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人的生命本体论新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历时态存在

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既是共时态存在,又是历时态存在。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历时态存在,指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在先后时间上的形态。西方学者罗姆巴赫指出:“一切都生活着,宇宙也如此。”“结构就在结构中形成。”也就是说,结构是“过程的结构”罗姆巴赫.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0-12.。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既是现实的、当下的存在,又是发展过程,是过程中的存在。

对于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形成历程,古今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成就。近现代以来,我国杰出学者林耀华、林惠祥、刘文英,西方著名学者摩尔根、达尔文、弗洛伊德、荣格、皮亚杰、柯尔伯格、埃里克森等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做出重要贡献。中国杰出学者刘文英曾提出人的“精神太极图”理论,认为人的精神世界由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构成,二者互相贯通,负阴抱阳、阴阳互补,构成一幅生动的“太极图”,并认为人的“精神太极图”经历“三个历史阶段”而逐渐形成。这“三个历史阶段”分别是原始人“精神太极图”的混沌天元阶段、早期智人“精神太极图”的初步成形阶段和晚期智人“精神太极图”的完成阶段刘文英.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403-433.。这是一个颇有创意的描绘,其中关于人的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划分和关于原始思维特征的描绘具有探索性和启发性,但关于人的生命本体是“阴阳结构”和用“精神太极图”来解释人的生命本体的观点则有点牵强附会和神秘,与人的生命本体不符,有违科学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结构发展“四阶段”理论。他认为,人是一个主动的有机体。人的认知结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可违背。他将人的认知结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0~2岁)、“前运思期”(2~7岁)、“具体运思期”(7~11岁)和“形式运思期”(12岁至成人)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77-483.。他还认为,情感的发展与智力机能的发展是紧密吻合的,甚至是完全平行的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人的精神世界发展与人的认知结构(逻辑思维等)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支撑和制约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发展“四阶段”理论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柯尔伯格赞同皮亚杰的理论,并依据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发展“四阶段”理论,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判断(道德认知结构)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这就是,(1)“前习俗水平”——包含两个阶段:1)“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阶段;2)“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包含两个阶段:1)“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或者‘好男孩—好女孩’为定向”阶段;2)“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阶段。(3)“后习俗的、自主的或有原则的水平”——包含两个阶段:1)“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阶段;2)“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阶段魏贤超.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122-125.。柯尔伯格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认知结构发展理论也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影响。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理论都说明一个道理: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要受到社会实践、文化和信息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但也必然要受到人的“认知结构”发展等内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甚至可以说,人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内在地支撑和制约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水平和阶段,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是随着人的“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历时态存在大体可做如下表述:

1.人类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形成历程

人类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是一个在社会生活实践和肉体(特别是大脑)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系统,是由类人猿的无意识结构经过几百万年进化和演变而逐步生成的,经历了漫长的由暗夜到破晓、由昏茫到清醒的进化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猿人时期,可称为“朦胧破晓”阶段。在此阶段,类人猿刚进化为猿人,它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大致处于潜意识水平。意识刚刚产生,仅仅呈现为一个小亮点,出现在潜意识之中。虽然它仅仅朦胧地照亮了猿人的一点精神世界,但却意义重大,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伟大的破晓和黎明,表现为一种“朦胧破晓”图像(见图9-1)。在这个阶段,猿人的行为基本上仍然依靠潜意识的本能支配。

第二阶段:早期智人时期,可称为“雏形初具”阶段。在此阶段,早期智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继续分化。其中,“自觉意识”逐步扩大并照亮了精神世界的一片,但是从整体上看,“自觉意识”仍然较弱并被潜意识包围着。早期智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仍是潜意识占据优势,居于统治地位(见图9-2)。这使他们的精神世界经常出现“两极交替”现象——有时意识支配行为,有时潜意识支配行为,表现出一种清醒与昏茫轮番交替的精神现象。这表明,早期智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是一个由猿人生命本体向晚期智人生命本体进化的过渡阶段。

第三阶段:晚期智人时期,可称为“系统完形”阶段。在此阶段,晚期智人已经基本完成了意识与潜意识的分化,大体形成了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完整系统。这时,自觉意识走向丰富、细致、深刻并逐步实现功能专属化,完全占据了精神世界的前台,处于彰显状态,而潜意识则全部退居精神世界的后台,处于潜隐不显的状态。在通常情况下,他们的行为由意识(包括自我意识)直接决定,潜意识已不再直接决定行为。当然,特殊情况例外,如梦境、催眠、儿童的某些行为等(见图9-3)。这个变化促成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次新飞跃,人类从此具有“系统完形”的生命本体,最终从动物界中超越出来,真正成为人——一个人类学分期意义上的“现代人”。但是,有一点仍须指出,晚期智人的潜意识虽然已退居后台,处于潜隐不显状态,但是并没有丧失其固有的巨大能量和对人的生命及命运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其实,晚期智人的潜意识之中几乎包含着猿人的除那个小亮点之外的全部生命本体力量,并且它们已经演变为一团隐秘的需要、欲望和激情,仍企图控制人的行为,不容忽视。以至于文学家泰纳说:“我们所谓的本性,其实是一团隐秘的激情……我们自以为引导着它们,其实是它们引导着我们,我们把我们的行为归因于我们自己,其实是它们的作为。……其行为能超出我们的一切推理和一切控制之外。”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0.忽略这一点,仍无法真正解读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还应看到,晚期智人的生命本体虽然已经成形,但仍比较简单,并不成熟,更不完美,处在进化过程的较早阶段。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将永远既是当下的存在,又是进化的过程,并能够通过不断的反省和超越,向未来无限敞开,无限开放,处在永恒的进化过程之中。

2.个体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成长过程

德国生物进化论学者海克尔曾提出“基本生物发生律”,认为有机个体的发育过程以微缩的形式复演了类的进化历程。人也是如此,个体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成长过程也大体复演了人类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形成历程。个体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成长过程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3岁婴幼儿时期,也可称为“朦胧破晓”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很不完善,潜意识几乎占据了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全部,意识只是一个小亮点,行为基本是靠本能支配的。其生命本体类似猿人的生命本体,可以用猿人的“朦胧破晓”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图来表示。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指出:“个体的精神是从一种混沌的、未分化的统一状态中开始的。”霍尔,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北京:三联书店,1987:11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则将0~2岁儿童的心理称作“感知—运动”阶段心理。他认为,幼儿在“感知—运动”阶段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自己活动的发源者和控制者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3.。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婴幼儿吮吸自己手指和脚趾的现象。这是一种最初的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存在的主客不清、物我不分的“混沌现象”。2岁以前幼儿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基本是潜意识控制的世界,只是在潜意识之中已经存在一个极有发展前景的小亮点——自觉意识,类似于猿人的“朦胧破晓”生命本体。

第二阶段:3~10岁幼儿和少年时期,也可称为“雏形初具”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和少年的意识和潜意识继续分化,“自觉意识”逐步扩大,照亮了精神世界的一片,但是从整体上看,“自觉意识”仍然较弱并被潜意识包围着。其生命本体类似早期智人的生命本体,可以用早期智人的“雏形初具”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图来表示。幼儿和少年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仍然是潜意识占据优势,居于统治地位。他们的行为有时是由意识支配的,有时则是由潜意识支配的,意识与潜意识交替直接支配行为,因而,其行为往往出现“一阵聪明,一阵糊涂;一阵听话,一阵不听话”的两极变化状态和说不清行为原因的“混沌”现象。一般来说,2岁以后的儿童,不仅意识发展了,而且自我意识也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他们尝试使用“我”来表达意向。这表明,他们开始发现“自我”,逐渐结束主客不清、物我不分的“混沌”现象,开始区分主客关系,试图建立主体意识,为将来成为独立主体,承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打下基础,意义极其重大。康德曾指出:儿童开始用“我”说话,对他而言就像亮起了一道光康德.实用人类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2.。可见,3~10岁,是幼儿和少年“意识与潜意识”“意识与自我意识”迅速分化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间里,重要的任务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使他们一方面积极树立自觉的主体意识,做好掌握自己命运的准备;另一方面明晰自我与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准备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否则,他们将很难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第三阶段:10~18岁少年和青年初期,也可称为“系统完形”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和少年逐步进入青年初期,其生命本体类似晚期智人的生命本体,可以用晚期智人的“系统完形”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图来表示。在这个阶段里,不仅意识与潜意识的分化已经基本完成,而且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分化也已基本完成,意识与自我意识共同构成了自觉意识。这时,自觉意识发展迅速,完全占据了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前台,潜意识已经全部退居后台。在一般情况下,自觉意识直接决定行为,而潜意识不再直接决定行为(特殊情况除外)。在青年初期,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逐步成形,开始以完整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去面对环境(自然与社会)压力,并尝试以成人的和主体的姿态去生活和奋斗。这是个人成长史上的意义非同寻常的飞跃。当然,在青年初期,生命本体虽然已经成形,但仍然比较简单,并未成熟,今后发展和完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任务仍然艰巨。人的一生,其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都处在发展、自我超越和完成的过程之中。

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进化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大脑逐渐成熟和掌握语言之后实现的。其中,社会实践是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进化的社会生活基础,大脑是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进化的生理基础,语言是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进化的必需工具和条件。在这三项基础性因素的作用下,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逐步走过了“朦胧破晓”阶段、“雏形初具”阶段和“系统完形”阶段。此后,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仍处在不断进化、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并向未来无限开放。对此,马克思曾深刻阐述了人的三个发展阶段理论。马克思在论述人的生命的“否定性”本质时,提出了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他认为,第一阶段:“人的依赖关系”阶段,这是人的生命的初级形态。既包括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在内的全部原始人阶段和人类学意义上的最初现代人阶段,也包括此后的奴隶制和封建制时代的人。第二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是人的生命的第二大形态。第三阶段:“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这是人的生命的第三大形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不论是从猿人到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的发展,还是此后的从“人的依赖关系”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自由个性”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在社会实践、大脑和语言发展的基础上,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发展,是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的连续的自我反省和超越的过程。人是自己生命的筹划者、创生者和主宰者,是主体,这使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及其所创造的文化能够不断地自觉进化和跃升,向类生成,永远面向未来,无限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