新里程碑。

1. 文化馆院建设百花齐放

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共有博物馆349座,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 218所,高校图书馆不足700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的图书馆、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研究院所所属的图书馆、国家一级总公司下属研究院所所属的科学和专业图书馆或情报所约4 000所,乡镇图书馆、城市街道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等基层图书馆严重缺失。1978年,全国文化事业投入为4.4亿元,人均不足5元。1979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数量仅为194起、3 035人次。文化投入及设施服务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改善。

改革开放为我国博物馆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20世纪80年代博物馆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高潮期。相关数据(1)显示,1980—1985年,全国平均每10天新建一座博物馆,1984年博物馆建设速度更是达到了高峰,即平均每2.4天全国就有一座新博物馆出现,1987年全国博物馆已有近千所,文化系统博物馆约占八成,以中、小城市博物馆建设和发展较快,江西、江苏、广东、陕西等省基本上实现了市市有博物馆,1990年观众人次突破1亿人。这一时期,博物馆类型既包含了遗产展陈类,也包含了民族、民俗、科技、自然、遗址等;煤炭、纺织、邮电、地质等部门建立了一批专业博物馆,私人馆藏和展览活动开始逐渐兴起,出现了民营博物馆的雏形。随着博物馆设施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较为广泛的参与到博物馆活动之中,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和丰富。1981年,国家开展了第二次大规模文物普查工作,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出台实施,标志着我国较为完善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和工作体系正式建立。

这一时期,图书馆数量增长迅速,到20世纪80年代末,公共图书馆数量几乎达到了1978年公共图书馆数量的两倍。全国普通高校、高职(专科)院校等图书馆建设发展快速,1989年比1978年增长70%以上。专业图书馆或情报所、乡镇图书馆、城市街道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等基层图书馆都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少年儿童图书馆由1979年的7所增加到1989年的67所,一些县级图书馆、乡镇、街道等附设了儿童图书阅览场地和设施(2),出现了一批由社会组织、私企和个人投资兴办的公益性图书馆,如宋庆龄基金会资助建设的流动图书馆和有声图书室。随着多层次图书馆设施和服务的不断完善,为人民群众营造阅读氛围和便捷阅读奠定了基础。

2. 新闻广电深入人民生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闻界组织力量深入进行改革探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新闻“禁区”逐渐被冲破,我国新闻广播事业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实现了“井喷式”发展。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式开播,标志着中国特色的新闻播报的开启,新闻联播也成为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全民电视新闻栏目和改革开放最忠实的记录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类报刊异军突起,出现了各类自办媒体,报刊版面内容日渐丰富,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1983年,中央电视台主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这是中国电视节目的一个里程碑,从此春晚成了中国电视观众欢度春节的一个重要形式,改变了中国人的“除夕文化”。随着文化生活形成的丰富,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

据相关资料统计,1980年全国的电视机社会拥有量约为900万台,到1986年已增至约9 200万台;1980年全国电视剧总产量不足200集,1986年产量已达到2 000多集。1978年12月,动画片《大闹天宫》获得伦敦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影视文化受到世界瞩目。1979年、1980年美国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在中国播映。1982年国内第一家电视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电视制片厂成立,1983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正式成立,此后的几年内,《上海滩》《射雕英雄传》《西游记》《霍元甲》《渴望》等国产电视剧成功上映,都创造了收视佳绩,《小花》《骆驼祥子》《城南旧事》《人到中年》《牧马人》等一批国产优秀影片登上银屏,并在国际电影节上赢得荣誉。各类文艺院团发展迅速,创作并推出了诸多喜闻乐见的演出剧目。与这一系列变化让居民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可选择性和可获得性得到了升级。

(二)“综合提质”的强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前后,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发展变迁的第二个阶段。1992年,十四大报告提出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展现出了新的面貌。

1. 文化领域发展开始转型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启了新一轮建设博物馆的热潮,特别是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把博物馆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从1991—2000年的十年间,我国文物系统博物馆由1 075个增长到1 397个,加上其他部门和行业兴建的博物馆,2000年全国博物馆数量达到2 000多个,虚拟博物馆的雏形开始出现。以高校图书馆为主要代表的公共图书馆数量基本保持平稳。这一时期,随着文化市场的不断开放,经营性文化活动不断兴起,人民群众对应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高涨,开创了文化领域发展的新格局。1999年3月,全国人大的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把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列入国家计划项目,文化惠民惠及基层。

2. 新闻广电凸显国际视野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已有彩电生产企业98家,国产品牌彩电年产量达3 500万台,自此稳居世界首位。随着电视进入人民群众生活并逐步普及,诸多新闻、广播、电视媒体探索出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展演风格和艺术创作方法,创作了一大批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电视、电影、广播和舞台艺术作品。1991年9月1日,《新闻联播》通过国际卫星频道走向世界,覆盖全球。电视剧创作更加名目繁多,中国荧屏上相继出现了《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我爱我家》等一系列大型室内剧,《还珠格格》《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将爱情进行到底》《永不瞑目》等多题材的电视剧进入人民群众生活,带动了产业多元化发展。1994年8月广电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电影制片厂可以直接进入市场,掀起了电影商业化的热潮,此后创作出了《红樱桃》《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有话好好说》等一批票房率高的国产电影。1995年,中影公司以票房分账的方式引进了《亡命天涯》《红番区》和《碟中谍》等“进口大片”,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市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获得极大满足。

(三)“体制改革和拉动消费”的创新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的第一个十年,党中央提出“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等文化发展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族的文化创新热情。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进一步确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文化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

2003年起,围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文化产业、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重点环节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其中,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自此,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关乎人民文化需要的一项重要任务得到关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电影“2131”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和项目深入实施,以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为代表的一大批标志性骨干公共文化设施在大中城市建成使用。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2008年全国博物馆数量1 722座,全国文化事业投入达到198.7亿元,人均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文物部门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等逐步对民众免费开放,当年全国免费开放场馆达500余家。图书馆发展进一步繁荣,31个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均有三分之二以上新建或改扩建,建筑面积和场馆等级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