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烧伤
烧伤(burn)指热能对机体组织的损伤,包括热力、光源、化学腐蚀剂、放射线等致伤因子所引起的损伤。通常所说的烧伤是指单纯的热力损伤,如火焰、热液、热蒸汽、热金属物质所引起的组织损伤。本节主要介绍解热力烧伤的相关内容。
烧伤的病程大致分为4期,各期之间往往互相重叠和互相影响,分期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各阶段临床处理的重点。
组织烧伤后迅速发生的变化是体液渗出,一般以伤后6~12小时内最快,持续24~36小时,严重烧伤可延至48小时以上。较小面积的浅度烧伤,体液渗出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水肿,一般对有效循环血量无明显影响。当烧伤面积较大,尤其是抢救不及时或不当,人体不足以代偿迅速发生的体液丧失时,循环血量明显下降,导致血流动力流变学改变,进而发生休克。因此,对于较大面积烧伤,此期又称为休克期。
感染是对烧伤病人的另一严重威胁,防治感染是此期的关键。严重烧伤易发生全身性感染的原因有: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为细菌打开了门户;烧伤后早期,体内与抗感染有关的免疫系统各组分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丢失或被消耗,机体抵抗力降低,烧伤后3~10天,是水肿回吸收期,病人遭受休克打击后,内脏及各系统功能尚未调整和恢复,局部肉芽屏障未完全形成,伤后渗出使大量营养物质丢失,以及回吸收过程中带入的毒素等,使人体抵抗力处于低潮;早期缺血缺氧损害是机体易发生全身性感染的重要因素,烧伤感染可来自创面、肠道、呼吸道或静脉导管等。
烧伤后组织修复在炎症反应的同时已开始。创面的修复与烧伤的深度、面积、感染的程度密切相关。无严重感染的浅Ⅱ度烧伤和部分深Ⅱ度烧伤,可自愈;但Ⅲ度和发生严重感染的深Ⅱ度烧伤,由于无残存上皮或上皮被毁,创面只能由创缘的上皮扩展覆盖;如创面较大,则需皮肤移植修复。此期关键是加强营养,维持机体修复功能和抵抗力,积极消灭创面和防治感染。
是指皮肤烧伤区域占全身体表面积的百分数。为便于记忆,将全身体表面积划分为11个9%的等份,另加1%,构成100%的体表面积。即头颈部=1 × 9%、双上肢 = 2 × 9%、躯干(包括会阴)= 3 × 9%、双下肢(包括臀部)= 5 × 9% + 1%,共为 11 × 9% + 1%(会阴部)(表 8-1,图8-1)。
估算面积时,女性和儿童有所差别。一般成年女性臀部和双足各占6%;儿童头较大,下肢相对短小,可按下法计算:头颈部面积 =[9 +(12 − 年龄)]%,双下肢面积 =[46 −(12 − 年龄)]%。
此外,无论性别、年龄,病人并指的掌面约占体表面积1%,如医者的手掌大小与病人相近,可用医者手掌估算,此法可辅助九分法,测算小面积烧伤比较便捷(图8-2)。
通常采用三度四分法(图8-3、表8-2),即Ⅰ度、浅Ⅱ度、深Ⅱ度、Ⅲ度。一般将Ⅰ度及浅Ⅱ度烧伤称浅度烧伤;深Ⅱ度和Ⅲ度烧伤称深度烧伤。
Ⅰ度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表面红斑状、干燥、烧灼感。再生能力强,3~5天脱屑痊愈,短期内有色素沉着。
浅Ⅱ度烧伤:伤及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局部红肿明显,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水疱皮如剥脱,创面红润、潮湿、疼痛明显。创面靠残存的表皮生发层和皮肤附件(汗腺、毛囊)的上皮再生修复,如不感染,创面可于1~2周内愈合,一般不留瘢痕,多数有色素沉着。
深Ⅱ度烧伤:伤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仍残留部分网状层,深浅不尽一致,也可有水疱,但去疱皮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由于真皮层内有残存的皮肤附件,创面修复可赖其上皮增殖形成上皮小岛,如不感染,可融合修复,需时3~4周,但常有瘢痕增生。
Ⅲ度烧伤:全层皮肤烧伤,可深达肌肉或骨骼、内脏器官。创面蜡白或焦黄,甚至碳化;硬如皮革,干燥,无渗液,发凉,针刺和拔毛无痛觉;可见粗大、栓塞的树枝状血管网(真皮下血管丛栓塞)。由于皮肤及其附件全部被毁,3~4周后焦痂脱落,创面修复有赖于植皮或上皮自创缘健康皮肤生长,愈合后留有瘢痕或畸形。
对烧伤深度的估算,目前也有“四度五分法”,与三度四分法的不同之处是将三度四分法Ⅲ度烧伤中损伤达深筋膜以下的烧伤称为Ⅳ度烧伤。
问题与思考
王某,男性,44岁,颈部、躯干、臀部、双大腿烧伤,创面有水疱,去疱皮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迟钝。
思考:该病人烧伤的面积及深度是多少?
根据烧伤面积、深度及有无并发症等将烧伤程度分为4度。用于小儿烧伤严重程度的评估时,面积在此标准上减半。
Ⅱ度烧伤面积在10%以下。
Ⅱ度烧伤面积在11%~30%,或Ⅲ度烧伤面积不足10%。
烧伤总面积31%~50%,或Ⅲ度烧伤总面积11%~20%;或Ⅱ度、Ⅲ度烧伤面积虽未达到上述范围,但已发生休克、吸入性损伤或有较重复合伤等。
烧伤总面积在50%以上,或Ⅲ度烧伤面积在20%以上。
又称呼吸道烧伤,指吸入火焰、蒸汽或化学性烟尘、气体等所引起的呼吸系统损伤。其致伤因素不单纯是热力,还包括燃烧时的烟雾中的化学物质,如CO中毒、氰化物等,这些化学物质可引起局部腐蚀和全身中毒。主要表现:①头、面、颈、口鼻周围常有深度烧伤创面,鼻毛烧毁,口鼻有黑色分泌物;②有呼吸道刺激症状,咳炭末样痰,呼吸困难,声音嘶哑;③肺部可闻及哮鸣音。
如大面积、中度烧伤病人伤后48小时内易发生低血量性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口渴、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合并感染时可出现体温骤升或骤降、呼吸急促、血白细胞计数骤升或骤降;也可出现肾功能、动脉血气异常等改变。
目的是尽快消除致伤原因,脱离现场和对危及生命的损伤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
如火焰烧伤应尽快脱离火场,脱去燃烧衣物,就地翻滚或是跳入水池灭火。救护者可就近用非易燃物品(如棉被、毛毯)覆盖,以隔绝灭火。忌奔跑、呼喊或用双手扑打火焰。小面积烧伤立即用冷水连续冲洗或浸泡,既可减轻疼痛,又可防止余热继续损伤组织。
可用干净敷料或布类保护,或行简单包扎,防止创面受压、再损伤和污染;避免用有色药物涂抹创面,以免影响对烧伤深度的判断。
火焰烧伤后呼吸道受热力、烟雾等损伤,引起呼吸困难、呼吸窘迫、甚至窒息,故应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放置通气管、气管插管或切开。若伴有一氧化碳中毒,应将病人移至通风处,给予高流量氧气或纯氧吸入。
可适量口服淡盐水或烧伤饮料,避免过多饮白开水,以免发生呕吐及水中毒,有条件时应尽快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补液治疗;安慰和鼓励病人,保持情绪稳定;疼痛剧烈可遵医嘱使用镇静止痛药物;经现场处理后,再快速、平稳、安全地将病人转送至医院处理。
对大面积烧伤病人,防治休克至关重要,液体疗法是防治休克的主要措施。
根据伤后体液渗出的规律、病人的烧伤面积和体重等估计补液总量,其估算方法如下。
伤后第1个24小时补液量:成人每1%Ⅱ度、Ⅲ度烧伤面积每公斤体重补充胶体液0.5ml和电解质液1ml,广泛深度烧伤和小儿烧伤其比例可改为1∶1,另加基础水分2000ml,即:体重(kg)×烧伤面积(%)× 1.5 +2000(ml)。伤后前8小时内输入一半,后16小时补入另一半。伤后第2个24小时补液量:胶体及电解质均为第1个24小时的一半,水分补充仍为2000ml(小儿另按年龄、体重计算)。上述补液公式,只是估计量,应仔细观察病人尿量应达[1ml/(kg·h)]、精神状态、皮肤黏膜色泽、血压和心率、血液浓缩等指标,有条件者可监测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中心静脉压和心排出量,随时调整输液的量与质。
胶体液首选同型血浆;紧急抢救时可用血浆代用品,但总用量不宜超过1000ml;Ⅲ度烧伤病人可适量输全血。电解质溶液首选平衡盐液、林格液,并适当补充碳酸氢钠溶液。生理需要量一般用5%葡萄糖溶液。
目的是清洁和保护创面,防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瘢痕产生,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
应在控制休克后和良好麻醉下尽早清创,即清洗、消毒、清理创面。浅Ⅱ度创面的小水疱可不予处理,大水疱用无菌注射器抽瘪,已破裂的水疱应剪除疱皮;深Ⅱ度创面破裂的疱皮及Ⅲ度创面的坏死表皮应去除。清创后创面根据烧伤的部位、面积及医疗条件等选择采用包扎疗法或暴露疗法。
适用于手、足、四肢等污染轻的中、小面积烧伤,冷季节不适宜暴露疗法者,以及不合作的小儿、烦躁不安或转运的伤员。在创面覆盖油性纱布,再加2~3cm厚吸水性强的敷料包裹,包扎范围超过创面边缘5cm;包扎松紧适宜、压力均匀;指(趾)间要分开包扎,以防止粘连和畸形;肢体包扎后置于抬高位。
适用于头、面、颈、躯干、臀部及会阴部烧伤;大面积烧伤;创面严重污染或铜绿假单胞菌、真菌感染者;炎热夏季不适宜包扎者。将病人暴露在清洁、温暖、干燥的空气中,创面涂1%磺胺嘧啶银霜、碘伏等,促使创面的渗液及坏死组织干燥成痂,以暂时保护创面。
对深度烧伤创面,应及早手术治疗,可切痂(切除烧伤组织至深筋膜平面)或削痂(削除坏死组织至健康平面),并立即植皮。小面积深度烧伤,可采用自体游离皮片移植、皮瓣移植等方法修复皮肤与组织的缺损,改善外观和功能状态。大面积烧伤,因自体供皮区不足,可采用异体皮与自体皮混植的方法,如大张异体皮开洞嵌植小块自体皮、异体皮下移植微粒自体皮、网状皮片移植等,以覆盖创面,减少感染机会,减轻瘢痕挛缩,降低致残率。
相关链接
大面积Ⅲ度创面多存在自体供皮严重不足,故一般采用自体微粒植皮和大张异体皮开洞嵌植自体皮等方法。异体皮分为同种异体皮和异种皮。同种异体皮来自志愿提供皮肤的人体或新鲜尸体,异种皮多取自小猪皮。
自体微粒植皮是将自体皮片用剪刀或碎皮机剪成1mm以下的微小皮粒,置等渗盐水中做成悬液,将皮浆均匀涂布于异体(种)皮真皮面,再植于切痂创面,自体皮粒即在异体(种)皮保护下生长并扩展整合成片。大张异体皮开洞嵌植自体皮适用于广泛深度烧伤大面积切、削痂后的创面。先将大张开洞直径0.5cm,间距1cm的异体(种)皮移植于已切、削痂的创面,缝合包扎。2天后若异体(种)皮存活,即于开洞处嵌植点状自体皮,待异体(种)皮溶解脱落时,自体皮多扩展并覆盖创面。也可于移植异体皮的同时嵌植自体皮。
感染是救治烧伤最突出的问题。烧伤感染来源有外源性与内源性感染,常见病菌有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等。近年来真菌感染逐渐增多。
积极纠正休克,根据病情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
是防治全身性感染的关键措施。特别是深度烧伤创面,是主要感染源,应早期切痂或削痂、植皮。
及早使用抗菌药物和破伤风抗毒素,以后再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了解烧伤原因、受伤时间、现场情况、有无吸入性损伤;迅速评估有无危及生命的损伤;现场采取的急救措施、效果如何,途中运送情况。病人有无营养不良、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有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接受化疗、放疗等情况。
评估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无口渴、面色苍白或发绀、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烦躁不安或意识障碍等血容量不足表现;评估烧伤面积、深度和严重程度;有无声音嘶哑、咳炭末样痰、呼吸困难、哮鸣音等吸入性烧伤的迹象;有无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全身感染征象。
病人及家属有无因对烧伤后畸形和功能障碍的担忧而出现焦虑、恐惧、无助等心理反应;头面部烧伤病人有无因容貌改变而产生轻生念头;评估家庭对治疗和康复费用的经济承受能力、家庭和社会对病人的心理支持程度等。
与头面部、呼吸道或胸部等部位烧伤有关。
与烧伤创面渗出液过多、血容量减少有关。
与烧伤导致组织破坏有关。
与皮肤完整性受损有关。
与组织破坏、烧伤后炎症反应及换药有关。
与烧伤后毁容、肢残及躯体活动障碍有关。
1.病人呼吸道通畅,呼吸平稳。
2.病人生命体征平稳,血容量恢复,平稳度过休克期。
3.病人皮肤未进一步受损,皮肤恢复完整。
4.病人未发生感染或感染得到及时控制。
5.病人自诉疼痛逐步减轻,舒适感增加。
6.病人情绪稳定,能配合治疗及护理,敢于面对伤后的自我形象改变。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鼓励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行雾化吸入;气道分泌物多者,定时帮助其翻身、叩背、改变体位;必要时吸痰。密切观察呼吸情况,若病人出现刺激性咳嗽、咳黑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血氧分压下降、声音嘶哑等表现时,应积极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的准备。
吸入性损伤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缺氧,一般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氧浓度40%左右,氧流量4~5L/min。
可口服淡盐水或烧伤饮料(100ml液体中含食盐0.3g、碳酸氢钠0.15g、糖适量)。
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以保证各种液体及时输入;遵循“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的输液原则,伤后8小时内输入补液总量的1/2,以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输液期间应注意观察病人的尿量、心率、末梢循环、精神状态及中心静脉压,以判断液体复苏效果,据此调整输液方案。
液体复苏有效的指标:①尿量,成人30~50ml/h,小儿每公斤体重每小时不低于1ml;②病人安静,无烦躁不安,呼吸平稳;③无明显口渴;④脉搏、心跳有力,脉率成人< 120次/min、小儿< 140次/min;⑤收缩压维持在90mmHg、脉压> 20mmHg,中心静脉压为5~12cmH2O。
适用于四肢Ⅰ度、Ⅱ度烧伤。护理措施包括:①抬高肢体并保持各关节功能位,定时翻身,防止创面长时间受压,保持敷料清洁和干燥,敷料潮湿时,及时予以更换。②密切观察创面,如病人出现体温升高,且伤口异味、疼痛加剧、渗出液颜色改变等,提示感染,应加强换药、遵医嘱行抗感染治疗;若包扎肢体出现肢端动脉搏动减弱、颜色苍白、温度降低等,提示末梢血液循环不良,应及时联系医师给予处理。
适用于四肢Ⅲ度烧伤、特殊部位(头面部、颈部或会阴部)及特殊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真菌)的创面、大面积创伤。护理措施包括:①安置病人于清洁、温暖(30~32℃)、干燥(相对湿度40%左右)的隔离病室;②保持创面干燥,定时用无菌敷料吸附创面渗出物或分泌物;遵医嘱创面涂1%磺胺嘧啶银霜、碘伏等;保护创面结痂,防止痂皮裂开而引起出血或感染;痂下有感染时,应去痂引流和换药。③注意消毒隔离,接触病人前需洗手、戴手套、口罩、帽子、穿隔离衣,防止交叉感染;接触创面处使用无菌大单、烧伤垫,并保持床单位的干燥、清洁。④定时翻身,每小时1~2次,防止创面长时间受压,必要时使用翻身床或悬浮床;极度烦躁或意识障碍者,适当约束肢体,防止抓伤。⑤使用远红外线烧伤治疗仪照射创面。
①眼、耳、鼻部烧伤:用无菌棉签清除分泌物,做好五官护理,保持功能位。②会阴部烧伤:多采用暴露疗法,及时清理创面分泌物,保持创面干燥、清洁;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管,并每日行膀胱冲洗及会阴冲洗,预防尿路及会阴部感染。
大面积烧伤创面应早期采取切痂、削痂并植皮。
1.严格消毒隔离 大面积烧伤病人应单独安置在隔离病室,及时做好室内清洁卫生、通风和紫外线照射消毒,严格控制探视人员。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需洗手、戴手套、口罩、帽子、穿隔离衣,防止交叉感染;接触创面处使用无菌大单、烧伤垫,并保持床单位的干燥、清洁。污染敷料及床单置于污染敷料桶内,不可随地乱丢,换药后集中焚烧处理。需接触病人的诊疗工具和生活用品应专用和定时消毒。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病室应采用甲醛熏蒸消毒法进行终末消毒处理,通风换气后备用。
2.创面护理 严密观察创面的渗出情况,加强对创面的护理,及时清除脓液及坏死组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3.按医嘱及早应用抗菌药物,反复作细菌培养以掌握创面菌群动态和药物敏感情况。
4.营养支持 给予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经口摄入不足者,经肠内或肠外补充营养,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素。
疼痛剧烈者,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药,必要时给予哌替啶止痛,但并发颅脑损伤、呼吸道烧伤者禁用。
耐心倾听病人对烧伤的不良感受,给予真诚的安慰和劝导,取得病人的信任。耐心解释病情,向病人说明各项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使其了解创面愈合和治疗的过程,消除顾虑、积极合作。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鼓励病人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鼓励病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和工作,减轻心理压力、放松精神和促进康复。
普及防火、灭火、自救常识,预防烧伤事件的发生。
向病人强调瘢痕增生对机体的影响,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制订康复计划,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
即注意维持各部位的功能位置,如颈部烧伤应取后伸位,四肢烧伤应伸直位,手部固定在半握拳的姿势且指间垫油纱以防粘连。
尽早下床活动,逐渐进行肢体和关节的锻炼,指导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最大程度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
继续坚持康复锻炼以及自我照顾的训练,并鼓励参与一定的家庭、社会活动和工作,促进心理康复。指导病人调整心理以适应容貌、肢体残疾及功能障碍。
(1) 皮肤清洁:指导其保护皮肤,清洗时,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水温不宜过高,勿搔抓,避免对瘢痕组织的机械刺激等。
(2) 指导病人预防感染的方法,包括伤口保护、保持环境清洁等。
(3) 防止色素沉着:烧伤部位1年内避免暴晒,防止紫外线、红外线的照射。
1.病人呼吸是否正常,SPO2和PaO2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2.病人循环血容量是否恢复,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3.病人皮肤是否有进一步受损,是否恢复完整。
4.病人创面有无发生感染,发生感染后是否得到及时控制。
5.病人疼痛是否得到有效缓解,能否配合治疗及护理。
6.病人情绪是否稳定,是否敢于面对伤后的自我形象。
案例8-2
韦女士,43岁,被火焰烧伤1小时入院。查体:体重60kg,P 102次/min,R 28次/min,BP 95/55mmHg,神志恍惚,双上臂和左前臂、颈部、胸腹部、双足和双小腿均有水疱,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
思考:
1.该病人烧伤严重程度如何?
2.病人第1个24小时需要输液的总量是多少?
3.如何判断液体复苏有效?
学习小结
1.病因 损伤的原因包括机械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2.临床表现 临床常见的损伤是机械因素引起的创伤和物理因素(热力)引起的烧伤,这两种损伤,轻者仅为局部软组织损害,重者可引起全身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3.治疗 优先抢救生命。对创伤病人做好止血、包扎、固定、止痛、安全转送等;开放性损伤多数需要清创,以伤后6~8小时清创为宜,应注射TAT和抗生素预防感染;闭合性损伤应抬高患肢、制动、早期冷敷和以后热敷、理疗、药物外敷等。对烧伤病人主要的急救措施是迅速脱离致热源、保护创面、保持呼吸道通畅、止痛、安全转送等。
4.护理 迅速配合医师处理窒息、心搏骤停、大出血、开放性气胸等危急情况,预防休克,保护创面,安全转运。护理重点是维持有效呼吸及循环血量、加强创面护理、防治感染和心理护理等。
复习参考题
1.简述创伤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2.简述烧伤现场的抢救措施和处理原则。
3.试估算一个烧伤面积60%、体重50kg病人,第一个24小时的补液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