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浅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浅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是指由化脓性致病菌引起的发生于皮肤、皮下组织、淋巴管、淋巴结、肌间隙及其周围疏松结缔组织间隙的各种感染。

一、疖
【病因病理】

疖(furuncle)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偶可见表皮葡萄球菌或其他致病菌。多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部、颈背部、腋窝及腹股沟等处,常与皮肤不洁、擦伤、环境温度较高或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素含凝固酶,形成黄白色的脓栓是其感染的一个特征。在身体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几处疖或反复发生多处疖称为疖病,可见于糖尿病的病人。

【临床表现】

初起为红、肿、热、痛的小结节(直径< 2cm),以后渐增大呈圆锥形隆起,数日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小脓栓,之后脓栓脱落排出脓液,炎症逐渐消失而痊愈。发生在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如被挤压或处理不当,细菌可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入颅内海绵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眼部及其周围组织红肿、疼痛、头痛,并伴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昏迷,威胁病人的生命。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参见本章“第一节 概述”。

【处理原则】
1.早期促进炎症消退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渍过多,勤洗澡和及时更换衣物。早期未破溃的炎性结节可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也可敷贴中药金黄散、玉露散或鱼石脂软膏。

2.排脓

疖顶见脓点或有波动感时,可用苯酚或碘酊点涂脓点,也可用针尖、刀尖将脓栓剔除,但禁忌挤压。出脓后敷以呋喃西林、湿纱条或化腐生肌的中药膏,直至病变消退。

3.抗菌药物治疗

若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特别是面部疖或并发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时,可选用青霉素类或磺胺类抗菌药物,或用清热解毒中药方剂。有糖尿病者应给予胰岛素或降血糖类药物。

【护理措施】
1.控制感染

①保持感染部位及周围皮肤清洁,避免挤压感染病灶,尤其是“危险三角区”病灶,防止感染扩散。对脓肿切开引流者,应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引流通畅,及时更换敷料。②遵医嘱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时采集血液、脓液标本送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抗菌药物的应用。③注意观察体温、白细胞计数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救治。④加强营养,指导病人摄取高蛋白、高热量(糖尿病病人除外)、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提高机体抵抗力。对体温过高的病人,应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并鼓励多饮水。

2.健康教育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及时更换衣物。“危险三角区”病灶不可挤捏,并应进软食、少说话,以防病菌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向颅内扩散,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而威胁生命。

二、痈
【病因病理】

痈(carbuncle)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好发于颈部、背部等皮肤厚韧部位。常见于成年人,尤其是糖尿病及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感染常从一个毛囊底部开始,沿皮下深筋膜向四周扩散,再向上侵及周围的毛囊群,形成多个脓头。颈部痈俗称“对口疮”,背部痈俗称“搭背”。

【临床表现】

一般以中、老年发病居多,部分病人原有糖尿病。病变好发于皮肤较厚部位,如颈部和背部,俗称“对口疮”和“搭背”。初始时局部小片皮肤硬肿、热痛,肤色暗红,其中可有数个凸出点或脓点,一般疼痛较轻,多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和全身不适。随后局部病灶皮肤硬肿范围增大,周围呈现浸润性水肿,局部疼痛加剧,全身症状加重。随着病变部位脓点增大、增多,中心处可坏死脱落、破溃流脓,使疮口呈蜂窝状。期间皮肤可因组织坏死呈紫褐色,很难自行愈合。延误治疗病变继续扩大加重,出现严重的全身反应。唇痈容易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严重者可发生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参见本章“第一节 概述”。

【处理原则】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多需及早使用抗生素,可先选用青霉素类或磺胺甲唑,以后根据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更换敏感药物。中药选用清热解毒方剂,以及其他对症药物。有糖尿病时应注意饮食管理,及时应用胰岛素或降血糖药控制高血糖。初期仅有红肿时,可用50%硫酸镁湿敷,鱼石脂软膏、金黄散等敷贴。已出现多个脓点、表面紫褐色或已破溃流脓时,需及时切开引流,采用静脉麻醉下作“+”或“++”形切口切开引流,切口大小应适当超出病变边缘,在脓腔内填塞生理盐水或凡士林纱条,外加干纱布绷带包扎。

【护理措施】

抬高患肢并制动,以免加重疼痛。疼痛严重者,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药物。其他护理措施参见本章“第二节 疖”的护理。

三、急性蜂窝织炎
【病因病理】

急性蜂窝织炎(acute cellulitis)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无芽孢厌氧菌也可引起本病。常因皮肤、黏膜损伤引起,由于受侵组织较疏松,加之病菌释放毒性较强的溶血素、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等,可破坏组织结构,使病变扩展较快而不易局限。

【临床表现】
1.一般性皮下蜂窝织炎

局部明显红肿、剧痛,向四周迅速扩散不易局限,病变区与正常皮肤无明显界限,病变中央常因缺血而发生坏死;深部感染者,局部表现多不明显,但有体表组织水肿和深部压痛,多伴有全身症状;严重者体温明显增高或过低,甚至出现意识改变。

2.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

致病菌以厌氧菌为主。容易发生在下腹和会阴部。初期表现类似一般性蜂窝组织炎,但病变进展快且可触及皮下捻发音,破溃后有臭味,全身状况恶化较快。

3.新生儿皮下坏疽

多发生在背部、臀部等经常受压的部位。初起皮肤发红,触之稍硬。随后病变范围扩大,中心部分变暗、变软,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可有皮肤漂浮感或波动感,甚至皮肤坏死,呈灰褐色或黑色,可破溃流脓。患儿出现发热、拒奶、哭闹不安或嗜睡等全身症状。

4.口底、颌下急性蜂窝织炎

多见于小儿,感染起自口腔或面部。来自口腔感染时,炎症肿胀可迅速波及咽喉,导致喉头水肿,压迫气管,阻碍通气,病情危急。检视颌下皮肤轻度红热,但肿胀明显,伴有高热,呼吸急迫、吞咽困难、不能进食,口底肿胀。疾病起源于面部者,除局部红、肿、热、痛症状外,全身性反应较重,感染常向颌下或颈阔肌后的结缔组织,甚至向纵隔蔓延,而引起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参见本章“第一节 概述”。

【处理原则】

多需及早使用抗菌药物,一般先用新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疑有厌氧菌感染时加用甲硝唑。局部早期可用50%硫酸镁湿敷,若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口底及颌下急性蜂窝织炎应争取及早切开减压,以防喉头水肿、压迫气管;其他各型皮下蜂窝织炎,为缓解皮下炎症扩展和减少皮肤坏死,可在病变处作多个小的切口减压;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须及时隔离,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液冲洗、湿敷等处理。其他措施参见本章“第一节 概述”。

【护理措施】
1.预防窒息

特殊部位,如口底、颌下、颈部等的蜂窝织炎可能影响病人呼吸,应注意观察病人是否出现颈部明显肿胀、呼吸困难、呼吸费力、窒息等症状,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警惕突发喉痉挛,做好气管插管等急救准备。

2.健康教育

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避免损伤,如有损伤及早医治。婴儿和老年人抗感染能力较弱,应重视生活护理。

3.其他护理措施

参见本章“第二节 疖和痈”的护理。

四、急性淋巴管炎
【病因病理】

急性淋巴管炎是病菌从皮肤、黏膜损伤处或其他感染病灶(如疖、足癣等),经组织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所引起的淋巴管与淋巴结的急性炎症。常见的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急性淋巴管炎好发于四肢,下肢更常见,很少发生局部组织坏死或化脓。急性淋巴结炎好发于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可化脓或形成脓肿。

【临床表现】
1.急性淋巴管炎
(1)网状淋巴管炎:

又称丹毒(erysipelas),起病急,有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等症状。病变好发于下肢和面部。表现为片状皮肤红疹、微隆起,色鲜红,中心颜色稍淡,边界清楚,局部有烧灼样疼痛。病变范围向外周扩展时,中央红肿消退而转变为棕黄,有的可出现水疱,附近淋巴结增大、有触痛,但皮肤和淋巴结少见化脓破溃。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全身性脓毒症。丹毒可复发而导致淋巴管阻塞、淋巴液淤滞,最终可因下肢丹毒反复发作导致淋巴水肿,局部皮肤粗厚,肢体肿胀,甚至发展成“象皮肿”。

(2)管状急性淋巴管炎:

多见于四肢,下肢更常见。病变部位表皮下可见红色线条,有触痛,扩展时红线向近心端延伸。皮下深层淋巴管炎体表无“红线”,但可出现患肢肿胀,有条形触痛带。两种淋巴管炎均可引起全身症状。

2.急性淋巴结炎

轻者仅有局部淋巴结增大、有疼痛和触痛,表面皮肤正常,可清晰触及肿痛的淋巴结,大多能自行消肿痊愈。炎症加重时,增大淋巴结可粘连成团形肿块,疼痛加剧,表面皮肤红肿、发热。严重者淋巴结炎可因坏死形成局部脓肿而有波动感,少数可破溃流脓,并有发热、白细胞增加等全身感染等炎症反应。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参见本章“第一节 概述”。

【处理原则】

应同时兼顾原发感染灶的治疗,多需使用抗菌药物;发现皮肤红线条时,可用呋喃西林等湿敷;如红线条向近侧延长较快,可在皮肤消毒后用较粗针头沿红线分别选取几个点垂直刺入皮下,并局部再湿敷抗菌药液,以利抗炎;若已形成脓肿,则需切开引流;丹毒时,在局部及全身症状消失后尚需继续用药3~5日,以防复发。丹毒有接触传染性,应给予接触隔离。其他参见本章“第一节 概述”。

【护理措施】

参见本章“第二节 疖和痈”的护理。

问题与思考

常见的浅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有疖、痈、急性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管炎等,均系由化脓性致病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淋巴管、淋巴结、肌间隙及其周围疏松结缔组织间隙的感染。

思考:疖、痈、急性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管炎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有何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