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整体——舞蹈与各种艺术的综合
艺术“整体”在于破除艺术学科之间的壁垒,找寻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结点,避免学科间的分裂给人带来片面、局部的艺术体验。对于普及艺术教育而言,“少数几个敏感灵魂”的培养本不是宗旨所在。对于舞蹈美育而言,一方面学科之间联结点的找寻、整合的运用方式是为了在“彼此关联”中能够更清楚地识别舞蹈的特性,让课程回到舞蹈本身时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另一方面,舞蹈本身虽然已经包含动觉、听觉、视觉和语言的因素,但其“综合性”还是有一定局限。因此将舞蹈的“整体”视野扩大,落到艺术“整体”层面去看待舞蹈美育的课程建设。
“综合”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在中国古代就早有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的概念;古代西方也有包括“文法、修辞学、伦理学、算术、地理、天文学、音乐”七类,而“音乐(Mousik)一词在古希腊文中的含义……包括文艺女神缪斯所管辖的种种艺术与知识”。当今国内学者对“综合”艺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集中体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滕守尧教授曾在其主编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一书中将综合式的艺术教学模式总结出两种主要的方法:“一科切入,兼及数科”以及“多科综合”,点出了综合式艺术教育之“联结”的核心。这与“整体教育”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笔者借鉴前人学者思维成果,最终的目标仍然是为了说明“整体教育”的舞蹈美育课程的理论来源。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艺术的“整体教育”是基于舞蹈基础之上,以舞蹈为主体,融合音乐、戏剧、美术、书法、文学、杂技的元素构成(见图1)。
图1 一科切入、兼及数课的舞蹈美育课程
一、不同艺术门类构成上的异同
从“结构”“时间”与“空间”的构成上,用“沟通”并非“取代”的方式去探寻各个门类艺术对于舞蹈的影响,目的是希望能够在清晰不同艺术门类各自的特点与联结点的同时,建立整体的观察视角去看待我们的舞蹈美育。
(一)结构构成
提及结构,如温迪·普兰所言:“人们会立刻想起某些词汇:组织、排列、连贯、倾向、构架,还有次序——尤其是次序,它包蕴甚广并成为结构的根据……”可以说,世间一切事物的构成无不遵循其自身特有的构成次序,而次序是相仿的,特殊点在于形式,艺术也是如此。如音乐从单一乐音/节拍、戏剧从字词的念白/情节的开端、美术与书法从落笔的点、文学从文字构成的字词/头、杂技从单一技术开始到最终的完整呈现,都是经历由简至繁的过程。舞蹈也是遵循同样的构成原理,由肢体的单一动作为最小单元,单一动作经过组合成为动作短句,多个动作短句构成舞段,若干舞段再构成更大的舞段,最终完整呈现。当然在这个设计过程中,它需要时间、空间、重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才得以构成。在舞蹈教学方面,通常也是遵循这样的构成规律,对舞蹈进行“元素”分解,再从单一元素开始进行教学,但这里主要是指“学院派”的教学方式,范围集中在课程领域,而民间的舞蹈传授则是另外的景象。这样从“局部”到“整体”的构成方式存在于所有的艺术门类中,它们相似在于结构,不同在于呈现的手段。了解结构是从不同艺术元素的构成规律上对舞蹈美育的影响找寻切入点。
(二)时间构成
时间即节奏,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在其著作《节奏、音乐和教育》中提到:“生命本身就是节奏。它是由连续不断的多重组合单位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命中的一切活动都依循独有的节奏印证自身的存在。刘青弋教授曾说道:“节奏的本质要义在于它是事物运动的方式,因此它亦是各种艺术的基本要素,没有节奏便没有了艺术。”节奏存在于所有艺术当中,单独抽离的、包含时间因素的艺术是不存在的。艺术究其根底都离不开身体,人体作为媒介使其得以成立。艺术需要敏感的灵魂,而敏感的灵魂依赖于敏锐的身体感受。“所有的时间微差:快板、行板、渐快和渐慢。所有的能量微差:强、弱、渐强和渐弱,都能用身体实现。”
艺术都在节奏的“连续与重复”下进行。节奏的基本要素包括时间与空间,两者是相互融合的,所有的艺术门类也兼具这两个因素,空间的内容会在后文进一步论述。人的节奏体验在舞蹈、音乐、戏剧和杂技中更侧重于动觉、听觉上的感受,如动作的快慢、声响的急缓。美术、书法的节奏特性更多体现在视觉上(见图2)。从静态的视觉呈现来看,画面的间隔、疏密使画面看上去有了节奏的特性。左侧画面看上去节奏更平缓,中间画面节奏更紧凑,右侧画面后的波浪形则有节奏延续的感觉。同样绘画与书法能够透显出动态的节奏,作者在绘画书写的过程中挥笔洒墨、着力涂构之时无不受其身体内部节奏的引导。文学的时间则是依据情节的推陈,是一种人心理不可见的节奏,如情绪上感受到的紧张、迟缓都与情节有关,这一点戏剧与其有相通之处。节奏是各种艺术共同的构成元素,不同感觉系统对于节奏体验的偏重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各类艺术的特性,如动觉特性、听觉特性或视觉特性。需要强调的是节奏通过多重官能的综合体验而得以被感知,节奏本身是客观存在的,通过艺术的活动激发人体敏锐性、强化对节奏的认识由此获得对生命节律、生命秩序的感受。
图2 平面的视觉节奏
(三)空间构成
从空间构成上来看,音乐、戏剧、美术、书法、杂技等门类的呈现都包含着“形”与“声”的特质。“形”一方面指动态的肢体动作,音乐的肢体(如律动等)、戏剧的肢体(如手势、面部表情等)、美术的肢体(如挥笔作画时的身体动作)、书法的肢体(如书写时的身体动作)、杂技的肢体(各种高难度的身体技巧)等;一方面指静态的呈现,如戏剧中的场景、美术中的画面与造型、书法中的字体线条、杂技中的静态造型等。“声”指音响,包括嗓音(念白、语言、歌唱等)、击打声音(身体、器物等)、旋律等,在各类艺术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渗透。
空间的纷繁复杂,使得不同的看待角度和评价尺度造就了不同的空间范围和活动。艺术活动的时空关系是并行交织存在的,一位学者曾经提到:“人脑认识事物有一个天生的缺陷,就是总要把事物的时空连续统一体切割成段成片。”将事物分类是为了便于理解和找出特性,但时空的关系从来就不是两条孤立的直线,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对各项艺术活动空间的外显特性进行浅显的分析。由于文学空间涉及范围太广,在此就不做论述,主要集中在“声”“形”特质较为明显的艺术门类上。
1.音乐的空间
表1 达尔克罗兹音乐与身体运动相对应的要素
音乐“声”的空间以音乐声响的高低、远近、前后、强弱等构成了不能被直接看到的空间形式,它与时间、力度共同作用,勾勒出由听觉感知转化为视觉想象的画面。“形”的空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体态律动的方式,以身体运动为媒介将音乐变得可视化,这个以达尔克罗兹音乐与身体运动相对应的要素为例(见表1);二是乐谱,它是直接可看见的。记录在乐谱上音符之间的距离产生了画面感,音符距离越近、空间感觉越紧促;音符距离越远、空间感觉则越缓和,距离的变化带来的是节奏的变化,这与前文提及的视觉节奏特性是相一致的。
2.戏剧的空间
戏剧“声”的空间与音乐的相仿,这里声响所构成的不可视空间通过语言音调的高低、念白情绪的张力等因素进行表现。往往音调尖锐、念白情绪激烈给人带去的空间感压迫感越强、空间距离越小;而音调低沉、情绪平缓则给人空间感越开阔、空间距离越大。戏剧“形”的空间除了包括舞台、布景、道具、灯光等实际物质的舞台空间以外,还包括演员参与的戏剧活动。“空间布置的主要作用在于将活动的因素和平台结成一个功能的基本结构。这样的基本结构要受演员和他的角色需要的支配。”戏剧活动中演员的肢体动作、路线调度、演员位置之间的近疏关系都具有空间特性,而以上都是为了戏剧的“情节”而展开。应该说,戏剧空间是客观与主观的共同构成。
3.美术的空间
美术“形”的平面空间主要通过点、线和各种形状在画面中的位置、集中、分散、大小关系所构成。无论是一个点、一条线、一个形状的画面,都是画面组织结构的一部分,它们进行各种组接、变化、重叠以形成各式各样的空间,这里的空间是在平面的范围内论及的。另外人在观察时由于视角、方向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移动过程,视觉移动的不同会使画面产生不一样的空间感,画面虽然是静止不动的,但由于观看者视觉的移动带来了动态的空间感觉。美术“形”的立体空间以雕塑为例,则是由雕塑的实体空间(雕塑品实际存在的部分)以及虚空间(雕塑品之外的空透部分)构成,这一点与舞蹈的空间特性十分接近。舞蹈的空间由运动着的“形体”所构成,“形”包括人体本身和人体在运动中构成的形。当舞者静止不动时,手、头顶、脚的最末梢构成了其目前最大的身体空间,当舞者开始移动时身体动作就可探索到更广阔的空间。无论静与动,身体之外的空间都与肢体本身的空间产生关系。
4.书法的空间
书法“形”的空间同平面的绘画,通过汉字的点、横、竖、撇、捺、钩、挑等笔画的书写构成字体的方圆、疏密、轻重与联断。书法讲求笔法点画的“骨、筋、血、肉、肤、气、神、韵”所形成的方圆、疏密、轻重与联断特质是身体在动态的书写过程中结合时间、力度于平面上的展示。因此,书法的空间是看似静态的动态呈现。
5.杂技的空间
杂技的空间同舞蹈的身体空间一致,亦是由运动着的人体所构成,不过由于各自功能不同,杂技以技术技能的展示为基础,更多情况下能见到的是高超技巧的造型空间,与舞蹈相比跟趋向于静态化。
不同的艺术门类有着各自特有的构成轨迹,但又有着共同的特性。无论哪种艺术都是时、空关系共同作用的成果;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身体的媒介特性,人体是构成所有艺术活动的基础;而在艺术感知上则又都有着感官贯通的共性。在分析过不同艺术门类各自特点之后,在进行艺术的整合同时去探索它们对于舞蹈的影响。
二、整合的艺术
基于感性的艺术与人的身体联系最为紧密,各类艺术从感官的多重角度给人最直接的生命体验。如前所说,艺术形式的不同作用于人体的感受各有侧重,但单独作用于某一种感官的艺术是不可能存在的。舞动的同时需要对内心音乐和外在音乐的聆听,舞蹈呈现的瞬间形成可视的画面;器乐演奏通过肢体动作呈现出可听的旋律及节奏;绘画作品的视觉呈现是经过绘画行为而产生;戏剧表演由嗓音、肢体构成的情节画面;书法的书写需要身体气韵、力道的配合等等。因此,艺术是人多重感官间联结的整合体验,“联结”构成了艺术“整体教育”的内涵。
学科的综合构成了艺术联结的横向维度。将各类艺术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舞蹈的动态特性、音乐的听觉特性、戏剧的语言特性、美术的视觉特性、书法的韵律特性、文学的思维及心理特性、杂技的技能力量特性等等进行整合,从而给受教育者全息的艺术感受。综合感觉的整合能够起到“一脑多用”“全身参与”的训练目的,这样就避免了单一艺术学科“专业倾向”所导致“一条腿走路”的局面。需要说明的是,综合并不是简单的艺术特征拼贴。如一个艺术活动中某人先铺纸作画,紧接着拿出小提琴进行演奏,然后跳一段舞蹈,最后来一段朗诵——这种综合仅仅是才艺展示层面的理解,但在我们社会中这样的认识比比皆是,孩子在父母的愿望下为了获得所谓的综合艺术能力,疲于奔波各类艺术补习班,结果反而增加了学习压力,使学生对艺术学习彻底丧失兴趣。这种情况下的才艺只是单独的训练,避开教学方法合适与否的问题,学生所获得的艺术体验是单一的。艺术之间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联系,这样的艺术不具备整体的品质。滕守尧先生曾经说过:“艺术之整体,整体不是各部分相加之和,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大于二。从艺术门类的角度来讲,它是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的综合体。从创作、欣赏和能力的角度来讲,它是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等不同创作和欣赏阶段的综合体。从艺术生成环境的角度讲,它是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综合体。”因此,艺术之间建立联系并不是各种元素的简单相加。强调某一感官体验的艺术,往往通过其余感官的共同作用而得到强化,以此获得更加全面的体验,例如音乐的听觉特性可以通过舞蹈的动觉特性进行传达。艺术活动是人综合感觉的体验过程,除却艺术养成的客观条件以外,这就要考虑到艺术作用于人内心层面的内容,即艺术的通感。
通感又称为联觉,是指“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感觉之间的贯通是通感的特性。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听见的一些描述,如某音乐听起来是暖色调的,某个画面看上去是交响式的,等等,艺术的通感人人都有,只是依据个体的不同对其的认识有所区别。人的感觉是综合作用,在获得一种感官感受的同时会激发其几种他感官的共鸣。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博士曾做过一个实验:音高越高视觉感受越亮、引起的空间感越高、感觉物体越小、感觉越兴奋、感觉物体越轻;音越强感觉物体形状越大、情态体验越强、感觉事物力量越大、空间感觉越近、感觉越重;音越长感觉空间越开阔、感觉运动速度越快、感觉物体越重、感觉越平和或安静;起音速度越快、触觉感觉越硬、感觉越直接、越果断、越具有威胁性;听觉紧张度越大、感觉越紧张、感觉威胁性越大、空间感觉越狭隘或拥挤、视觉线条的流畅性越差、和声越不和谐、色彩感觉越乱。上述实验以音乐听觉与视觉联通为主,同时又包含了时间、力量、质感、情绪等方面的元素。学者王丽对艺术的通感进行了三个维度的归纳:一是感官层面的感觉转移及联系,如听声能见形、嗅气能尝味等;二是心理层面的五感统一,即人获得某种感知的时候,由于人的机体和心灵的统一性,会自发地与其他感官产生呼应和联通;三是通过心灵的作用超越感官局限与整个生存背景产生共鸣。从感官体验到生存共鸣,艺术通感对于艺术教育的启示是在这个层面的。任何门类的艺术都不可能单靠一种感官而存在,联结的艺术在听、看、做之间建立联系,使人在声音、形态等方面得到共通感受,在体验中学会表达自己并建立与他人的沟通。有了对于通感的理解,整合就不再是表象的特征拼接,从建立感觉之间的联结角度去考虑艺术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考虑教育对人的全面启迪。
整合的艺术对于建构“整体教育”的舞蹈美育,其影响是从各个艺术的外显特质逐步向舞蹈渗透的过程。舞蹈本身属于综合的艺术,但其综合的元素毕竟有限,故要融合其他艺术门类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于其中,以此扩大与加深舞蹈“整体教育”内容的覆盖和影响。
音乐之于舞蹈,其显性的要素在于节奏的强化。音乐的节奏是通过听觉和动觉系统共同作用于人体,以声响节奏结合身体节奏练习以及音乐的一些设计方法,如卡农、回旋曲式、固定音型等加强舞蹈的节奏体验。戏剧之于舞蹈,以接近生活的行动表现增加了舞蹈人物形象的塑造力,如生活中喜、怒、哀、乐等情绪的表现、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角色,力求以“真实”表现联结起生活与舞蹈的关系。另外戏剧情节的表述方式丰富了舞蹈情节的表现手段,并且情节的设计对于单一情绪表现的舞蹈学习而言,提升了逻辑思考的能力。美术之于舞蹈,除了空间造型的设计影响外,舞蹈的布景、化妆、服饰等内容都与美术的元素息息相关,美术的手段丰富了舞蹈的视觉表达。书法之于舞蹈,在于以“气韵神通”的力道给予身体线条方面的动觉与视觉体验,如将书法书写的动律幅度放大就是一段极有韵律的舞段。文学之于舞蹈,也是从人物、语言方面入手,不同于戏剧,它更倾向于一种文学意境、意蕴的传达。如结合诗词的吟诵加以身体的舞动,给人的更多是超脱于生活之上的体验。当然,文学也包含戏剧情节的因素在其中,这两者不可分割,仅是对舞蹈的影响侧重点不同。杂技之于舞蹈是一种技能技术上的影响,而杂技的技术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才得以成功。因此,除了技术方面,杂技给予舞蹈的更多是透过技能之后坚忍不拔精神的传递。以上各个门类的艺术均以自身的特长对舞蹈产生影响,而所有的外显特性渗透到舞蹈的过程中需经过一个想象创造的环节,最终带给舞蹈的是人在情感、情景、情怀、心理、精神表现上的体验(见图3)。
图3 其他艺术对于舞蹈的影响
艺术整合基础上的舞蹈美育更多是以“一科切入,兼及数科”的理念推入,以身体的教育为主,运用各门艺术对人体感觉系统最具作用性的方面的元素为辅,建立门类之间的沟通,最终突出舞蹈美育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