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任务二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财务管理的目标及其冲突协调

(一)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是企业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整个企业财务管理过程的发展方向。财务管理目标也贯穿于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研究的起点。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有许多,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profit maximization)的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大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人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剩余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产品的多少可以用利润这个指标来衡量;二是在自由竞争的资本市场中,资本的使用权最终属于获利最多的企业;三是只有每个企业都最大限度地创造利润,整个社会的财富才可能实现最大化,从而带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主要优点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必须重视经济核算,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企业利润提高后,企业增加利润,国家增加税收,职工增加工资收入,因此对国家、企业、个人均有利。

但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存在以下缺陷。

①没有考虑利润实现时间和资金时间价值。比如,今年1000万元的利润和10年以后同等数量的利润其实际价值是不一样的,10年间还会有资金时间价值的增加,而且这一数值会随着贴现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②没有考虑风险问题。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风险,同等利润值在不同行业中的意义也不相同,比如,风险比较高的高科技企业和风险相对较小的制造业企业无法简单比较。

③没有反映创造的利润与投入资本之间的关系。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或者同一企业的不同期间的比较。

④可能导致企业短期财务决策倾向,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由于利润指标通常按年计算,因此,企业决策也往往会服务于年度指标的完成或实现,具有片面性。

2.资本利润率(每股利润)最大化

资本利润率最大化(profit ratio of capital maximization)观点认为:将企业实现的利润与投入的资本进行对比,用每股利润这个指标来反映,说明了投资者每股股本的盈利能力。每股利润是指普通股的净利润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值,该指标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

资本利润率最大化将企业实现的利润同投入的资本或股本数进行对比,能够说明企业盈利水平,可以在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或者同一企业的不同期间进行比较。

但是这种观点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即没有考虑股本获取利润的时间性差异和持续性特征。

②没有考虑风险问题。

③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没有考虑现金流量因素,并且会由于经营者追求最大收益而造成短期行为,具有片面性。

3.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enterprise value maximization)是指企业通过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公认的财务目标,是衡量企业财务行为和财务决策的合理标准。

企业价值不同于利润,不仅包括企业新创造的价值,还包括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成长能力,可以理解为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或者是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未来现金流量这一概念包含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两个方面的因素。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包含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而现金流量的现值是以资金的时间价值为基础对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得出的。

企业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有利于统筹安排长短期规划、合理选择投资方案、有效筹措资金、合理制订股利政策等。

②考虑了企业投资收益中的风险因素。

③将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和持续的获利能力放在首位,能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利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价值增加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有利于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一般都向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流动,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但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①企业的价值过于理论化,不易操作。尽管对于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企业价值的变化,但是,股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资本市场效率低下的情况下,股票价格很难真实反映企业的价值。

②对于非上市公司,价值难以确定。只有对企业进行专门的评估才能确定其价值,而在评估企业的资产时,由于受评估标准和评估方式的影响,很难做到客观和准确。

近年来,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以及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作用的增强,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冲突与协调

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协调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化解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企业财务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是所有者、经营者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企业必须处理、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关系。协调相关者的利益冲突,要把握的原则是:尽可能使企业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在数量上和时间上达到动态协调平衡。而在所有的利益冲突协调中,所有者与经营者、所有者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协调又至关重要。

1.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与协调

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企业价值最大化代表了所有者的利益。现代公司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经营者不持有公司股票或持部分股票,其经营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因为经营者拼命工作的所得不能全部归自己所有。此时他会干得轻松点,不愿意为提高股价而冒险,并想办法用企业的钱为自己谋福利,因为这些开支可计入企业成本从而由全体股东分担,甚至蓄意压低股票价格,以自己的名义借款买回,导致股东财富受损,自己从中渔利。由于两者行为目标不同,必然导致经营者利益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冲突,即经理个人利益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矛盾。

为了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防止经理背离股东目标,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

(1)监督 经理背离股东目标的条件是,双方的信息不一致。经理掌握企业实际的经营控制权,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掌握远远多于股东。为了协调这种矛盾,股东除要求经营者定期公布财务报表外,还应尽量获取更多信息,对经理进行必要的监督。但监督只能减少经理违背股东意愿的行为,因为股东是分散的,得不到充分的信息,全面监督实际上做不到,也会受到合理成本的制约。

(2)激励 就是将经理的管理绩效与经理所得的报酬联系起来,使经理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鼓励他们自觉采取符合股东目标的行为。如允许经理在未来某个时期以约定的固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股票价格提高后,经理自然获取股票涨价收益;或以每股收益、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资产流动性指标等对经理的绩效进行考核,以其增长率为标准,给经理以现金、股票奖励。但激励作用与激励成本相关,报酬太低,不起激励作用;报酬太高,又会加大股东的激励成本,减少股东自身利益。可见,激励也只能减少经理违背股东意愿的行为,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通常情况下,企业采用监督和激励相结合的办法使经理的目标与企业目标协调起来,力求使监督成本、激励成本和经理背离股东目标的损失之和最小。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之外,由于外部市场竞争的作用,也促使经理把公司股票价格最高化作为他经营的首要目标。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理人才市场评价 经理人才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其价值是由市场决定的。来自资本市场的信息反映了经理的经营绩效,公司股价高说明经理经营有方,股东财富增加,同时经理在人才市场上的价值也高,聘用他的公司会向他付出高报酬。此时,经理追求利益最大的愿望便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一致。

(2)解聘的威胁 现代公司股权的分散使个别股东很难通过投票表决来撤换不称职的总经理。同时,由于经理被授予了很大的权力,他们实际上控制了公司,股东看到他们经营企业不力、业绩欠佳却无能为力。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大公司为机构投资者控股,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和保险公司在大企业中占的股份足以使他们有能力解聘总经理。由于高级经理被解聘的威胁会动摇他们稳固的地位,因此促使他们不断创新、努力经营,为股东的最大利益服务。

(3)公司被兼并的威胁 当公司经理经营不力或决策错误导致股票价格下降到应有的水平时,就会有被其他公司兼并的危险。被兼并公司的经理在合并公司的地位一般都会下降或被解雇,这对经理利益的损害是很大的。因此,经理人员为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已有的权力,会竭尽全力使公司的股价最高化,这是和股东利益一致的。

2.所有者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协调

所有者的目标可能与债权人期望实现的目标发生矛盾。首先,所有者可能要经营者改变举债资金的原定用途,将其用于风险更高的项目,这会增大偿债风险,债权人的负债价值也必然会降低,造成债权人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因为高风险的项目一旦成功,额外的利润就会被所有者独享;但若失败,债权人却要与所有者共同负担由此而造成的损失。其次,所有者可能在未征得现有债权人同意的情况下,要求经营者举借新债,因为偿债风险相应增大,从而致使原有债权的价值降低。

所有者与债权人的上述利益冲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1)限制性借债 债权人在借款合同中加入限制性条款,规定借债用途限制、借债担保条款和借债信用条件,使所有者不能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削弱债权人的债权价值。

(2)收回借款或停止借款 当债权人发现企业有侵蚀其债权价值的意图时,采取收回债权或不再给予新的借款的措施,从而保护自身权益。

除债权人外,与企业经营者有关的各方都与企业有合同关系,都存在着利益冲突和限制条款。企业经营者若侵犯职工雇员、客户、供应商和所在社区的利益,都将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所以说企业是在一系列限制条件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

二、财务管理的原则

(一)财务管理的总体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企业面临着日益广泛的资金运动和复杂的财务关系,这就需要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正确地、科学地加以组织和处理。财务管理原则就是组织调节资金运动和协调处理财务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资本金保全原则

资本金保全原则是指企业要确保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金的完整,确保所有者的权益。从国际惯例来看,各国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一般都实行资本保全原则。其原因在于,企业资本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本钱,是所有者权益的基本部分,也是企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的依据。企业的经营者可以自主使用投资者依法投资的任何财产,有责任使这些财产在生产经营中充分得到利用,实现其保值和增值。投资者在生产经营期间,除在相应条件和程序下依法转让资本金外,一般不得抽回投资。

2.价值最大化原则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使企业价值财富最大化。价值最大化原则应贯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在筹资决策阶段,要根据这一原则,对各种筹资渠道进行分析、比较,选择资金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筹资方案。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也要贯彻这一原则,在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之间进行合理选择。短期投资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能减少风险;长期投资会给企业带来高于短期投资的回报,但风险较大。通过对不同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选择一个收益最大的方案。

3.风险收益均衡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不确定性,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都将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其资金的筹措、运用和分配的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财务管理人员应意识到风险,并通过科学的方法预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及资金筹集运用和分配方案风险的大小。风险越大,其预期收益越高;风险越小,其预期收益越低,做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4.资金合理配置原则

资金的合理配置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和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所决定的。在企业财务管理中通过合理配置资金体现这一原则,即在筹集资金时,要考虑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总额之比,做到既能举债经营,提高资金利润率,又能防止举债过多,加大企业财务风险;在运用资金时,要考虑资产结构,即各类资产在全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防止出现某类资产占用过多,而另一类资产却占用不足的情况。企业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并经常考核其资金配置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5.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取得收入,必然会发生相应的成本费用。如筹资会发生资金成本;生产产品会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的支出;销售商品会有商品购进成本和经营费用支出;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会发生管理费用,等等。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成本费用越高,企业利润越少。因此,降低成本费用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的有效途径。但是,企业的收入随着成本的增多而增多,随着成本的减少而减少,此时按成本效益原则,在充分考核成本的基础上,如收入的增量大于成本的增量,则提高企业的效益;反之则使企业的效益下降。

(二)财务管理的具体原则

1.成本效益原则

(1)认识其重要性 成本效益原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行于世界各国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因此也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

(2)成本、效益的含义 成本效益原则中的“成本”泛指与效益相关的各种耗费和价值牺牲,而成本效益原则中的“效益”则是一个包含收入、收益、所得甚至有用性在内的多方位、多层次概念。

(3)成本与效益的关系 总的来说,成本与效益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其质的方面,即成本的耗费是效益取得的前提条件,而取得一定的效益则是成本耗费的直接目的。对立性主要表现在其量的方面,即成本高,则效益差;成本低,则效益好。

(4)成本效益原则的内容 成本效益原则的核心是要求企业耗用一定的成本应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益或在效益一定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2.风险与收益均衡原则

(1)认识风险的客观性 获取收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基本出发点,而风险则是由企业未来情况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所引起的、与收益的获取相伴随的一种客观经济现象。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日趋加剧,会使企业在收益获取方面伴随着更大的风险。

(2)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风险与收益是完全统一的关系。其质的统一性表现为:企业欲获得收益,必然要承担风险,承担风险的目的在于获取收益。其量的统一性表现为:风险越大,则收益也越大;收益越小,则风险亦越小。

(3)风险与收益均衡原则的内容 风险与收益均衡原则的核心是要求企业不能承担超过收益限度的风险,在收益既定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3.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1)一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资源通常是指经济资源,即企业所拥有的各项资产。资产的主要功能是带来收益,但并不意味着拥有资产就一定会取得收益,更不意味着取得最佳收益。资产所带来的收益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

(2)资源合理配置的含义及资源配置情况的表现 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是仅指资产的合理配置,而是泛指企业的人、财、物等经营要素的有效搭配与协调。

由于财务管理具有价值管理和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各项经营要素的搭配情况直接体现在相关财务项目和有关财务指标上。

(3)资源合理配置原则的内容 资源合理配置原则的核心是要求企业的相关财务项目必须在结构上和数量上相互配套与协调,以保证人尽其才、财尽其能、物尽其用,从而获得较为满意的收益。

4.利益关系协调原则

(1)利益关系的复杂性 企业与有关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说到底都是一种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既包括企业与外部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包括企业与内部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既包括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包括与法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还包括企业与自然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有些关系是很难协调的,甚至是矛盾的。

(2)利益关系不协调的后果 利益关系不协调,轻则影响各方的积极性,导致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和财务能力的弱化;重则对企业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3)利益关系协调原则的内容 利益关系协调原则的核心是要求企业在收益分配中,既要保证国家的利益,也要保证自身和员工的利益;既要保证投资人的利益,也要保证债权人的利益;既要保证所有者的利益,也要保证经营者的利益。同时,还要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得以改善,财务能力得以增强,以便为实现企业目标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