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常用消毒技术
一、基本概念
1.清洗(washing)
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2.清洁(cleaning)
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3.消毒(disinfection)
指用物理、化学的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以达到暴露人群不受感染为目的。
4.灭菌(sterilization)
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灭菌过程必须使物品污染微生物的存活概率减少到10%,即灭菌保证水平为10-6。
5.高效消毒剂(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
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
6.中效消毒剂(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
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制剂。
7.低效消毒剂(low-efficacy disinfectant)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
8.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
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SAL通示为10-n。医学灭菌一般设定SAL为10-6,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二、医用物品危险程度分类
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间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和低度危险性物品。
(一)高度危险性物品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二)中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三)低度危险性物品
这类物品和器材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皮肤相接触,包括生活卫生用品以及患者、医护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如毛巾、面盆、痰盂(杯)、地面、便器、餐具、茶具、墙面、桌面、床面、被褥、一般诊断用品(听诊器、听筒、血压计袖带等)等。
三、消毒方法的作用水平
根据消毒灭菌方法杀灭微生物种类和作用的大小,可将其分为四个作用水平的消毒方法。
(一)灭菌法
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适用于处理高度危险性物品。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用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灭菌的方法。
(二)高水平消毒法
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孢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这类消毒方法应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适用于处理中度危险性物品。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电力辐射、微波和紫外线等以及用含氯、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含溴消毒剂、臭氧、二溴海因等甲基乙内酰脲类化合物和一些复配的消毒剂等消毒因子进行消毒的方法。
(三)中水平消毒法
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适用于处理一般物品与皮肤黏膜的消毒。达到中等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有:采用碘类消毒剂(碘伏、氯己定碘等)、醇类和氯己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四)低水平消毒法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以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如采用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基团类消毒剂(氯己定)等,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四、常用消毒灭菌方法
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包括物理消毒灭菌法和化学消毒灭菌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消毒灭菌法
利用热力作用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细胞膜,导致其死亡,可分为干热法和湿热法。干热法是通过空气传导热力,导热较慢,因此,干热灭菌所需的温度较高,时间较长;湿热法是通过水、水蒸气及空气传导热力,导热较快,穿透力较强,因此,湿热灭菌所需温度较低,时间较短。
(1)燃烧法:
属于干热法。是一种简单、迅速、彻底的灭菌方法。
适用范围:①无保留价值的污染物品,如污染的纸张,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感染的敷料等;②金属器械及搪瓷类物品急用且无条件用其他方法消毒时,锐利刀剪除外,以免锋刃变钝。
使用方法:金属器械可在火焰上烧灼20秒;搪瓷类容器可倒入少量95%乙醇,慢慢转动使之分布均匀,点火燃烧至熄灭。
注意事项:燃烧时不可中途添加乙醇,同时远离易燃、易爆物品。
(2)干烤法:
属于干热法。利用特制的烤箱,通过空气对流和介质传导进行灭菌,效果可靠。
适用范围:油剂、粉剂、玻璃器皿、金属制品、陶瓷制品等在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
使用方法:①消毒:箱温120~140℃,时间10~20分钟;②灭菌:箱温160℃,时间2小时;箱温170℃,时间1小时;箱温180℃,时间30分钟。
(3)煮沸消毒法:
属于湿热法。此方法简单、方便、经济、实用。
适用范围:耐湿、耐高温的物品,如金属、搪瓷、玻璃和橡胶类制品等的消毒。不能用于外科手术器械的灭菌。
使用方法:先将物品洗净,将其全部浸没水中,然后加热煮沸。水沸开始计时,5~10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15分钟可将多数细菌芽孢杀灭,热抗力极强的需更长时间(如破伤风杆菌芽孢需煮沸60分钟才可杀灭)。在水中加入碳酸氢钠,配成浓度为1%~2%的溶液时,沸点可达105℃,既可增强杀菌作用,又可去污防锈。
注意事项:①物品需全部浸没水中,物品盖子打开,轴结打开,空腔导管预先灌水,各种大小及形状相同的容器不能重叠;②玻璃类物品需用纱布包裹,并在冷水或温水中放入;③橡胶类物品需用纱布包好,水沸后放入;④中途加入其他物品,须等再次水沸后开始计时;⑤高原地区气压低,沸点低,需适当延长煮沸时间,一般海拔每增高300米,煮沸时间延长2分钟。
(4)压力蒸汽灭菌法:
属于湿热法。是一种临床应用最广、效果最为可靠的首选灭菌方法,利用高压下的高温饱和蒸汽杀灭所有微生物及其芽孢。
适用范围: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器械、器具和物品的灭菌,如各种器械、敷料、搪瓷类、玻璃制品、橡胶类、某些药品、溶液、细菌培养基等的灭菌。压力蒸汽灭菌不适用于油类和粉剂的灭菌。
分类:根据排放冷空气的方式和程度不同,分为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法和预排气压力蒸汽灭菌法两大类。此外,还有快速压力蒸汽灭菌法。
1)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法:
利用重力置换原理,使热蒸汽在灭菌器中从上而下,将冷空气由下排气孔排出,排出的冷空气由饱和蒸汽取代,利用蒸汽释放的潜伏热使物品达到灭菌。
2)预排气压力蒸汽灭菌法:
灭菌器的灭菌程序一般包括3次以上的预真空和充气等脉动排气、灭菌、后排气和干燥等过程,灭菌器的灭菌参数一般为:温度132~134℃,压力205.8kPa,灭菌时间4分钟。具体操作方法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
3)快速压力蒸汽灭菌法:
其灭菌参数(温度和时间)由灭菌器性质、灭菌物品材料性质(带孔和不带孔)、是否裸露而定,一般灭菌温度为132~134℃,灭菌时间为3~10分钟。快速灭菌程序不应作为物品的常规灭菌程序。应急情况下使用时,只适用于灭菌裸露物品。灭菌后的物品应尽快使用,不应储存,无有效期。
注意事项:①安全检查,内容包括:灭菌器柜门密封圈平整无损坏,柜门安全锁扣灵活、安全有效;灭菌器压力表处在“0”的位置;关闭灭菌器柜门,通蒸汽检查有无泄漏;检查蒸汽调节阀是否灵活、准确;压力表与温度计的标示是否吻合,排气口温度计是否完好;记录打印装置处于备用状态;电源、水源、蒸汽、压缩空气等运行条件符合设备要求。②灭菌前应进行灭菌器的预热。③检查安全阀是否在蒸汽压力达到规定的安全限度时被冲开。④灭菌包重量要求:器械包重量不宜超过7kg,敷料包重量不宜超过5kg。体积要求: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30cm×30cm×25cm;预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30cm×30cm×50cm。
2.紫外线消毒灭菌法
紫外线杀菌能力与其波长有密切关系。消毒使用的紫外线是C波紫外线,其波长范围是200~275nm,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是250~270nm(254nm最佳)。常用紫外线灯消毒。紫外线消毒灯在电压为220V、相对湿度为60%、温度为20℃时,辐射的253.7nm紫外线强度(使用中的强度)应不低于70μW/cm2。
适用范围:适用于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
使用方法:在室内无人状态下,采用紫外线灯悬吊式或移动式直接照射消毒。灯管吊装高度距离地面1.8~2.2m。安装紫外线灯的数量为平均≥1.5W/m3,照射时间≥30分钟。紫外线直接照射消毒空气时,关闭门窗,保持消毒空间内环境清洁、干燥。消毒空气的适宜温度20~40℃,相对湿度低于80%。
注意事项:①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当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②采用紫外线消毒物体表面时,应使消毒物品表面充分暴露于紫外线。消毒纸张、织物等粗糙表面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且两面均应受到照射;③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酒精布巾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等时,应随时擦拭;④不应使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⑤不应在易燃、易爆的场所使用;⑥紫外线强度计每年至少标定一次。紫外线灯使用过程中其辐照强度逐渐降低,故应经常测定消毒紫外线的强度,一旦降到要求的强度以下时,应及时更换;⑦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寿命,即由新灯的强度降低到70μW/cm2的时间(功率≥30W),或降低到原来新灯强度的70%(功率<30W)的时间,应不低于1000小时。
3.微波消毒灭菌法
微波是一种频率高、波长短的电磁波,可使物品中的极化分子发生极化,进行高速运动,互相摩擦、碰撞,使温度迅速升高来达到消毒灭菌的效果。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细菌芽孢、真菌孢子等各种微生物。
适用范围:食品、餐具的处理,化验单据、票证的消毒,医疗药品、耐热非金属材料及器械的消毒灭菌。不能用于金属物品的消毒。
4.过滤除菌
采用洁净技术,通过三级空气过滤器,用合理的气流方式除掉空气中0.5~5μm的尘埃,以达到洁净空气的目的。
适用范围:手术室、烧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化学消毒灭菌法是利用液体或气体的化学药物渗透到菌体内,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细菌酶失去活性,导致微生物代谢障碍而死亡;或破坏细胞膜结构,改变其通透性,导致细胞膜破裂、溶解,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1.常用化学消毒剂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包括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和低效消毒剂。其使用方法如表1-1。
表1-1 常用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2.化学消毒法
(1)浸泡法:
物品洗净擦干后,完全浸没在消毒液中,在标准浓度和有效时间内即可达到消毒灭菌的效果。适用范围:耐湿、不耐热的物品,如锐利器械、精密器材等的消毒。
(2)擦拭法:
用标准浓度的消毒剂擦拭物品表面以达到消毒的目的。适用范围:桌椅、墙壁、地面等的消毒。
(3)喷雾法:
用喷雾器将标准浓度的消毒剂均匀地喷洒,在有效时间内达到消毒的目的。适用范围:空气及墙壁、地面等物品表面的消毒。
(4)熏蒸法:
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使之汽化,在标准浓度和有效时间内达到消毒的目的。适用范围:室内空气和不耐湿、不耐高温物品的消毒。包括空气消毒和物品消毒。
1)空气消毒:
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进行熏蒸,按规定时间关闭门窗,消毒完毕,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常用的消毒剂有:①2%过氧乙酸:每立方米8ml,时间30~120分钟;②纯乳酸:每立方米0.12ml,加等量水,时间30~120分钟;③食醋:每立方米5~10ml,加热水1~2倍,时间30~120分钟。
2)物品消毒:
常用甲醛消毒箱进行。
(5)环氧乙烷气体密闭消毒灭菌法:
环氧乙烷气体穿透力强,具有高效广谱杀菌作用,为灭菌剂。适用范围:电子仪器、光学仪器、医疗器械、化纤织物、皮毛、棉、塑料制品、书籍、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用品等的消毒灭菌。
环氧乙烷易燃、易爆,对人体有害,消毒灭菌须密闭进行;少量物品可用丁基橡胶袋,大量物品需使用专用的灭菌容器,需专业培训上岗。
五、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一)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程度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1.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3.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当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二)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1.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4.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5.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三)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1.耐高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等。
3.物体表面消毒,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六、职业防护
根据不同的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宜的职业防护措施。①热力消毒、灭菌:操作人员接触高温物品和设备时应使用防烫的棉手套、着长袖工装。处理压力蒸汽灭菌器蒸汽泄漏故障时应进行防护,防止皮肤的灼伤;②紫外线消毒: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必要时戴防护镜和穿防护服进行保护;③气体化学消毒、灭菌:应预防有毒有害消毒气体对人体的危害,使用环境应通风良好。对环氧乙烷灭菌应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环氧乙烷、甲醛气体灭菌和臭氧消毒的工作场所,应定期检测空气中的浓度,并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④液体化学消毒、灭菌:应防止过敏及对皮肤、黏膜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