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泛娱乐产业推陈出新

2017年,基于互联网的娱乐产业推陈出新,创造了创意产业诸多新业态。剧集、直播、短视频等新型创意业态加速融合,同时带动了游戏等创意产业的发展,泛娱乐融合研发形式更加多样,融合更为深入,成为网民文化消费的主要形态,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用户规模进一步提升,付费意识逐步养成,内容精品化和消费移动化势头明显,一套全新的商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根据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备案库的数据:网络剧555部,6921集;网络电影5620部;网络动画片659部,专业类节目2725档(包括综艺、娱乐、财经、体育、教育)。(3)与此同时,电视等传统媒体地位日渐式微,许多用户已不再接触传统媒体,而是使用手机收看网络节目。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5.65亿,占网民总数的75.2%,继续保持网络娱乐类应用首位。

(一)剧集产业跨域电视与网络

首都影视发展智库的《2018中国电视剧产业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手机视频用户规模达5.48亿,较上年增长9.7%,网民通过移动端观看视频的行为更加普遍,并且越来越呈现出向手机端倾斜的趋势。与此同时,2017年上半年全网视频点击总量达6317.3亿次,其中电视剧类点击量达到4232.6亿次,占比高达67%,也就是说,电视剧类视频点击量占全网视频点击量的近七成。(4)这说明中国的电视剧和网络剧在2017年已经基本打破电视和互联网的媒介屏障。这种跨域模式突破了传统的电视剧或1网剧的定名模式,独立的剧集产业呼之欲出。

从剧集的传播渠道看,电视台是传统的剧集采购主体,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兴起,剧集也成为网络媒介的重要内容,重塑了剧集的市场格局。相对于电视台,网络平台的市场化程度更高,竞争更充分,资源更容易向优质内容聚集,精品内容更易获得创作空间和激励。手机看视频的随意性弥补了电视台播出时段的机械性。随着受众规模的扩大,付费受众比例的提高,电视平台也把互联网作为战略策源地,电视剧在网络的播放司空见惯,部分网络剧也开始申请电视剧的许可证。先网后台、先台后网、网台联动等不同形态的播出模式融合并进。电视台和互联网的观众互补,为真正的精品内容扩大了受众范围。优质剧集既能在电视上获得高收视率,也能在互联网上获得更多点播量,说明剧集内容为王,品质始终是热度的基础。

从内容角度看,现实主义作品成为2017年的年度标志,让当代中国人了解现实国情,让世界领略真实而自信的中华文化。《人民的名义》等当代题材剧集万人空巷,在收视比重、总体收视率、网络点播量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前几年非常活跃的古代题材剧集的热度褪去,反映了观众审美取向的转变和时代发展需求的换挡,特别是“00后”开始陆续成年,成为剧集的主体观众群。他们与上一代观众群的审美需求差别明显,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知需求要超越了对古代和近代题材的需求,容易对当代题材产生话题共鸣。这对2018年的剧集生产必将产生一定影响。

从生产环节看,2017年国内电视剧立项总量和生产总量均较上年有所下降,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国产电视剧数量为313部,共计13475集,创下了2011年以来新低。这一趋势说明电视剧的宏观调控取得成效,供给侧改革得到了落实,遏制了剧集领域严重的产能过剩,缓解了剧集生产的风险。剧集产业的泡沫开始逐步被挤掉,正在从高速度转向重质量的健康发展模式。

但是,2017年的剧集产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剧集产能相对过剩且粗制滥造,部分项目仅凭流量明星和热点题材机械拼凑。即便一些市场反映不错的作品也仍然存在台词和场面调度、剧集拖沓粗糙等瑕疵,降低了作品的品质,不能满足观众的精品化需求。其次,剧集在生产、制作、发行、营销、分账等环节中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充分,天价片酬、收视率造假、剧本抄袭等行业乱象仍未消除,市场操作还有待更加透明化。2017年以来,有关部门对电视剧、网络剧的审查和监管渐趋严格。预计这种趋势还会在2018年持续,剧集产业也将逐渐实现良性发展。

(二)直播产业异军突起

截至2017年12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4.22亿。其中,游戏直播用户规模达到2.24亿,较上年底增加7756万,占网民总体的29%;真人秀直播用户规模达到2.2亿,较上年底增加7522万,占网民总体的28.5%。(5)腾讯、陌陌、小米、360等十多家大企业相继进入直播领域,为行业推波助澜。从已上市企业的直播服务营收来看,各大网络平台的网络直播业务营收仍保持高速增长。从未上市企业的融资情况来看,先后在2017年宣布完成了新轮融资,且融资金额大多不菲,行业发展前景良好。从年度热点现象看,花椒《百万赢家》直播答题单日奖金从210万元提升到430万元,其中有四场单场奖金达到100万元,创造了直播答题奖金新纪录。整个答题过程吸引了超过400万网友的关注。(6)

2017年,直播的内容生产更加专业化,“直播+教育”“直播+体育”“直播+电商”层出不穷,才艺表演、段子搞笑、日常生活、户外猎奇等泛娱乐直播内容大行其道,电竞直播、科教财经等新兴的知识技能型直播方兴未艾。直播行业在商业模式上不断创新,打赏和实时提现等模式纷纷实现。此外,网络直播的两类盈利方式大致定型,第一类平台以“全民直播、草根直播”为特色,以秀场直播为主,但不乏涉赌涉黄现象,导致平台的监管成本提升,同时对主播的依赖较大,内容趋同,许多平台纷纷转向“短视频”领域,主打美女经济的秀场模式逐渐式微。第二类平台以内容直播为主,尤以电子竞技等游戏内容突出。不少游戏公司通过直播平台宣传游戏产品,腾讯和网易更是布局自有的游戏直播平台,牢牢把控用户参与度。“王者荣耀”等移动电竞直播的走俏吸引了大量热钱注资移动直播领域,全民化趋势愈演愈烈,直播产业与游戏产业的界线愈发模糊。但优质内容的差异化、多元化和精品化仍是直播平台赖以生存的根本。

2017年,网络直播行业的内容监管力度持续提升。相关部门为了规范化行业发展,维护市场秩序,针对直播陆续出台多项重磅行业监管政策,开展多次集中执法检查和专项清理整治工作,违法违规直播内容治理成效显著。2月被政府下架并关停18款直播类应用、5月关停10家、6月关停12家。(7)4月,国家网信办首次根据《互联网百播服务管理规定》依法关停了18款传播违法违规内容的网络直播类应用。6月底,文化部部署全国29个省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开展查处工作,对50家主要网络表演经营单位进行集中执法检查。30家内容违规的网络表演平台被查处,12家网络表演平台被关停。至2017年下半年,各网络直播平台的违法违规内容明显减少,行业内容规范已经基本形成。(8)11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则被视为中国网络直播行业转型的开始。直播产业获得了健康的发展环境,整个直播市场内容将越来越正规化。随着行业技术的成熟以及行业盈利手段的多元化,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

(三)短视频产业大行其道

2017年,作为低门槛、碎片化和更具表达力的媒介形态,短视频进入爆发期,迅速吸引了不同用户群的注意力。以往以图片和文字见长的自媒体也纷纷向短视频靠拢。相较于直播,短视频时长短、内容精、重复率低、能够用更低的成本与更多维度的人群建立连接,实现精准投放。藉此优势,短视频产业在2017年增长迅猛,用户规模突破4.1亿人,预计2020年短视频市场规模将超350亿元。(9)行业领头羊“快手”在2017年年底,总用户数已超过7亿,日活跃用户超过1亿。“抖音”“西瓜”和“火山”作为追赶者迅速崛起。

短视频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国内短视频平台数量已超过100家,且数量仍在野蛮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众多短视频创业者纷至沓来;另一方面,逐利资本密集进场,通过“烧钱”开启补贴大战。今日头条的头条号、腾讯的企鹅号、阿里的大鱼号、百度的百家号、一下科技的秒拍等主流平台几乎都有短视频补贴计划。例如,企鹅号推出12亿元“芒种计划2.0”,大鱼号推出20亿元“大鱼计划”,充分显示了龙头企业对短视频产业的重视。

然而,相对于视频网站的会员制度和直播行业的打赏等盈利模式,短视频的商业模式尚不成熟,虽然拥有庞大的用户量,但用户对短视频付费的接受程度尚不确定,难以变现。据今日头条公布的《2017年短视频创作者商业变现报告》,47.9%的短视频团队不能赢利,而30.25%的是略有盈余。平台贴补成为最大的收入来源,占到了72.58%。内容广告和电商导流成为短视频产业目前的两类主流变现方式。例如,以“二更”为代表的商业视频定制和原生广告变现模式;以“一条”为代表的生活美学类短视频,通过建立兴趣电商,进行变现。但更多的短视频平台则难以精准找到合适自身内容属性的广告主,也只有极少数账号能把电商作为变现的有效手段。同时,一系列政策在2017年对短视频产业实行严控,短视频内容会越来越规范,大量打擦边球的内容被清除,市场格局进入多变的调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