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学习目标】
1.掌握肺心脏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
2.掌握肺心脏病的护理评估、病情观察、护理措施;
3.掌握肺心脏病的健康指导。
【重点难点】
肺心脏病患者的健康指导。
【案例介绍】
患者,男,79岁,因“间断发作咳嗽喘息胸闷5年余,加重3天”入院。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喘息、咳嗽不适,天气变化时候症状明显加重,3天前症状再次加重,伴随喘息不适,活动之后明显加重。CT示:①慢支、泡性肺气肿;②主动脉及冠脉硬化表现;③双侧后壁胸膜增厚粘连。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肺心病)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胸廓疾病、肺血管病变或呼吸调节功能障碍导致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心脏损害的一种心脏病。各种病因最终均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负荷增加,右心室扩张和肥厚,可伴或不伴右心功能不全。研究报道显示肺心病的发病率占所有心脏病的7%~20%。
【病因】
引起慢性肺心病的原发疾病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支气管、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我国肺心病主要病因,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病(尘肺)、放射病等。
2.胸廓疾病
广泛胸膜粘连、类风湿脊柱炎、胸廓和脊柱畸形等使胸廓活动受限,肺脏受压,支气管扭曲变形,肺泡通气不足,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肺血管收缩,最终导致肺循环高压和慢性肺心病。
3.肺血管疾病
广泛或反复发生的结节性肺动脉炎及多发性肺小动脉栓塞,其他原因所致肺动脉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加重,发展为慢性肺心病。
4.神经肌肉疾病
如重症肌无力、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脊髓灰质炎等。由于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或神经肌肉传递功能障碍或呼吸肌麻痹,呼吸活动减弱,肺泡通气不足。通气驱动力失常性疾病:包括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原发性肺泡低通气、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由于肺泡通气不足致低氧血症。
【临床表现】
1.肺、心功能代偿期
常见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咳痰和喘息,活动后心悸、气促、乏力明显,劳动耐力下降,有不同程度的发绀等缺氧表现。胸痛可能与右心缺血有关,或因胸壁胸膜或纵隔纤维化及粘连所致。可有咯血,多为支气管黏膜表面的毛细血管或肺小动脉破裂所致。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1)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诱因。主要表现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致的一系列症状。患者发绀明显,呼吸困难加重,被迫坐位,患者呼吸节律、频率和强度均表现异常。常有头痛,夜间为著。当有中、重度呼吸衰竭时可出现轻重不等的肺性脑病表现。
(2)心力衰竭:
主要表现为右心衰竭。患者心悸、气短、发绀更明显,腹胀、食欲不振、尿少,可出现腹腔积液及下肢水肿。心率增快或可出现心律失常。
3.并发症
肺性脑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心律失常、休克、消化道出血和DIC等。其中,肺性脑病是肺心病死亡的首要原因。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X线、CT检查
除原有的胸、肺基础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的典型特征外,尚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表现,皆为诊断肺心病重要依据。
2.心电图检查
右心室肥大和右心房扩大。诊断依据: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肺性P波。
3.血气分析
失代偿期可出现低氧血症合并高碳酸血症,当PaO2<60mmHg、PaCO2>50mmHg时,提示呼吸衰竭。
4.专科检查
肺功能检查对早期或缓解期肺心病患者的治疗有意义。
【处理原则】
(一)急性加重期
1.控制感染
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注意继发真菌感染的可能。
2.氧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鼻导管或面罩给氧,以纠正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呼吸衰竭的患者给予机械通气。
3.控制心力衰竭
(1)利尿剂:
具有减少血容量、减轻右心负荷、消除水肿的作用。原则上选用作用轻、短期、小剂量的药物,如氢氯噻嗪25mg,每天3次口服。
(2)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
由于慢性缺氧或感染,患者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降低,易发生毒性反应。应选用作用快、排泄快的洋地黄类药物。
(3)血管扩张药:
可使肺动脉扩张,减低肺动脉高压,减轻右心负荷,如钙离子拮抗剂和前列环素等。
(4)控制心律失常:
一般经抗感染、纠正缺氧治疗后,心律失常可自行消失。
(5)抗凝治疗:
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防止微血栓形成。
(二)缓解期
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患者免疫力,去除诱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急性加重的发生,使心肺功能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如长期家庭氧疗、营养疗法。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状况;
2.评估患者心肺功能,皮肤完整性及出入量;
3.评估患者有无COPD,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病史,有无急性呼吸道感染吸烟史,是否冬春寒冷季节发作;
4.实验室相关检查。
【护理诊断】
1.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血管阻力增高引起肺淤血、肺血管收缩导致肺血流量减少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呼吸道感染、痰多而黏稠有关。
3.活动无耐力
与心、肺功能减退有关。
4.体液过多
心输出量减少、肾血流灌注量减少有关。
5.潜在并发症
肺性脑病。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
每日早晚各通风1次,每次15~30min,温度控制在20~22℃,湿度为50%~70%。
(2)给予舒适的体位:
如抬高床头、半坐位。
(3)指导患者饮食:
进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低盐饮食。给予易消化、易咀嚼食物,鼓励少量多餐。
(4)持续低流量吸氧:
流量1~3L/min,氧浓度一般25%~35%持续吸入,经鼻导管吸氧或面罩给氧,吸入的氧必须湿化。
(5)及时清除痰液:
改善肺泡通气,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1000~1500ml,积极咳出痰液,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和机械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病情观察
定时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值的变化,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无烦躁不安、神志改变等肺性脑病症状。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抬高下肢,减轻水肿,根据病情限制输液速度和每天液体摄入量,根据病情及检查结果调整饮食,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3.用药护理
必要时遵医嘱应用呼吸兴奋剂及支气管扩张剂,并密切观察药物的副作用,遵医嘱使用强心、利尿剂,并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
4.康复护理
提供安静舒适环境,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劝其戒烟,指导呼吸技巧,如腹式呼吸及缩唇呼吸。
5.心理护理
做好患者与家属之间的沟通,亲近患者、理解其反应、调动其各方面潜能、促进其有效应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健康指导】
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到人多,空气污染的公共场合;增强体质,进行呼吸功能训练。适当的室外活动,注意劳逸结合,坚持全身锻炼,呼吸训练(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及御寒训练;合理饮食,有心功能不全时应限制水、盐的摄入,可以少食多餐,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补充营养,鼓励患者戒烟以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生活要有规律,自我监测心、肺功能的变化;按医嘱用药,吸氧,预防感冒,出现呼吸道感染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