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目标、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本书的主要目标是从行为视角研究食品供应链风险形成的微观机理与防控机制,通过分析食品供应链风险行为(包括食品供应链企业风险行为和员工风险行为)表现、影响因素、各因素之间关系,以及食品供应链风险行为与食品供应链风险的关系等,对食品供应链风险形成微观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激励和约束食品供应链企业及其员工行为为核心的食品供应链风险防控机制,并提出食品供应链风险防控的政策建议,为提高企业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政府等有关部门监管效果,以及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
1.3.2 研究对象
本书以食品供应链企业及其员工为研究对象。由于食品供应链从初级农食产品供应到终端消费者的链条较长,同时考虑到我国当前阶段食品供应链仍主要以食品加工制造企业为主导,因而将研究对象定位于食品加工制造企业及其员工。再者,本研究是从行为视角探讨食品供应链风险形成的微观机理,而从社会学的角度,企业的行为与企业组织中员工的行为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型塑的关系。因此,本书第一层次的研究对象是食品加工制造企业,第二层次的研究对象是这些企业中的员工,具体又分为高管和普通员工两个群体。在描述和分析我国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现状时,以食品加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在进一步从行为视角探索食品供应链风险形成的微观机理时,则以这些企业中的高管和普通员工为研究对象,分别对高管风险行为和普通员工风险行为的形成机理进行实证研究。
1.3.3 研究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书设计了八个部分的研究内容:
第1部分导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梳理和总结国内外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的相关成果,描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研究特色。
第2部分基于行为视角的食品供应链风险形成微观机理分析。首先,对食品供应链风险几个关键的概念进行辨析,涉及食品供应链风险、食品供应链安全风险、食品供应链质量风险、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等;其次,界定食品供应链风险行为的概念,梳理食品供应链风险行为表现;再次,对本书所需要的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包括食品供应链管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经济学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等;最后,运用与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有关的理论和模型分析食品供应链风险形成的微观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本书的理论框架。
第3部分我国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以2009—2013年网络媒体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为数据来源,分析我国食品供应链各环节食品安全状况。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我国部分地区食品加工制造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获取这些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情况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第4部分基于高管行为视角的食品供应链风险形成的实证研究。首先,根据高阶理论,用食品供应链企业高管风险行为代表企业风险行为;其次,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包括食品供应链制度环境、高管风险认知、普通员工风险认知和高管风险行为意向等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最后,基于对样本食品供应链企业高管的问卷调查数据,对于上述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供应链制度环境、高管风险认知和风险行为引致食品供应链风险的作用路径,基于企业高管行为视角解释食品供应链风险形成的微观机理,并据此提出风险防控的建议。
第5部分基于普通员工行为视角的食品供应链风险形成的实证研究。首先,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SEM,在模型中考虑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和感知风险行为的调节作用;其次,基于对样本食品供应链企业一般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调查问卷数据,运用AMOS软件对SEM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从普通员工的风险行为视角对食品供应链风险的形成和演变机制进行解释,并提出加强食品供应链风险防控的若干建议。
第6部分基于行为视角的食品供应链风险防控机制研究。从行为视角深入分析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防控食品供应链风险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方式、手段等,以及对我国防控食品供应链风险的启示。从企业层面和国家层面,总结我国食品供应链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阐述构建基于行为视角食品供应链风险防控机制的重要性、特点,分析基于行为视角的食品供应链风险动态演进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行为视角的食品供应链风险防控机制。
第7部分基于行为视角的食品供应链风险防控案例研究。通过对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鹏程分公司的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剖析其食品供应链风险防控的做法,基于行为视角总结其食品供应链风险防控的成功经验,进而例证本研究结果的合理性。
第8部分本研究的结论与政策建议。全面总结上述研究结果,以激励与约束食品供应链企业及其员工风险行为为核心,提出防控食品供应链风险的政策借鉴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