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全身性外科感染

全身性外科感染(systematic surgical infection)是指病原菌由原发感染灶侵入人体血液循环,并在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一系列全身感染症状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状况。目前国际上用脓毒症(sepsis)和菌血症(bacteremia)来描述全身性外科感染。脓毒症是指由病原菌因素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体温、循环、呼吸、神志有明显改变者,用以区分一般非侵入性的局部感染。菌血症是脓毒症的一种,多指在脓毒症的基础上,血培养检出病原菌者,其不局限于一过性菌血症的概念,即在拔牙、内镜检查时,血液在短时间内出现细菌,目前多指临床有明显感染症状的菌血症。

【病因】

1.致病菌的因素

(1) 致病菌的来源:全身性外科感染常继发于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种化脓性感染,如大面积烧伤创面感染、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绞窄性肠梗阻等。

(2) 致病菌的种类:①革兰氏阴性杆菌:最常见,主要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②革兰氏阳性球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等;③无芽孢厌氧菌:常见的有拟杆菌、梭状杆菌、厌氧葡萄球菌、厌氧链球菌等;④真菌:常见的有白色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新型隐球菌等。

2.机体抵抗力下降。

【临床表现】

无论哪种致病菌引起的全身性外科感染,均有原发感染病灶、全身炎症反应等共性表现。

1.全身炎症反应表现

①骤起寒战,继以高热,可高达40~41℃,或体温降低,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②头痛、头晕、关节酸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出冷汗,面色苍白或潮红,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谵妄和昏迷;③心率加快、脉搏细数,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④肝脾大,严重者可出现黄疸、皮下出血、瘀斑等;可并发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2.原发感染灶表现

如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有患肢疼痛;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存在明显腹膜刺激征;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有上腹疼痛和黄疸;绞窄性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和腹膜刺激征等。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参见本章“第一节 概述”。

【处理原则】
1.处理原发感染灶

首先明确感染原发灶,并及时、彻底处理,包括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消灭无效腔、脓肿引流等,还应去除血流障碍、梗阻等相关病因。如一时找不到原发灶,应进行全面检查,如静脉导管感染时,拔除导管应属首要措施;危重病人疑为肠源性感染时,应及时纠正休克,尽快恢复肠黏膜的血流灌注,通过早期肠道营养促使肠黏膜的尽快修复,口服肠道生态制剂以维护肠道正常菌群。

2.应用抗菌药物

先根据原发感染灶的性质、部位,选用广谱抗菌药物,再根据细菌培养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用药。对真菌性脓毒症,应停用广谱抗生素或改用窄谱抗生素,并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

3.支持疗法

补充血容量,纠正低蛋白血症等。

4.对症处理

如高热者采取物理或药物降温;疼痛严重者给予镇静止痛药物;并发感染性休克者给予快速补液和糖皮质激素;水、电解及酸碱平衡紊乱者,根据紊乱的性质予以纠正等。同时应对受累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以及原有的糖尿病、肝硬化、尿毒症等同时给予相应处理。

【护理措施】
1.控制感染,维持正常体温

观察体温、脉搏变化,高热者遵医嘱采取降温措施;遵医嘱及时、准确给予抗菌药物控制感染;配合处理原发病灶,如脓肿切开引流、感染器官切除、静脉留置导管拔除、烧伤或感染创面换药等。

2.营养支持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进食不足者,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必要时输注入血白蛋白、血浆或新鲜全液、免疫球蛋白等。

3.观察病情

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尿量、末梢循环等变化;定时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动脉血气分析检查;定期进行分泌物、血液等病原学检查,为提高检查的阳性率,最好在寒战、高热发作时采集血液标本培养。若病人出现感染性休克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表现,应联系医师,及时处理。

4.健康教育

做好劳动保护,避免损伤;锻炼身体,治疗糖尿病等,增强机体抵抗力;正确治疗感染病灶,以防炎症扩散引起全身性感染;局部感染出现全身不适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