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班级奋斗目标,引导小群体健康发展
——携手家长共建班集体
一、家班共育的理解
“家班共育”是为建设班级文化的班主任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携手家长,才能共建良好的班级文化,促进班级良性的发展。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营造良好的班风、健康的文化氛围,不仅依靠班主任和学生,更要靠我们的家长。家委会成员以点带面,带动更多家长们参与家委会的职能,为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教师和家长的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案例介绍
都说三年级是学生的一个转折点,但我觉得四年级这种转变更明显,本来眼中的“乖宝宝”,都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并显露出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我发现班里存在多个小群体,他们利用手机微信群、QQ群传播一些不良的游戏信息,说些不得体的同学间的小秘密,甚至还有直接在群里发布学校作业的答案。有趣的是,他们群体间还经常发生“内乱”针锋相对,出现同学间互相诋毁指责的现象,摆不平就跑来找我打小报告。这些小群体现象已严重破坏了我们班级内部团结,阻碍班级目标建设的达成,使集体荣誉感丧失,班级凝聚力不足,学生精气神也不佳,脾气浮躁,碰到一些小事就像被点燃的烟花爆竹,噼里啪啦在班级里炸开了花……
三、案例分析
(一)小群体特点分析
我班女生15人,男生15人。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部分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部分学生开始拉帮结派,一下课就看到他们躲在厕所里偷偷用智能手表添加为好友,他们有自己的聊天群,形成小群体,而且这些小群体还常常把家长和老师屏蔽在外。这些小群体的“诞生”有着这样几个共同点:这些学生有的是性格相似,有共同的爱好和需求;有的是同学之间住得比较近,经常一起上下学,课余时间经常一起约出来玩;还有的是在同一个补习班上“偶遇”,通过家长互相添加为好友。我想小群体的诞生是正常现象,但它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配合班级目标的建设增强教育的辐射性,但用得不好,就会阻碍班级目标的建设,破坏班级风气和凝聚力的建设,更可怕的是还会制造出很多的是非和争端。因而我准备基于班级奋斗目标来引导小群体健康发展,携手家长共同参与,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表现。
(二)家班共育策略探讨
1 携手家长共构科学合理规章制度——给小群体一把“锁”
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是每学期班级目标达成的保障,是班级正常秩序得以维持的保障机制,是班级文化的内在机制,对提升班集体组织效能、促进班集体的稳定与发展、班级成员的归属、认同与沟通等很多方面都发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对一个班级而言,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无比重要,携手家长,会让此项建设更为高效。
以往,我和孩子们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共同商议,采用各抒己见、小组提议、投票表决等公平方式,共同拟定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你我约定”。该约定涵盖校内学习、文明、生活、卫生、运动、纪律、安全、其他等八方面,形成同学们在校生活的准则。现在在和家委会成员的共同商议下,我将班级管理精细化,从校内辐射到校外,既然小朋友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圈子、小群体,那我们就在规章制度里再加入一个“健康健美快乐群”的评比。我和家长们通过摸排了解每个小群体的人员构成,再通过各种实例让学生知道文明使用聊天工具的重要性,对学生起到震慑作用。在家委会成员的建议下,我又用巧计安插几个“眼线”进他们的聊天群,时刻帮我监督群里的动向,这眼线既有学生也有家长,一有“苗头”就即时个别约谈,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的言行始终是受到关注的。
“你我约定”和“健康健美快乐群”评比表一出炉,孩子们倍感新鲜,实施起来效果显著,可是长此以往,没有实际的鼓励去强化他们的行为,许多同学又纷纷打回原形了。我和家长商量沟通后,家委会立马行动起来,在网上定制一张“比一比,谁飞得更高”的“班级奖励表”。每周对“班级评分表”进行统计,凡是分数不为负分的同学,都能在“班级奖励表”上画上一只小鸟,(因为我们的班名叫“机灵鸟中队”)期末进行汇总,看看谁的机灵鸟最多,谁“飞”得最高,不但家委会给予奖励,学校的选优评比,优先选兴趣课也要和这项挂钩。孩子们兴趣盎然,且持续性强,我和家长皆倍感欣慰。
在实施了这两项制度后,我发现布置起任务来更得心应手了。近期,我发现班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劳动不够自觉,对于班级值日任务责任感不强,而且卫生观念不强,总为洁净的教室和校园添置出碍人眼球的垃圾,我想这跟他们在家中养尊处优的习惯有关。于是,我发动家长和小勘察队长策划了“周末劳动最光荣”活动。每周主题不一:“打扫自己的房间”“帮爸爸妈妈洗碗”“今天我当家”……完成与否,在各自的群里发布照片或视频,一切交由小群体成员自己评判,且纳入“健康健美快乐群”评比中。原先那些并不关注小朋友聊天群的家长们也开始纷纷响应,大呼“叶老师的周末劳动最光荣作业是我们家长的福利”。“感谢老师布置这么棒的作业!”孩子们的家务意识越来越强,人也变得越来越能干,可喜的是,我们的班级也越来越干净、整洁。这全归于孩子们的乖巧懂事以及我和家长们的紧密配合。
2 家长联手互助共设丰富多彩班级活动——小群体融合成大集体
组织班级活动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班主任老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也应该非常重视班级活动的创设与开展,以活动促发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但长此以往,我发现自己绞尽脑汁也创设不出更多有新意的活动来,而且,学生在校活动完,也不会主动和家长说我们班今天举行了什么有趣的活动,一学期下来,有些家长都说不上自己孩子在学校里参加了哪些活动。因此,我想不如动员家长来班级联合搞活动,学生有自己的小群体,家长也有自己的小群体,发动学生在自己的群里比一比,“夸夸谁的妈妈、爸爸本领大”“家里我最听谁的话”等群讨论,挖掘家长志愿者,让家长志愿者来给小朋友们上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课,再邀请“明星”家长来给有困难的家长传授教育孩子的经验,把好的经验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传到自己的群里,这样一来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会产生更多的共鸣。小群体就像一个个的点,班主任只要做好牵头工作就能把它们串起来,小群体融合成大集体。下面给大家介绍两个实例:
(1)邀请家长来为小朋友上“食品安全”主题教育课
本学期我校围绕“食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我就抓住契机邀请了我班任意小朋友的妈妈来给大家上一节别开生面的食育主题教育课。
任意妈妈在课前精心备课,将自己的教案和媒体发给我,让我提提意见,又能及时调整,还为每一位小朋友提供了各种健康和不健康的食品作为教具。(课后还奖励给小朋友健康的零食)
在任意妈妈的讲解下,小朋友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昂。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和一次次对眼前食品的指点,懂得了不健康食品的危害。小朋友在课后感言:“今后我再也不吵着让妈妈给我买果汁饮料和不健康的零食啦!”
活动效果很好,我发现让妈妈来说课比老师来说课更有亲切感和说服力。
(2)发动小群体,以群为单位合力制作亲子美术作品,培养创造能力
在班级教室美化的初期,为适时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我布置孩子们完成“变废为宝,手工制作”作业,可以和父母共同完成,制作的主题便是我们班级文化的主题“美在身边”。可是到了交作品的时候却发现好作品寥寥无几。我分析了原因后大致是学生四年级了,课业负担比以往多,随便做一下交差就好,家长的热情也不像一年级时那样高涨。于是我又发动学生以自己的群体为单位,邀请有时间和能力的家长一起来设计制作一件工艺作品。学生们接到任务后非常兴奋,第二天就微信截图给我,看她们聊天群里的互动和作品雏形,有些家长也很感兴趣,和孩子们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唐鸣珏在妈妈帮助下用废旧瓶子制作飞机模型、孙建搏和爸爸一起用彩泥和硬纸板制作了“深海蛟龙号”、胡俊和妈妈一起用平时收集的弃置纽扣制成彩色的热气球,一组“科技强国”主题作品就出炉了……
孩子们创意无限,家长们配合默契。随后,“美在身边”分享会愉快开展,“小发明家”们轮流上台介绍作品,描述和小朋友合力制作时发生的有趣事。最后,这些小制作全部亮相学校展示平台,作为我们班的集体美术展。有些作品虽不够完美,但却透露出孩子们对身边美的发现和热爱,也在做的过程中增进了亲子关系,让平时“忙”于玩手机的爸爸妈妈们放下手机,陪孩子们一起去发现美、创造美。通过学校提供的展示平台,不断鞭策我们“机灵鸟”中队的小朋友们不断进步,越飞越高。
今后我们班还将在家长的鼎力支持下,举行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班主任若善用家长力量,创设丰富的班级活动,必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在活动中渗透积极、乐观、团结、创新的学习品质,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进而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班级文化。
(三)成效与反思
基于班级奋斗目标来引导小群体健康发展已初见成效。家长的态度和教育孩子的理念有所改变,原先对孩子聊天群里的内容漠不关心的家长,也会主动让孩子拿出手机看看自己的孩子最近在聊些什么,班级里又有哪些有趣的活动了,有的家长看到群里有家长志愿者的需求时会主动来联系我,想来参加班级活动。通过小群体的联动,家长也会正确看待问题了,以往班级里小朋友发生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就会听信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词怒气冲冲来校质问,现在有了小群后,群里的目击者更多了,更能还原事情的真相,班级中同学之间的一些小摩擦在他们自己的群里就能和和气气地化解掉,不用再让我费心费力地调查和调解了。
班级奋斗目标的达成不是仅靠班主任之力便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更需要架起桥梁,家校携手,大胆实施,不断创新,方能开辟出班级文化建设的一片崭新天地,共促孩子成长发展。由于有了家庭教育力的强势发挥,特别是家校教育力量的有机整合,我班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形成了强大的家班合力。在此合力之下,学生们得以受益、体验、成长,我本人也找到了更为有力的左膀右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