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特色腌腊肉制品加工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腌腊肉制品原料肉质量鉴别

(一)原料肉的鉴别方法

用于加工肉制品的原料是动物性肉类,包括:畜类(猪、牛、羊、马、骡、驴等)、禽类(鸡、鸭、鹅等)及各种水产品类,以及其可食副产物。主要是猪肉和牛肉,其次是羊肉、马肉、驴肉、禽类肉及水产品类。不同的原料肉,其形态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不同。即便是同一种原料肉,由于在机体中所处位置不同,其结构、性质和加工用途也不相同。肉制品质量的好坏与成本的高低,除与产品配方、工艺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原料的选择是否合理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正确掌握不同原料肉的鉴别方法,掌握原料肉的鉴定标准及质量等级划分与运用。以达到物尽其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

1.腌腊猪肉制品的原料选择

一般情况下,猪肌肉呈淡红色,有光泽,纤维细而柔软,结缔组织较少,肉质紧密,脂肪洁白,脂肪含量比其他肉类多。猪肉本身的品质会因猪的产地、饲养状况及年龄的不同而不同,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就各不相同,加工利用率将有很大差异。因此,猪肉的质量与猪的类型有很大关系。

目前,我国按照猪的经济类型大致可分为脂肪型和瘦肉型两大类型,这是根据人们对肌肉和脂肪的需求差异和加工用途不同而划分的。一般情况下,脂肪型猪的瘦肉率在50%以下;瘦肉型猪的瘦肉率在50%以上。

根据猪种的起源、生长和外形的特点,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饲养条件等因素,将我国的猪种大致分为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高原型和瘦肉型六种类型。

(1)华北型 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北,包括东北、华北等地区。华北型猪总的特点是躯体长而粗,背平直,四肢粗壮较高,嘴长耳大,体表的毛较多,背部上的鬃较长,冬季生一层棕红色绒毛。这种类型的猪一般膘不厚,板油较多,瘦肉量大,肉味香浓,繁殖力较强,但生长成熟期较慢。如吉林黑猪、北京黑猪、晗白猪、芦花白猪等。

(2)华南型 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华南地区。这种类型猪的特点是:躯体较短矮,背腰宽阔,腹部多下垂,臀部丰满,嘴短耳小,皮薄,毛短细,四肢粗短多肉。华南型猪早期生长发育快,成熟期早,肉质细嫩而味美。如小耳猪、小花猪、槐猪等。

(3)华中型 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间的广大地区。其特点是:体形基本与华南型猪相似,背宽,四肢短,腹大下垂,皮毛稀疏,肉质细腻。但肉质较疏松,骨髓较细,额部多有横纹,躯体比华南型猪要大,生长快,成熟期早。如浙江金华猪、广东大白花猪、湖南宁乡猪、湖北监利猪等。

(4)江海型(又称华北、华中型) 主要分布于汉水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特点介于华北、华中型之间,额较宽,皱纹深,多呈菱角形,耳大下垂,皮薄肉细,生长快,成熟期早,小型猪6个月可达60千克以上。

(5)高原型 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一般多集中在海拔较低的草原和河谷地带的牧区与半农牧区。由于这类猪在牧区长期奔跑觅食,再加上高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体形小而紧凑,四肢发达,背宽而微弓,皮较厚,肉质紧密,毛密长,鬓毛发达而富有弹性,生长较慢。

(6)瘦肉型 主要是从美国、丹麦等国引进猪种及中国自行杂交的一些品种。这一类型猪的瘦肉率在50%以上,是熟肉制品加工中理想的选择类型。如美国石格猪、丹麦的长白型猪、中国杂交的乳白猪等。

2.腌腊牛肉制品的原料选择

牛肉是熟肉制品加工的基本原料肉之一。牛肉同猪肉相比,肉色较深,通常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有光泽,纤维粗长,结缔组织较多,肉质较硬;脂肪含量少,呈乳白色或淡黄色,质地硬。由于牛的品种、性别及生长期不同,牛肉的质量会有较大的差别。

(1)黄牛 黄牛又称旱牛,其外观以毛黄为特征,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和西北部分地区。过去以役用为主,老牛兼肉用,现在随着农村机械化的逐步普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役用为主的观念有所改变。黄牛肉色呈暗红色,肉质较好,肌肉纤维较细,臀部肌肉较厚;肌肉间的脂肪较少,呈淡黄色。如关中黄牛、三河牛、南阳牛、鲁西黄牛等。

(2)水牛 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广西、云南、湖南、台湾等地区。水牛比黄牛稍大,体色黑,额头短狭,生一对大弯角。水牛肉色泽比黄牛肉略暗,有紫色光泽,肌肉丰满,纤维粗而松弛,肉质较差;脂肪为黄色,干燥而少黏性。如滨湖水牛、温州水牛等。

(3)牦牛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西南一些地区。原野生,全身披毛很长,肌肉组织较致密,色泽紫红,柔嫩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