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暑温发热案
高某,男,2岁。2016年6月23日初诊。
主诉:持续发热2小时。
现病史:缘于3个多小时前不避烈日在公园奔跑玩耍,后乘坐空调公交车,于中午时分开始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9.2℃,伴有头痛,烦吵不宁,食欲不振,寐不安稳,大便正常,小溲稍黄,指纹稍紫,见于风关。
处方:银翘散合六一散加减
金银花5g 连翘5g 淡竹叶5g 荆芥3g
淡豆豉3g 薄荷3g 牛蒡子3g 桔梗3g
芦根8g 滑石6g(布包) 甘草3g
1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
随访:药于下午2时煎好服下,3小时后头痛顿挫,肌热锐减,测体温已降至37.5℃,当晚8时再测体温为36.7℃,诸症皆消。
二诊:2016年6月26日,患儿1天前出现喷嚏伴鼻流清涕反复发作。缘于游泳后开始出现清涕如水,喷嚏连连,鼻塞,可闻及喉间痰音,寒热不显,未见咳嗽,纳谷欠佳,夜间哭闹,辗转难眠,二便尚调,舌质淡红,舌苔稍厚微黄。
处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香薷3g 金银花5g 扁豆花5g 连翘3g
厚朴3g 滑石6g(布包) 甘草3g
1剂,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
随访:药后鼻涕及喷嚏均明显好转,夜间寐安,次日诸症若失。
体会:《小儿药证直诀·变蒸》云,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道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案中小儿年仅二稔,形体较之同龄小儿虽略显壮硕,但正气未充,易于患病之理亦然。榕垣之地,三山环抱,一水独流,气候温暖多湿,又届炎暑之令,天暑下迫,地湿上蒸,幼稚处于气交之中,稚阳之体,宿热之质。此患儿肆意奔跑,阳气外达,致使腠理大开,汗出溱溱,先顶烈日,而后贪凉静坐,乍热还寒,藩篱疏松,暑热内侵,复风寒外闭,遂酿此病。患儿感受暑热,又遭寒郁,一则热邪不得外透,二则风寒之邪迅即化热,故见高热;表邪外束,头部经气不利,故见头痛;里热内蕴,不得发越,内扰于心则烦吵不宁,寐不安稳。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故证属暑热袭表,治宜辛凉透表、芳香逐秽,稍佐清利,方用银翘散合六一散。此方纯然清肃上焦,无关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尤妙在大队辛凉之品加入荆芥、豆豉,既可增解表散邪之力,又可防诸寒凉药冰伏邪气。王纶言“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叶天士言“暑必夹湿”,李师深有体会,每于外感暑湿发热遣用六一散清暑利湿、导热下行,获效甚速。
复诊时因小儿游泳戏水,贪凉露宿,又受贼邪,诸症蜂起。清涕如水、喷嚏连连,为风寒阻窍之象;夜间哭闹、舌苔稍厚微黄,结合此小儿素体,辨为内有蕴热,治当辛温辛凉并击,投以新加香薷饮,亦佐用六一散祛暑解表、清热化湿,使邪无留恋之乡,诸恙告愈。新加香薷饮源自《温病条辨·上焦篇·暑温》,系由吴鞠通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散去扁豆,加金银花、连翘、鲜扁豆花而成。本方为暑湿内蕴,寒邪外束,暑湿寒三气兼感,卫气共病而设。方中香薷属辛温散寒之品,其透表作用较麻桂稍弱,寒冷季节应加重其用量,夏暑当令之时香薷用量适当减少;患者体质强壮,量宜多,体弱者量宜轻。金银花、连翘实际上具有银翘散之意,既有辛凉透邪之效,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功。鲜扁豆花吴鞠通认为此物解暑最佳,苦温除湿行滞气,加六一散芳香化浊、祛暑利湿。辨证准确,药证相符,故半日诸恙全消。
启发:小儿生理上生机旺盛,活力充沛,虽因脏腑娇嫩,病邪易传变,但其生机蓬勃,且病因单纯,在疾病过程中又少七情影响,所以轻病易愈,重病只要及时治疗,护理得当,病情比成人更容易康复。但小儿自我表达能力不够,患病时往往很难准确诉说病情,需靠家长代诉,故对诊察技术要求甚高。李师临证非常重视整体观念、四诊合参、三因制宜,强调小儿诊病要与其独有的生理、病理特点紧密结合。需首先与患儿良好沟通,解除其畏惧心理,然后迅速切取其脉象或小儿指纹资料,结合望、闻、问诊,直击病机,辨证施治。李师治疗小儿发热,通常只需要1~2剂汤药,药少力专且药味不苦,绝大多数患儿均可欣然接受,热退体安,而且强调复诊,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王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