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近年来,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沟通交流及交通出行便捷化等方面。数字经济是信息化时代提出的新概念,也是当前经济的重要发展趋势。在互联网基本全面普及的今天,以网络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各国家政府的重要任务。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使创新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积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信息技术的融合及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重大战略、计划和措施,如网络强国、宽带中国、“互联网+”行动、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各地方政府和部门深入实施了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数字经济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规模不断扩大。新技术、新工业、新形式、新模式层出不穷,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指出:“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这是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影响。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对数字经济发展给予肯定并强调,明确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必须意识到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鼓励研究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应用,将供应链管理、共享经济等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着手点,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建设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数字经济的方向和重点。
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8年4月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7.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超过20.3%,显著高于2017年GDP增速,占GDP比重达到32.9%,同比提升2.6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已成为近年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对GDP的贡献为55%,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此外,2017年我国“互联网+”战略深入推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分享经济蓬勃发展,网络零售、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位居全球第1位,数字经济规模达到全球第2位。
此外,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18年3月发布的《2017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指出,2017年我国面向制造业的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数字经济在各重点行业的研发、制造、产业链等方面均呈现不同的发展特征,发展路径选择与行业自身特色紧密相关。其中,装备行业的数字经济发展总量规模最大,主要以数字化研发工具的创新应用为突破口,是各行业中数字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领域。以石化行业为代表的原材料行业以强化制造环节的智能化水平为重点发展方向,在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和智能制造就绪率方面处于各行业的领先水平。食品、医药、石化、汽车等行业的产业链协同水平较高,但从整体上来看,并未形成较显著的行业特征。
【沿海省份领跑我国数字经济发展】
根据赛迪研究院《2018中国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东部沿海地区在承接国际电子信息相关产业转移、吸引全球高端人才、丰富技术链接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加之传统产业的良好基础,2017年,广东、江苏、浙江3个省在推动两化融合、发展“互联网+”的产业深化改革过程中各项优势明显,引领数字经济发展大潮。
(一)广东省居中国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首位
在基础领域方面,广东省以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基础部分,规模多年位居全国第1位,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为3.6万亿元,同比增长12.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为9318亿元,同比增长14.2%,总量均位居全国第1位。
在资源领域方面,广东省大数据产业初步形成“一区两核三带”的总体布局,呈现“广深引领发展、珠三角加快发展、粤东西北起步发展”的态势。广东省布局建设了广州、佛山、中山、东莞等15个初具规模的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入驻大数据企业达588家,在建重大项目达78个,产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4。
在技术领域方面,广东省是国家科技产业创新的重要基地,拥有3.3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申请专利62.8万件,授权专利33.3万件,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2.68万件,同比增长13.81%,占全国总量的56.49%,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
在融合领域方面,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工业创新成效显著,两化融合水平居全国前列。2017年,广东省建成2个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1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9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并举办首届工业互联网大会,推动80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在服务领域方面,广东省在教育、娱乐、餐饮、旅游等行业的数字化水平较高,催生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新模式蓬勃发展。2016年,广东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高达4.35万亿元,同比增长25.2%,总量居全国第1位,省内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二)江苏省列中国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第2位
2017年,江苏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江苏省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同时,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的迅速发展。从江苏省数字经济指数来看,其数字经济技术领域与融合领域发展情况较好,资源与服务领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
具体来看,一是江苏省两个相关产业的收入都位居我国第2位,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收入超过9000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收入超过3.2万亿元;二是江苏省有300个以上电商平台,9成以上的大中型企业都在其日常管理和经营活动中引入了信息技术;三是江苏省的网络销售规模增长迅速,居全国前列,如互联网销售金额超过3400亿元,信息消费规模超过2000亿元等;四是江苏省拥有100多家规模过亿元的大数据企业,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迅速;五是江苏省拥有2000多家互联网企业,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此外,江苏省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发展、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等多个角度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数字经济发展,如2017年4月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2017年12月出台的《关于江苏省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切实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江苏省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主要以制造业企业为主,拥有259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缺乏龙头企业。
(三)浙江省列中国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第3位
浙江省是电子信息、互联网发展大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领域在浙江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中,浙江省充分发挥自身电子商务、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优势,通过产业深度融合,同时借助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等企业的飞速发展,全面推动数字经济强省建设。
2017年浙江省经济运行稳步提升,各项经济指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GDP较2016年增长7.8%,三产中服务业增长较快,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整体形成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局面。2017年浙江省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7456万户,浙江省互联网产业发展居全国领先地位。其中以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尤为显著,浙江省拥有4400多个实体商品交易市场和全国最大的B2B、B2C、C2C交易平台。2017年浙江省网络零售额达到13336.7亿元。同时,在“2017年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中,阿里巴巴、顺网科技、泰一指尚等8家浙江企业入围榜单。
浙江省云集了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华三通信等行业龙头企业,拥有以华数为代表的云服务基础设施提供商、以华三通信为代表的云服务提供商,海量的云应用企业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目前,浙江省已经形成集研发制造、系统集成、示范应用、标准推广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拥有大华股份、宇视科技、浙大网新、华立集团等龙头企业,预计2020年物联网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有望突破5000亿元。
此外,一方面,浙江省依托华为、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鼓励互联网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市场化第三方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搭建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信用数据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数据整合,以大数据产业为切入点全面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浙江省通过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云栖小镇等创新载体的建设,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以良好的创新环境助推数字经济发展,同时以数字经济的发展带动“双创”建设。
【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
2017年,我国经济加速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数字经济活动转变。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助推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文件,如《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等。各地方政府、企业、相关社团群体积极响应、相互协作,加速推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发展。
《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指出,在数字产业化方面,通信业及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我国移动支付、信息消费及软件业务的规模增长迅速。具体来看,2017年,我国国内的移动支付总金额达到200万亿元,是世界移动支付规模最大的国家;2017年,国内信息消费规模达到4.5万亿元,增长速度为最终消费规模的2倍;2017年我国软件业务的规模达到5.5万亿元,比2016年增加近14%。除此之外,我国在无人机、机器人及智能电视等信息产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无人机方面,我国2017年生产了超过290万架民用无人机,是2016年产量的1.6倍;在机器人方面,我国2017年生产了超过13万台工业机器人,是2016年产量的1.8倍;在智能电视方面,我国2017年生产了近1亿台智能电视,比2016年的产量有所增加。总体而言,2017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成为推动我国的工业生产进步、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我国在2017年的网络消费规模已经超过7.1万亿元,是2016年网络消费规模的1.3倍,在世界排名前20位的互联网企业中有3家是中国企业,可见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之快。此外,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工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已经达到46.4%。
在产业数字化方面,信息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动力引擎。《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的深入实施,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产业数字化转型逐渐加快。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从2016年的50.7提高到2017年的5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3.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6.4%。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面向高铁、风电等复杂产品的新型工业App并初步实现商业化应用。智能制造深入实施,目前我国已开展428个智能制造项目,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已在全国分两批建设了120个“双创”示范基地,制造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70%,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农业农村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10个省市开展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示范,全国共建成运行益农信息社16.9万个,开展便民服务2.33亿人次。打造了一批数字农业试点示范,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服务在线化水平。2017年,我国网络零售额达71751亿元,同比增长32.2%,跨境电子商务同比增长超过30%。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迅猛,全国农村实现网络零售额1.24万亿元,同比增长39.1%。2017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4.9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47.2%。加快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发展智能交通,方便旅客出行。我国目前已经建设完善的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动物流信息共享,促进物流降本增效。2017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400.6亿件,同比增长28%,规模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1位。
【制造业“双创”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小企业兴业之策,也是大企业昌盛之道。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双创”的主战场。加速制造业“双创”发展,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2017年,我国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制造业“双创”初步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多方协同的政策体系,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超过60%,“双创”在推动企业业务创新、提升区域产业能级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制造业“双创”的研发设计能力、制造能力、孵化能力开放成为“双创”平台建设的主旋律,研发设计加速向协同化、动态化和众创化转变,工业生产加速向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平台+基地”助力地方“双创”特色化发展,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新生态初步形成,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是在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的引领带动下,各类行业企业聚焦要素汇聚、能力开放、模式创新、区域合作4个领域,加速推进“双创”平台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中国铝业、河南众品等企业积极建设面向企业内部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双创”要素汇聚平台,促进面向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首钢集团、TCL集团等企业以促进全社会研发、生产、孵化等制造资源和能力开放的在线化、市场化为重点,集中打造提升大企业创新创业要素和能力、中小微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的“双创”平台。美的集团、徐工集团等企业依托“双创”平台建设,推动研发主体从研发部门向跨部门、跨企业转变,推动研发流程从串行向并行转变,注重工业生产向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型。猪八戒网络、华立集团等企业与地方加强合作,推动“双创”平台在产业集聚区落地,带动园区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制造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达71.5%,中央企业建成各类互联网“双创”平台121个,为超过200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双创”平台正成为技术联合攻关和人才培养的高地、资源协同与供需对接的核心载体。
二是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双创”建设对其经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推动“双创”平台的建设,通过提高企业生产技术、设计水平、智能化水平促进其创业能力的提升,基于数据驱动、供需高效匹配的共享型制造模式正在形成。部分公司从云平台、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入手,对现有的研发技术进行改进和优化。例如,已经完成仿真设计服务的太极公司及已经建立智能管理系统的沈阳机床等。目前沈阳机床正在江苏、湖北、浙江、安徽等地布局5D智造谷,并在2018年下半年于河南新乡、山东淄博正式建厂。一些企业注重创业孵化能力的开放,如TCL集团通过孵化能力开放平台,为入驻创业团队及高端创客提供完善的投融资、资源对接、技术支撑、创业培训、品牌推广等服务,目前已有120余个优质创业项目入孵,项目估值平均增长3.5倍,13个入孵项目企业内部达成了产业协同。
三是“双创”建设使企业的创业孵化能力显著提升,使企业在设计、工业生产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创新,汇聚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如河南省的大信整体厨房科贸公司借助“双创”平台的推动作用使企业的生产规模大幅提升,从而带动了当地1000多家大中型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双创”平台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推动其标准化和规模化进程。此外,“双创”平台建设对企业的研发工作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企业可以利用平台了解网络创新的模式,使企业可以迅速获取内部或者外部的创新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企业对现有的销售方案、生产流程、制造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如万向公司以云平台为基础,借助众创众包的研发设计模式建立了Romax平台,实现了协同研发体系的社会化。
四是在中国制造企业双创发展联盟等一批创新战略联盟的大力推动下,开发者大赛、“双创”成果展、“双创”宣传行等活动蓬勃展开,成果丰硕,初步构建起多方参与、高效协同、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进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首先,举办工业互联网“双创”开发者大赛,加快开发者社区建设,从资金、技术、培训等多个维度,鼓励中小微企业和创客基于平台开发工业App,为海量开发者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支持。其次,中国制造企业双创发展联盟等一批创新战略联盟整合各方资源,在制造业“双创”领域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推广等方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最后,举办了“双创”成果展和现场会,促进制造业“双创”成果交流,行业内“讲融合、抓融合、促融合”的工作氛围逐步浓厚。
【数字经济推动企业组织模式深刻变革】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融合渗透,正推动人类社会迈入以万物互联、软件定义、数据驱动、智能主导为典型特征的数字经济时代,信息交互、资源配置、市场交易等方式正发生根本性变革,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正推动企业组织模式深刻变革。从企业组织的构成形态、管理机制、运行方式等不同角度观察,越来越多的企业呈现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等基本特征。
(一)结构形态:向边界无限延展的网络化转变
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快速和发散传递,企业开始构建以协作关系为基础的组织模式,将严密的传统组织拆解为分工更加细化的独立个体(小型团队乃至个人),根据目标和任务,个体之间随时建立协作关系,任务完成便解除关系,随后根据下一项任务需求重新组合。这种方式使新时期企业具备了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等特点。同时,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融合应用,网络化组织催生出互联网平台这一典型形态,其开放、共享、协同、无边界的特征,使得企业不断突破地域、领域、技术的界限,让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汇聚更加迅速和便捷,企业组织模式正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转变。一方面,企业产品及服务的研发生产资源逐渐向平台迁移,互联网平台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让企业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等优势资源在虚拟空间得到充分整合与共享,同时消除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打通了产学研用的合作通道,形成了跨领域、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创新模式。另一方面,劳动者在实际生产服务中的合作逐渐向网络化合作转变,众多分散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聚集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共同参与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的互动交流,这种方式使得企业边界无限延展,有效激发了社会的创造潜力,也因为消费者的参与让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得以实现。如在海尔的“人单合一”组织模式中,众多分散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聚集在海尔搭建的网络平台上,共同参与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个体的创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管理机制:向层级缩减的扁平化转变
为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开始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不断增强内外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并从企业的管理结构入手,通过裁员、加大管理力度及简化管理层级等方式推动企业管理结构向扁平化发展。这种组织打破了传统的专业分工,根据任务需求形成以团队或个体自由组合的结构,成员能够拥有更多的权力进行自主决策甚至自我管理,进而使组织变得更加灵活、敏捷、富有创造性。分开来看,一是扁平化组织模式拓宽了企业领导层的管理范围,逐渐缩短了企业最高决策层到一线员工之间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精简了管理流程,增强了企业各层次之间的沟通,加快了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速度,从而有效提高了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二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工作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使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导致部分工作人员无事可做,进而通过裁减冗员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并应用新技术全面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三是扁平化组织模式使企业对权力进行再次分配,中下层管理人员甚至普通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参与决策,有效促进了员工之间的沟通协作,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潜力,进而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发展动力。如小米“极致扁平”组织模式,其通过简化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与分权,为个体赋能,让个体拥有更多的主导权。
(三)运行方式:向高效灵活的柔性化转变
在数字经济时代,很多传统企业存在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等情况,这要求企业构建快速响应、精准管理、灵活制造、高效服务的新型组织模式,因此破除刚性组织模式的柔性化组织被赋予更多时代意义。一方面,企业通过实施柔性生产服务,深入变革传统的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方式,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为中心,向多品种、小批量、按需定制转变。柔性生产以其快速敏捷、产品种类丰富多样等优势逐渐被企业所采纳,而且还能在保证正常生产计划的情况下,插入紧急制造任务,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员工劳动生产率,并改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与柔性生产服务相适应,企业在管理上同样实施柔性管理,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人性化”为中心,构建平等、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等,从而把组织的愿景转变为员工主动创新的自觉行动,提升其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如华为“铁三角”组织模式,其将企业从中央集权转变为小巧灵活的作战单元,让前方能听见枪炮声的人做决策,使得企业能够深入理解客户需求,有的放矢开展合作,充分赢得客户青睐。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演进,企业将向极大和极小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精准、高效地将各项社会需求对接到相应的服务者,个体开始脱离或半脱离企业发展。例如,海尔的一线员工转变为创业者,出租车司机转变为滴滴司机,工厂工人去送快递和外卖,分工的极端细化正让人人成为“CEO”,企业开始向极小的个人演变,进而“消失”。另一方面,当网络发展到一定阶段,全社会的劳动者都将聚集在由网络构成的虚拟空间里,彼此间互联互通,按需自由组合,获取酬劳,形成企业组织模式变革的终极形态——“网络化社会”,也就是“无企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