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案
陈某,女,3岁10个月。2016年2月27日初诊。
主诉:鼻塞流涕3天,咳嗽2天。
现病史:患儿3天前着凉,鼻塞流清涕,无汗。2天前又出现咳嗽痰多,痰稀色白,晨起及入睡时加剧。纳食尚可,夜寐不安,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食指络脉不可见。
处方:
葱白(连须)4根 生姜2片 豆腐1块 红糖少许
炖服,喝汤,吃豆腐。
体会:该案简单,然尽显李师诊治思维。李师诊病,主张“五辨”,即辨人、辨证、辨症、辨机、辨病,结合“三观”,即宏观、中观、微观,用药则力求最简。
首先辨人:小儿为稚阴稚阳、纯阳之体,《小儿药证直诀》将小儿体质特点概况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所以小儿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特点。
其次辨证和症:本例为风寒侵犯肺卫,肺气失宣,鼻窍不利,故见鼻塞流清涕;风寒之邪经皮毛、口鼻内犯于肺,肺气失宣而上逆,故见咳嗽;宣肃失职,津液不布,故见痰稀色白;腠理闭塞则无汗,苔薄白乃风寒在表之象。此为风寒束表证。
接着辨机:《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若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疏懈,外邪乘袭卫表,即可致病。如气候突变,冷热失常,六淫时邪猖獗,卫外之气失于调节应变,即每见本病的发生率升高。外邪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内侵。风性轻扬,为病多犯上焦。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处胸中,位于上焦,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感邪之后,随即出现卫表不和及上焦肺系症状。因病邪在外在表,故尤以卫表不和、肺气不宣为主。
最后辨病:该病为感冒病。
结合三观:人与天地相参,福州为沿海地区,下有温泉,素来湿热较重,遂李师处以葱豉汤加减。
用药取葱豉汤,其方出自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原方如下:“葱白一虎口,豉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不汗复更作,加葛根二两……”此方乃微辛微温之剂,一般葱白6~10条、淡豆豉30g,具有解表散寒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轻证,症见微恶风寒,或微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初起,属于外感风寒而邪浅轻者。
李师方中活用古方,尽以厨房食材替代药物:葱白虽性味辛温,但辛而带润,温而不燥;以豆腐取代不常备之淡豆豉,豆腐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所以葱白和豆腐结合,发汗不伤阴,且无凉遏之虞;因豆腐性寒凉,故以生姜辛而散温,止咳祛痰;红糖性温味甘,既可调和诸物,又可以与生姜共制豆腐之寒。全方共奏辛温解表、止咳祛痰的功效。
(翁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