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危重症护理60例案例解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病例2 肠源性脓毒症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典型病例]

岑某某,女性,41岁,2009年5月24日入院。

主诉:腹痛、高热伴恶心呕吐17小时。

现病史:患者23日晚餐进食烧鹅等肥腻之品,当晚23时左右出现腹胀痛,呕吐胃内容物2次。至凌晨4时腹痛加重,右下腹为主,高热,测体温39℃,伴寒战、大汗淋漓,排黄色稀便一次。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 “急性胃肠炎”,予抗感染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24日转至我院急诊就诊,测T 37.9℃,HR 96次/分,BP 87/58mmHg,R 22次/分;查血常规:WBC 11.2×109/L,RBC 3.62×1012/L; 生化:K+2.98mmol/L, TCO2 17.3mmol/L;LAC 5.82mmoL/L; 血 气 分 析: pH 7.374, PaCO2 30.5mmHg,PaO2 151.1mmHg, BE-ecf-6.9mmol/L。胸部、腹部X线片:双肺未见明确实质病变,心影增大,左室大,小肠淤积,未排除梗阻。给予扩容、抗感染等治疗,腹痛症状未见缓解,留观期间呕吐黄褐色胃内容物3次,至下午14时测体温39.9℃,血压84/49mmHg,拟 “脓毒症、休克”收入ICU。

入科护理评估:神清,精神萎靡,四肢厥冷,无汗出,下腹部持续性胀痛,恶心欲呕,纳眠差,留置尿管引出黄色尿液,尿量35~40m l/h,排黄色稀便一次,量约200m l。查体:T 39.4℃,HR 108次/分,BP 80/52mmHg,R 31次/分,SpO2 97%(面罩给氧5L/min);腹肌紧张,下腹部明显,腹内压 12~15mmHg,下腹压痛 (+),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脾区无叩击痛,麦氏点压痛 (-),墨菲征 (-),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减弱,约2次/分,急性胃肠损伤Ⅱ级;舌暗红,苔腻微黄,脉细数无力。ADL-Barthel评分20分,压疮危险评估Braden评分16分,营养评级 (PG-SGA)为A级,疼痛VAS评分7分。

辅助检查:入院后复查:粪便常规 (+);潜血试验:黏液 (+),白细胞 (++),潜血 (+);CRP:127mg/L;血气分析:氧合指数220mmHg;全腹部CT:①子宫体积增大,不除外子宫肌瘤,建议必要时进一步检查;②脂肪肝、脾稍大;③双侧胸腔少量积液,腹部肠道积气 (图1-2-1)。

中医诊断:①腹痛 (湿热中阻);②厥证 (内闭外脱)

西医诊断:①感染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循环、呼吸);②严重脓毒症;③急性腹膜炎

治疗护理情况:入院后行深静脉置管,评估患者液体容量后遵医嘱予液体复苏抗休克,经液体复苏后血压仍低,予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泵入维持血压;予抗感染、护胃、营养支持等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禁食,平卧位,每小时测量腹内压(图1-2-2),每4小时评估胃潴留。患者高热,下腹部持续性胀痛,给予冰敷、中药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中医方面给予四黄水蜜冷敷腹部,大承气汤高位保留灌肠以通腑泄热,灌肠后患者排黄褐色稀便6次,量共约550m l,诉腹痛可缓解;给予每日3次腹部按摩以促进肠道排气。

图1-2-1 腹部CT重建:腹部肠道积气

图1-2-2 测量腹内压

6月4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ADL-Barthel评分75分,压疮危险评估Braden评分21分,疼痛VAS评分2分,转专科病房继续治疗。

[护理思维解析]

1.肠源性脓毒症发生机制与胃肠功能障碍

胃肠道是人体内能源物质的主要提供器官,同时参与体内免疫、屏障、代谢、内分泌等重要功能,是机体防御外来致病微生物侵犯的主要防线。同时,肠道也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及内毒素贮存库。由于胃肠道黏膜的供血系统存在解剖上的生理缺陷,易受各种病理因素的干扰,易出现缺血、缺氧,在病理情况下,细菌、毒素可通过受损的肠黏膜屏障迁移到肠系膜淋巴组织、淋巴液、血液和肠外组织器官,发生肠源性脓毒症 (gut origin sepsis,GOS),甚至脓毒症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出现脓毒症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之前,一些胃肠道症状已经做出了危险提示,如出现胃潴留、腹泻、胃肠道出血、下消化道麻痹、肠管扩张、食物不耐受、腹腔内高压等以上任何一种症状时,均应考虑胃肠功能障碍的存在。本例患者在晚餐后出现腹痛,腹部CT检查示肠道扩张,连续监测腹内压>12mmHg,即确定存在胃肠功能障碍。早期识别患者胃肠功能障碍,降低腹内压并给予处理是降低肠源性脓毒症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2.腹内压升高的原因及风险

(1)引起腹内压 (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升高的原因有:

①腹壁顺应性下降或消失,包括ARDS、胸腔内压升高、剖腹术后、严重创伤或腹部烧伤、床头抬高30°以上及肥胖;②胃肠道内容物增加,如胃瘫、肠麻痹和假性结肠梗阻等;③腹腔内容物增加,如积血、积液和积气等;④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如大量输液输血、无尿、低血压、酸中毒、低体温、凝血障碍、脓毒症及损伤控制性剖腹术后等。

(2)IAP升高的风险

腹内压升高可导致心排血量下降,血压下降,各器官血液灌流不足;肺血管阻力增加,出现肺水肿、肺不张、低氧血症等情况;导致肾血流、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见少尿或无尿;使脑灌注压下降,导致意识障碍;造成切口愈合不良、开裂甚至造成切口的感染;肠运动功能障碍甚至肠麻痹患者更容易出现细菌和内毒素的易位。

3.IAP的监测

目前IAP的监测其实是对膀胱压 (intra vesical pressure,IVP)的测量,被认为是早期发现腹腔间室综合征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的金标准,腹部创伤术后患者的IAP测量应作为护理常规。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引起腹内压升高的危险因素时,应每4小时测量1次IAP,出现脏器损害时应每小时监测。本病例患者腹内压升高波动在12~15mmHg,给予每2小时监测。

标准测量方法:IVP测量简便易行,能准确反映IAP。连续监测IVP可以反映IAP,测量时遵守国际腹腔间室综合征协会 (WSACS)提出的操作要点:经尿管连接测压装置,患者取仰卧位,以髂嵴水平的腋中线为零点,膀胱排空后注入生理盐水25ml(20kg以下儿童为1m l/kg),注水30~60秒后,待膀胱松弛再测量IVP。这里需提醒,用mmHg表示IAP值,当测量单位为cmH2O时,须注意换算 (1cmH2O=0.74mmHg);呼气末读取IVP值;注水过多将导致IVP偏高;无腹肌紧张下测量;机械通气患者应暂撤机再测量。

4.降低IAP的护理对策

此患者入科后除了进行必要的液体复苏和呼吸支持外,及早降低腹内压力,缓解胃肠功能障碍可有效防止病情发展,其护理处置和配合是治疗计划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

(1)体位:

重力是腹内压的重要影响因素,体位的改变会造成患者腹内压的明显变化,30°半卧位可明显增加患者的腹内压,所以平卧位是患者的最佳体位。采用仰卧位进行腹内压的测量和体位发生改变后10分钟进行腹内压测量可避免体位因素对腹内压结果造成影响。

(2)呼吸护理:

IAP增高使横膈上升、胸腔和肺顺应性下降、气道阻力增加,导致有效通气不足、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甚至发生ARDS。IAP到11mmHg时对呼吸的影响已明显,早期适当抬高床头 (低于30°)有效的肺部护理可减少其对全身的危害。

(3)肾功能护理:

除了呼吸、循环,肾脏是最多受累器官,静脉回流障碍常是发生急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IAP>15~20mmHg即可引起少尿,>30mmHg可导致无尿。可通过留置尿管监测和记录每小时尿量;每小时尿量至少应在0.5m l/kg以上。血容量已补足仍少尿或无尿时,要遵医嘱使用利尿剂,必要时行血液透析。但须强调,及时腹腔减压才是改善肾功能的关键。

(4)非手术减压护理:

首先要减少肠内营养或暂禁食,胃肠减压,放置鼻肠管可达到更好的肠减压效果;结肠充气明显时,做肛管排气、灌肠;无梗阻时可适当使用促进肠蠕动药物。除了肠道护理是非手术减压的一部分,有指征的患者还可行超声或CT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引流,主要对腹腔有大量渗液、胃肠液或胆汁等积聚时效果明显。对腹腔引流液和腹围的变化应密切关注,患者出现肛门排气往往是病情改善的前兆,然而却并不是治疗的结束。当上述方法不能解决,腹内压力持续增高,应做好进行手术减压的准备。

[中医护理切入点]

本例患者以腹胀痛为临床特点,属于中医学 “腹痛”范畴。其病因常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导致气机阻滞,脉络痹阻或脏腑经脉失养而发生腹痛。若湿热蕴结肠胃,可造成腑气不通,气滞血瘀日久,则变生积聚。中医常见治法有散寒温理、理气止痛、消食导滞、泄热通腑、行气导滞等。

护理方面,患者精神萎靡,高热无汗,四肢厥冷,下腹胀痛,恶心欲呕,大便溏薄,舌暗红,苔腻微黄,脉细数无力,证属湿热中阻型。根据辨证施护的原则,可以采用一些凉血通络、泄热通腑、行气导滞的中医适宜技术。如给予四黄水蜜冷敷腹部,辅以腹部穴位按摩、大承气汤高位保留灌肠等方法。以下介绍四黄水蜜冷敷技术。

四黄水蜜冷敷:主要为四黄粉,由大黄、黄芩、黄柏、黄连组成,四药混合加蜂蜜调敷具有凉血通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

操作方法:将蜂蜜加入四黄粉用冷水调匀成干糊状,摊在玻璃纸上敷于痛处,根据部位选用胶布、绷带、多头带固定,4~6小时后撤去。

注意事项:①药量摊制成约1cm厚;②药物须随摊随用,搁置时间过长则干结变硬,易擦伤皮肤;③切勿用热水调配,否则易造成炎症扩散;④每贴药敷置时间不宜过长,4~6小时为佳,红、肿、痛症状明显者每日3次效果更明显;⑤注意敷药后的观察,如有瘙痒、红疹、水疱等皮肤反应,应停止敷药;⑥外科急腹症、腹痛原因不明者禁用,寒症、虚症、阴症患者慎用四黄水蜜冷敷,皮肤破损处禁用。

[营养及药膳]

本例患者入院时因为腹胀暂禁食并予静脉营养支持,第3天患者虽仍有发热,但下腹部胀痛较前已经明显缓解,大便通畅,辨证考虑以湿热之邪阻滞中焦为主,予每日3次,每次100m l的陈皮米汤水饮食,并配合藿香正气水口服以清热利湿止泻,加强肠道调理。恢复期在常规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可根据中医辨证,配合予以理气健脾,行气化湿的膳食调养,常见食材有赤小豆、茯苓、山药、陈皮、薏苡仁、冬瓜、南瓜等。以下介绍两种食用药膳方:

1.陈皮米汤水:陈皮9g,大米50g,大米加水煮开后放入陈皮同煮至绵滑。功效:米汤水营养成分主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蛋白质含量并不多,极易被消化吸收,并有一定收敛作用,起到营养和保护肠黏膜的作用,能促进受损肠黏膜愈合,加入陈皮同煮,具有行气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2.砂仁粥:砂仁5g捣碎,大米100g。煮粥将熟时,加入砂仁末稍煮即可。功效:行气化湿,温中止泻。

[新进展]

在重症患者中,胃肠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启动因素之一。及早发现、治疗胃肠功能障碍是防止病情发展的关键。一般认为,器官功能障碍是一个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胃肠功能障碍”是描述发生在ICU之外的大部分胃肠道症状 (腹泻、呕吐等)和诊断 (胃肠炎等),而对于ICU重症患者,则称之为 “急性胃肠损伤”。急性胃肠损伤严重程度分4级:

(1)急性胃肠损伤Ⅰ级 (存在胃肠道功能障碍和衰竭的危险因素):

有明确病因,胃肠道功能部分受损。

基本原理:胃肠道症状常常发生在机体经历一个打击 (如手术、休克等)之后,具有暂时性和自限性的特点。

(2)急性胃肠损伤Ⅱ级 (胃肠功能障碍):

胃肠道不具备完整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无法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和水的需求,胃肠功能障碍未影响患者一般状况。

基本原理:胃肠道症状急性发生,须给予一定的干预措施才能满足机体对营养和水分的需求。急性胃肠损伤通常发生在没有针对胃肠道的干预的基础上,或者当腹部手术造成的胃肠道并发症较预期更加严重时,此时亦认为发生急性胃肠损伤Ⅱ级。

(3)急性胃肠损伤Ⅲ级 (胃肠功能衰竭):

给予干预处理后,胃肠功能仍不能恢复,整体状况没有改善。

基本原理:临床常见于经积极治疗 (红霉素、放置幽门后管等)后,食物不耐受持续得不到改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进行性恶化。

(4)急性胃肠损伤Ⅳ级 (胃肠功能衰竭伴有远隔器官功能障碍):

急性胃肠损伤逐步进展,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休克进行性恶化,随时有生命危险。

基本原理:患者一般状况急剧恶化,伴远隔器官功能障碍。

[知识拓展]

1.胃肠功能障碍的定义

在ICU领域,泛指重症患者相关的胃肠道问题,包括腹胀、腹泻、应激性溃疡,无结石性胆囊炎,肠黏膜屏障损害,腹腔高压甚至包括肠梗死等一组临床表现。

2.腹内高压的临床意义

腹内高压指持续或反复的IAP病理性升高 (≥12mmHg)。

当IAP持续升高超过20mmHg(伴或不伴腹腔灌注压<60mmHg),合并新发的器官功能障碍或器官功能衰竭,称为腹腔间隔综合征。

3.肠源性脓毒症患者的腹腔内高压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和ACS治疗建议

(1)临床医生应确保危重患者获得合理的镇痛、镇静治疗。

(2)存在IAH或ACS高危因素的患者,要注意避免有潜在增加IAP作用的体位。

(3)IAH或ACS患者有胃或结肠扩张时开放鼻胃管或进行肛管减压。

(4)对于危重或创伤患者、或存在IAH或ACS危险因素的患者,在完成紧急液体复苏后,应采用避免液体正平衡的治疗方案。

(5)有技术能力时,对于存在明显腹腔积液的IAH或ACS患者,采取经皮引流术(PCD)移除液体优于不采取任何措施。与立即开腹减压比较,PCD可减少开腹减压术的需要。

(6)对于严重腹腔内污染,因腹内脓毒症而急诊行剖腹探查术的患者,如果不存在IAH,不建议常规采取腹腔开放措施。

(马世红 吴广平 叶 波)

参考文献

[1]Lee RK.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and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 comprehensive overview[J].Crit Care Nurse, 2012, 32 (1): 19-31.

[2]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组.创伤后腹腔高压症/腹腔间隙综合征诊治规范 [J].中华创伤杂志,2012,28(11):961-964.

[3]马晓春.欧洲危重病学会 (2012)急性胃肠损伤共识解读 [J].临床外科杂志,2013,21(3):159-161.

[4]齐艳.腹腔内压力测定方法标准共识 [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15.

[5]张广清.临床常见病证中医专科护理常规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36-137.

[6]何颜霞.腹内高压和腹腔间隙综合征定义共识及临床实践指南的更新 (2013版)简介 [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4,21(8):482-485.

[7]韩云,李芳.中西医结合救治危重症60例精解与评析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