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护肝全攻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确诊肝脏疾病,要做哪些检查?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可通过影像学、血液学、病理学等手段检查,不同的检查方法对各种肝病的判断不同。

◇ 影像学检查

肝脏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B超、CT、MRI,可判断出脂肪肝的有无和肝内脂肪分布类型,明确有无明显肝硬化、肝内占位(如囊肿、血管瘤、肝癌)、胆囊炎、胆石症、肝脾大、腹水等情况。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鉴别诊断和检测肝病进展及发现肝脏的占位病变等。

B超对弥漫性脂肪肝的诊断敏感度较高,CT诊断脂肪肝的特异性可能高于B超,但价格较贵。因此,临床上主要依靠B超来发现及随访脂肪肝。在临床上,常通过CT结合肝动脉造影或是注射碘油的肝动脉造影来诊断肝癌。CT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对肝内占位性病变,原发和转移肿瘤的生长方式、形态、轮廓、钙化、出血、坏死、囊变和血运情况都可以显示出来,在注射造影剂的条件下甚至可发现1cm左右的早期肝癌。CT还可以用来鉴别黄疸患者是外科性还是内科性的。磁共振相对来说价格更贵,但它对不同组织间的分辨力较高,绝大部分肝脏病变依靠磁共振平扫即可检出,部分甚至可以确诊。磁共振检查图像能够为医生提供患者肝脏代谢、病理生理等诸多信息,同时磁共振检查还能通过自身多序列成像功能,通过对肝脏患病区域信号特征的异常显示有效达到反映肝脏节性病变组织成分的目的。

正常肝脏表现为肝左叶前后径5~6cm,上下径5~9cm,肝右叶最大斜径12~14cm,大于或小于正常值均为异常。

肝脏异常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常见于以下疾病

提示:脂肪肝确诊后5~10年内发生糖尿病、冠心病的概率很大,不应该掉以轻心。每年检查很重要,这是由于在发展成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前还是可以逆转和消失的。目前肝脏脂肪含量超过30%的脂肪肝可由B超检查检出,发现脂肪肝时已属中重度。
  除了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外,一些特殊的肝病患者还需要视病情进行胃镜检查,让医生看到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等器官的病变情况,这种检查比X线更为直观,对指导临床治疗更有积极意义。一般来说,当慢性肝炎不断发展,与早期肝硬化难以区分,或不能进行肝穿刺活检的情况下,需进行胃镜检查,以查看是否合并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来辅助区分肝炎与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的胃底和食管下段静脉在发生曲张时,往往会膨出于消化道黏膜的表面。此时,通过胃镜可直接观察到这些静脉曲张的程度。因此,肝病科医生往往会要求肝硬化患者进行胃镜检查。

◇ 实验室检查

乙肝五项

检验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的程度,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做一个乙肝五项检查,俗称“两对半”,是检查乙肝病毒感染最常用的血清学标记。乙肝五项包括HBsAg(表面抗原)、抗HBs(表面抗体)、HBeAg(e抗原)、抗HBe(e抗体)、抗HBc(核心抗体)。

乙肝五项检查结果常见于以下疾病

如何区分“大三阳”、“小三阳”

在乙肝的检查中,很多人会听过“大三阳”、“小三阳”的说法,这里的“大三阳”指的是HBsAg、抗HBc和HBeAg同时阳性。如果患者有“大三阳”,说明乙肝病毒在人体内复制活跃。

“小三阳”指的是HBsAg、抗HBc和抗HBe同时阳性。“小三阳”的患者虽然表示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但是,抗HBe的出现,标志着病毒的复制已经由活跃转为静止,血中的带病毒量明显减少,传染性也相对降低。所以,“小三阳”表示患者的病情开始好转。

通过乙肝五项检查可以了解机体是否感染乙型病毒,以及可以区分出乙肝大三阳、乙肝小三阳,对患者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健康人群一般没有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时,需要检查乙肝五项,必要时进行疫苗补种。即便是已经成功接种过乙肝疫苗的人,也不代表永远有抗体,一般3~5年需复查一次乙肝五项,如果乙肝抗体滴度小于10,需要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加强针。

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和上面说的乙肝五项是两种不同的检查,乙肝五项代表的是体内病毒的感染情况,而肝功能代表了肝脏损害的状况。

肝功能检查大致可分为“血液学检查”和“形态学检查”。血液学检查就是通过化验血液来检查肝脏的受损情况,这种检查很有效,适合大多数人。

临床上对肝脏进行检查的方法有多种,而肝功能的化学检验则最为常见和经济实用。它的目的在于检测有无肝病及判断其病变的严重程度、预后等,肝功能检验还有助于对药物疗效的观察。化验是通过测定血液中与肝功能有关的几项指标的含量来进行的。临床上常抽取患者空腹时的静脉血,因为饮食对化验结果影响较大。

肝功能检查常测的指标是化验血液中的血清转氨酶、血清胆红素、血清蛋白、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

其中,血清转氨酶通常检查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这是肝功能检查最常用的指标,当肝细胞遭到损害的时候,两个指标会升高。总胆红素主要了解有没有黄疸以及黄疸程度及类型,胆红素偏高的患者会出现眼黄、尿黄、皮肤黄的黄疸症状。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球蛋白(GLO)是检测肝脏的合成功能。γ-谷氨酰转肽酶是检验肝脏病变的主要指标,此酶在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失代偿时仅轻中度升高,但阻塞性黄疸时此酶因排泄障碍而逆流入血,原发性肝癌时此酶在肝内合成亢进,均可引起血中转肽酶显著升高,甚至达正常的10倍以上,酒精中毒者的γ-谷氨酰转肽酶亦明显升高,有助于诊断酒精性肝病。血清胆碱酯酶也是评价肝脏合成功能的主要指标,患有一些慢性肝脏疾病时,病情越差,血清胆碱酯酶的活性越低。

除了上述这些外,有时候还用其他肝功能检查指标,如血氨(严重肝细胞损害时,血氨可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时,常反映肝细胞的损害程度);甲胎蛋白(即AFP,持续升高,提示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以及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等。

肝功能检查注意事项

肝功能检查当天必须空腹,在检查前一天晚上要少食油腻的食物,禁止饮酒,晚上9点之后禁止进食。在检查当天,为了确保检查结果的精确性,检查前除了不能吃东西外,还不能大量饮水,同时也不能进行激烈的体育运动。

检查肝功能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在静脉输液期间或在用药4小时内做肝功能检查。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最好在做肝功能检查前3~5天停药。通常用药剂量越大,间隔时间越短,对肝功能检查结果的干扰越大。

肝功能检查前若患有感冒,最好在感冒治愈后7天再做检查,因为感冒可能影响肝功能检测结果。

◇ 肝活检病理学检查

肝活检病理学检查有助于了解肝脏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明确肝脂肪变、炎症及纤维化的程度,从而完善治疗方案。此外,病理学描述还可为慢性肝病提供肝脂肪病变程度、肝炎活动分级、肝纤维化分期的量化指标。

肝脏活检是医学上的一个诊断步骤,最常见的方法是将一根针扎入肝脏,取得少量肝组织样本后,将其放在显微镜下检查,以确定肝病的病因及肝脏纤维化的程度。但是,很多人对于肝脏活检存有恐惧之心,害怕因此对肝脏造成更大伤害。

肝功能常用指标

注:由于所用的试剂和仪器不同,各家医院的正常参考值可能存在差异。

其实,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肝衰竭、分类及预后判断上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严重降低,实施肝穿刺具有一定的风险。肝衰竭时(慢性肝衰竭除外),肝脏组织学可观察到广泛的肝细胞坏死,坏死的部位和范围因病因和病程不同而不同。按照坏死的范围及程度,可分为大块坏死(坏死范围超过肝实质的2/3)、亚大块坏死(约占肝实质的1/2~2/3)、融合性坏死(相邻成片的肝细胞坏死)及桥接坏死(较广泛的融合性坏死并破坏肝实质结构)。

在不同病程肝衰竭肝组织中,可观察到一次性或多次性新旧不一肝细胞坏死的病变情况。

慢性乙型肝炎的肝组织病理学特点是:明显的汇管区炎症,浸润的炎症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少数为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炎症细胞聚集常引起汇管区扩大,并可破坏界板引起界面肝炎,又称碎屑样坏死。汇管区炎症及其界面肝炎时呈慢性乙型肝炎病变活动及进展的特征性病变。小叶内肝细胞变性、坏死,包括融合性坏死和桥接坏死等,随着病变加重而日趋显著。肝细胞炎症坏死、汇管区及界面肝炎可导致肝内胶原过度沉积,肝纤维化及纤维间隔形成。如进一步加重,可引起肝小叶结构紊乱,形成假小叶并进展为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可见肝内出现占位性病变,可分为单纯块状型、融合块状型及多块状型。

肝活检病理学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