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临证效验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巧用二陈汤治疗“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有难治愈,易反复的特点。临床上多采用辨证论治,以清胃养阴、制酸行气止痛、温胃暖脾等方法来治疗。几十年来,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我以健脾和胃、活血化瘀为原则,采用二陈汤加减以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论述如下,供同仁参考:

我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痞”及“胃脘痛”等范畴。西医学认为其病理变化为胃黏膜所含腺体受损与萎缩,故胃之泌酸功能降低,使胃酸缺乏,而中医学早在《金匮要略》《伤寒论》中已对脾胃病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脾气以升为健,胃为阳土,主管受纳腐熟,胃气以降为顺,二者的作用必须在肝的疏泄作用下,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若饮食不振,过食辛辣,寒温失节或情志不遂,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致脾胃运化受纳功能失调,发生本病。临床一般分为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瘀血四型。而胃中痞满,隐隐作痛,饮食不振,身体消瘦则为共有症状,治以健脾和胃、活血化瘀为主,佐以疏肝理气、化浊清热。

一、治疗方法

以二陈汤加减为基础方。药物组成为:陈皮、半夏、白术、砂仁各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直入脾胃二经,淡渗甘补,健其脾胃;直入血分,活血化瘀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促进胃酸分泌;再根据辨证,加减化裁。

1.脾胃虚寒型

症见胃中痞满,隐隐作痛,呕吐清水,喜暖喜按,寒重热轻,神疲乏力,体瘦纳呆,舌质淡,脉迟。治宜健脾和胃,温中散寒。方药:基础方加桂枝、干姜各10克,乌药、吴茱萸各6克,扶助阳气,温散寒邪。

2.脾胃湿热型

症见脘腹痞满胀闷,口渴饮水不多,口黏腻,大便黏滞不爽、灼热,舌红苔腻,脉滑数。治宜芳香化浊,健脾燥湿清热。方药:基础方加藿香、黄芩、佩兰、秦艽各10克,滑石30克,草豆蔻6克,除积解郁热,使湿去痰消,气机通畅,脾运得健。

3.肝胃不和型

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和胃。方药:基础方去砂仁加香附10克,柴胡6克,杭芍12克,疏肝固胃强脾,使郁散而平,胃气而通,化之有源,诸病自退。

4.脾胃瘀血型

症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舌质黯紫,脉涩,治宜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基础方加乳香、没药各10克,加强主方丹参、红花化瘀散结,通行血脉之功效,而痛自止。胃脘胀甚者,加木香6克、枳壳10克。

所接受余治疗患者中,治疗前后对比,70%患者体征消失,胃镜复查胃黏膜颜色基本恢复正常,病理检查胃黏膜腺体的萎缩由重度转为轻度,肠上皮细胞化生由重度转为轻度。2%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胃镜检查胃黏膜颜色基本恢复正常,黏膜颗粒无改变,病理检查胃黏膜腺体萎缩由重转轻,肠上皮细胞化生由重度转轻度。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二、验案摘选

刘某,男,42岁,1987年3月20日初诊。胃脘痞满15年,加重25天。患者于1972年和他人发生口角,突感胃脘疼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服中药一年,时轻时重。近25天来,身体消瘦,饮食不振,胃脘痞满作痛连及两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肝郁气滞,克伐于胃,宜疏肝和胃。

方药:陈皮、半夏、白术各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杭芍12克,每日一剂。服12剂后,诸症大减,再进9剂胃脘疼痛消失,饮食增加,唯感胃中痞满,守方再进23剂,胃中痞满消失,饮食增加,精神充沛。将上药制蜜丸,每丸10克,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服月余,巩固疗效。

半年后胃镜复查,胃黏膜萎缩变薄,黏膜下血管可见,提示:萎缩性胃炎转为浅表性胃炎。病理检查:胃黏膜腺体萎缩由重度转为轻度。

参考文献:
贺哲,谭彩霞.老中医贺清义运用“二陈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28例[J] .北京中医药,199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