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唐诗的主要派别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繁盛时期,诗歌的风格流派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例如,王维的田园诗恬静幽美,李白的诗奔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通俗平易,李商隐的诗精工典丽,等等。诗歌是诗人的性格、气质、阅历、素养等方面的写照。唐代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创作流派,是一个时代文学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除了李白、杜甫两座壁立万仞的高峰以外,还有许多流派和大家。
一、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源于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和晋代诗人陶渊明,唐代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作为题材。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描绘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一)主要特点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主要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璞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1.王维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精通绘画、书法、音乐。王维早年立志于功名进取,写了许多风格雄浑、境界开阔,充满豪情逸气的诗作,其中以边塞和游侠题材的诗歌居多,如《少年行》《从军行》《老将行》《陇头吟》《使至塞上》等。但在唐代诗歌史上奠定其地位和最能标志其诗歌艺术成就的是山水田园诗。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内容是描绘田园隐逸生活、自然山水,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鸟鸣涧》《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或写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逸,或写自然景物的清幽秀美。
(1)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及精神境界融入景物之中,创造出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一些山水田园诗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禅宗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灵运诗歌细致精工的刻写。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而且诗歌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2)王维山水田园诗代表作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2.孟浩然
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或写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或写家乡自然风光。其中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致,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
(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脱俗。沈德潜评论说:“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唐诗别裁集》)闻一多说:“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他的田园诗深受陶渊明的诗风影响,写得平淡自然、质朴真淳,富有生活气息,如在《过故人庄》中描绘农家的淳朴生活和乡村的自然景色,在淡淡的笔墨中都表现得十分自然而亲切。但孟浩然的山水诗也有写得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的诗歌语淡而味浓,正如沈德潜所论:“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集》)他的诗歌善于运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蕴含了浓厚的诗歌情致韵味。
(2)孟浩然山水诗代表作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孟浩然诗歌成就
第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位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气势磅礴,格调浑成。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能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在孟浩然这里,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将山水的描绘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气质的展现合而为一,因而使其山水诗中形象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诗中的形象提升为艺术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亦即 ‘意象’。可以说在孟浩然之前,还没有哪位诗人在山水诗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气质的个性印记。
第二,清淡自然的诗风。
孟浩然的诗歌主要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位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山水诗在孟浩然笔下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还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协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他的诗经常写到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情趣,如《耶溪泛舟》。
房日晰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指出:“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
第三,丰富的山水诗歌意境。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清人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盛唐著名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通过对几首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宿建德江》这三首诗都写了江湖水景,但风格各异。第一首作于孟浩然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他为自己能够一展抱负而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诗句。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第二、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日,前者以风鸣江急的激越动荡之景写自己悲凉的内心,后者则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寂寞的游子情怀,它们的神采气韵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
第四,创造性的诗歌表现。
出入古近的体格,饶有洒脱自在的情致,也是孟诗创造性的表现之一。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拘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通篇侃侃叙来,似说家常,和陶渊明的《饮酒》等诗风格相近,但陶诗是古体,这首诗却是近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联句,画龙点睛地勾勒出一个环抱在青山绿树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环境。还有那一首妇孺能诵的五绝《春晓》,也是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
另外,孟浩然在诗体的运用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局限,读来别有滋味。例如,《舟中晓望》平仄声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两联不作骈偶,似古似律。胡应麟《诗薮》提及此类诗“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又如《夜归鹿门山歌》,这是一首歌行体的诗,但通篇只是把夜归的行程一路写下来,不事铺张,其篇制规模类似近体,吸收了近体诗语言简约的特点,而突出歌行体的蝉联句法,读来颇有行云流水之妙。
第五,独特的诗歌美学观。
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本阇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还主张作诗不必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孟浩然集》有诗267首,其中五言古诗63首,七言古诗6首,五言律诗130首,七言律诗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绝句19首,七言绝句8首。从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风外,全是近体诗,而五言律诗又最多。可以说他是盛唐诗人中大量写作近体诗的第一人。但这些诗大都不能算是严格合律的近体诗。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还扬州》《洞庭湖寄阎九》《都下送辛大之鄂》《与诸子登岘山》等诗,皆与五言律诗的对偶不合。但诗品家对它们的评价却相当高。严羽《沧浪诗话》称:“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
孟浩然五言律诗不合律有其深层次的美学原因。他追求自然美,是对初唐过多追求形式美的矫正。他把古风与近体做了整合,他的近体多为古风化的近体。孟浩然将近体诗的格律精神与古风的自然平和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一种“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读孟浩然的诗,看不到近体格律的束缚,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体格律,又不被近体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为第一标准。
二、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其诗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将其进一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张谓等也较著名。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还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边塞诗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另外,中唐卢纶、李益也有些格调苍凉的边塞绝句。
边塞诗人是一群具有豪侠气概的天才型诗人,他们动辄以公侯卿相自许,抒发出了大唐盛世所特有的气势,后来只有高适一人在“安史之乱”后因功封侯,其余诸人多担任一些微末官吏,但是他们的呼声却是任何人都不可以忽视的。
盛唐的边塞诗具有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王之涣、李颀。
(一)主要特点
一方面边塞诗,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残酷的战争、恶劣的环境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另一方面,边塞诗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绩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盛唐边塞诗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①题材广阔。题材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内容。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②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③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④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二)代表人物
1.高适
高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1)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点
“雄浑悲壮”是高适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于自然景观,故单纯写景之作很少,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景色描绘中往往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勾画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进行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
(2)高适边塞诗代表作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岑参
岑参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以边塞诗为主,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
(1)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点
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岑参笔下,在大唐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着重写士兵们的艰苦战斗和不畏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果诗人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以出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激励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它们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和拓宽了边塞诗的题材和内容。
(2)岑参边塞诗代表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浪漫诗派
浪漫诗派是我国诗词四大流派之一。浪漫诗派诗作色彩绚丽,既有奇幻的想象,又有奔放的笔调,融合继承了楚辞、乐府诗的浪漫传统,开创了奇险诡丽的艺术风格。他们崇尚自我,注重情感流泻,发挥想象灵感。
(一)主要代表人物
浪漫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非李白莫属。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多是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所作诗词,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诗”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二)李白诗歌的主要成就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以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对感情的表达常常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营造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魅力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三)李白诗歌的风格
李白诗作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立意清晰,浪漫主义气息深厚。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诗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发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于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率直。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李白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李白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在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的七言歌行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寻,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上)。
(四)李白诗歌代表作
李白诗歌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侠客行》《春思》《秋歌》等。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四、现实诗派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
(一)主要代表人物
现实诗派主要代表人物为杜甫。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杜甫又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放气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后代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约有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二)杜甫诗歌的主要成就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 “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诗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例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在声律句式上,极其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登高》中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且舒畅。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就是杜甫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该诗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朝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近千年来的研究资料,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等。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唐书》《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中华书局1964年出版《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关于杜甫的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关于杜甫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三)杜甫诗歌代表作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五、禅诗
禅诗,顾名思义,是指与念佛、参禅相关的诗,是富含禅理、禅意的诗词作品。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
(一)禅诗的分类
禅诗大体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禅理诗,包括佛理诗以及中国佛教禅宗特有的示法诗、开悟诗和倾古诗等。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辩证思维。
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
唐代禅诗是中国古代诗苑中的瑰宝,具有“禅”与“诗”的两重性,侧重表现禅理、禅趣,语言清新自然,内容富有哲理,充满空寂的禅意,在陶冶人们思想情操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自十七世纪以来,唐代禅诗逐渐走出国门,迄今在英美国家的译介已经走过了几个世纪。英美汉学家如德庇时(John Francis Davis,1795—1890年)、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年)和翟理思(Herbert A. Giles,1845—1935年)、庞德(Ezra Pound)、洛威尔(Amy Lowell)、宾纳(Witter Bynner)等人对于中国古诗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接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英译汉诗中包括不少唐代禅诗。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有几十位欧美译者翻译了中国唐代禅宗诗僧寒山的诗歌,如阿瑟·韦利(Arthur Waley)于1954年翻译了27首寒山诗,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于1958年秋在《常春藤》杂志上发表了24首寒山译诗,伯顿·华兹生(Watson)于1962年出版了一本英译寒山诗,共译诗124首。唐代禅诗在英美国家的译介成绩斐然。有不少学者对唐代禅诗的英译做了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两类:
其一,对唐代禅诗译本的分析以及翻译策略与方法的研究。例如,曹阳(2006)在其论文《关联理论与王维禅诗英译》中运用关联理论对王维《鸟鸣涧》的四个译本进行了分析,指明了各个译本的优缺点。吴迪(2013)在其论文《框架理论视角下的王维禅诗英译语义差异辨析》中,运用框架理论探讨王维禅诗英译的策略和方法。段政丝(2014)在其论文《本雅明翻译理论下的中国古典禅诗英译研究——以王维禅译诗为例》中从以王维的山水禅诗为案例,对中国古典禅诗的英译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与之相关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
其二,唐代禅诗译介对英美文化影响的研究。例如,朱徽(2004)在其论文《唐诗在美国的翻译与接受》一文中探讨了唐诗英译对现代美国诗学与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对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对话所起的重要作用。张广龙(2005)在其论文《寒山诗在美国》一文中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分析寒山诗在美国的影响。杨锋兵(2007)的论文《寒山诗在美国的被接受与误读》从中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出发,细读文本,结合美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探讨寒山诗在美国接受与误读的原因。朱徽(2009)在其专著《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一书中精选了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20位代表性英美翻译家,对他们英译汉诗的主要成就、译学思想、翻译策略、形式技巧、历史贡献和误解误译等进行系统的分析评述,并对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做了历时性的描述。张梅(2012)在其论文《“改写论”视角下中国古诗在美国的翻译与接受》中探讨了中国古诗英译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现代美国诗学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江岚(2013)在其著作《唐诗西传史论——以唐诗在英美的传播为中心》一书中考察了众位主要译介者的成果,客观地评价译家们对唐诗西渐进程的历史贡献,演绎出唐诗西传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并探析其阶段性成因与特征。
国外也有学者对英美国家的禅诗译介进行了研究。例如,温伯格(Eliot Weinberger)和帕斯(Octavio Paz,1987)两位学者对比分析了王维禅诗《鹿柴》的十七个不同英文译本。霍克斯(David Hawkes,1962)对比分析了韦利(Arthur Waley)、华兹生(Burton Watson)、施耐德(G. Snyder)三家的寒山诗译本,指出华兹生寒山诗译本的语言特色不如韦利的文雅,施耐德的狂野介于两个译本之间。同国内学者一样,国外学者主要探讨了各个不同唐代禅诗译本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唐代禅诗翻译应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国内外学者对英美国家的唐代禅诗译介做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富有开拓性,对后期研究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首先,研究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复研究现象,研究对象仍有拓展的学术空间。当前的研究主要对一些代表性禅诗和一些著名诗人的禅诗展开论述。例如,寒山和王维的禅诗研究颇多,而对其他唐代诗人的禅诗基本上没有展开研究。其次,当前的大多数禅诗英译研究将禅诗作为一般诗歌英译加以研究,没有突出禅诗的佛禅文化特质,主要揭示了唐诗英译的普遍翻译特质,而没有突出唐代禅诗英译的个性特征。最后,唐代禅诗在英美国家译介的历时梳理、整体性研究还有待加强。当前的研究成果针对个体性诗人如王维、寒山等人的研究居多,而系统整体地梳理唐代禅诗英译的成果不多。
(二)禅诗代表作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王维)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神秀偈(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偈(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隐逸诗
(一)关于隐逸诗的研究情况
学界大多从广义的角度来界定隐逸诗,是指与隐逸主题有关的,包括描述隐逸生活的、企慕隐逸生活的、吟咏隐士的、讨论隐逸价值的作品。隐逸诗体现的是谦逊礼让、功成身退、知足不辱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张崇尚平静、祥和和天人合一。隐逸诗歌有其鲜明的特征:复杂纷纭的隐逸诗类型,与自然山水亲近的题材,旁征博引的隐逸内容,怡然自适的诗人心境,超乎尘外的艺术想象等,更多的是一种真实自然的状态。隐逸诗表现出来的人生哲理、抒发的情感、营造的生活空间、展现的精神风貌,应该成为喧嚣的现代人的最佳教材,值得花大力气去研究。
1949—1980年,可见的有关隐逸诗的研究论文基本上以研究陶渊明的隐逸诗为主。20世纪最后20年,我国学界对隐逸文化的研究逐渐增多,六朝隐逸诗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据统计,这20年发表的相关论文近50篇,研究的角度和方法都有新的拓展,有进行隐逸诗人比较研究的,有进行隐逸心理研究的。虽然这20年的研究仍然为陶渊明为主,但是像谢朓、庾信、潘岳等人的隐逸诗作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进入21世纪,隐逸文化研究的视角越来越新,范围越来越广,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从20世纪学术研究的零敲散打,变为系统性的研究,对隐逸文化有了整体性的透视。近10年来,有关隐逸的论文颇多,四川大学肖玉峰(2006)博士论文《先秦隐逸思想及先秦两汉隐逸文学研究》把隐逸思想与隐逸文学结合起来,按儒道两家剖析隐逸思想的实质,隐逸诗学在先秦部分主要有《诗经》,而汉代部分主要是赋和传记文学,较少涉及诗歌。上海师范大学周银凤(2007)硕士论文《东晋隐逸诗研究》根据诗歌形态内容,将隐逸诗分为五类,按类别依次考查各个阶段的隐逸诗创作。复旦大学许晓晴(2005)博士论文《中古隐逸诗研究》对中古隐逸诗的界定与溯源、思想渊源及时代背景做了清楚的阐述,并做了较细致的中古隐逸诗的分期研究、专题研究和文本分析,重点是隐逸诗在中古的发展演变轨迹及文本特征,特别分析了隐逸诗产生与消亡的原因以及集体创作隐逸诗的情况。首都师范大学于春媚(2008)博士论文《道家思想与魏晋文学——以隐逸、游仙、玄言文学为中心》以文学主题为核心,认为隐逸思想是道家自然社会人生思想的全面表现,隐逸避世是道家自然道论的直接指向,从哲学的角度寻找隐逸诗歌的本源。上海师范大学高智(2013)博士论文《六朝隐逸诗研究》对六朝时期的隐逸诗做了系统研究。
综上所述,大量学者已经对隐逸诗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学术界对隐逸诗的英译研究不够,尤其是对于隐逸诗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每种语言都存在着大量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词汇。这些文化词汇除了与一般词汇一样有指称意义外,还有丰富的内涵意义。内涵意义因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而不同,与各民族长期所处的生活环境、历史背景和民族心理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常敬宇在《汉语词汇与文化》一书中称:“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这些词汇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与各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不可分割。由于文化词汇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承载着各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词汇的翻译往往是译者最棘手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不断展示影响力与竞争力,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引起世界人民的关注。加强中国文化建设已势在必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中国的软实力,而且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为重塑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翻译的作用不言而喻。诗歌浓缩着文化的精华,常常在外交中使用,因此诗歌翻译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当前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观的阐释方面,而对隐逸诗歌译本中意象、文化词汇、音韵等微观层面的专项研究暂时空缺。
(二)隐逸诗代表作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