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5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我的学中医之路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赵绚德

【医家简介】 赵绚德(1935— ),汉族,山东省金乡县人,主任医师,教授。曾任山东省中医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外科主任,周围血管病科主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外科教研室主任。1995~2000年,组织返聘,担任山东中医药大学“九五”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中医外科学学科负责人。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会委员。

从事中医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年,具有丰富的医疗实践和科研教学经验。对中医传统理论和治病方法有较扎实的基础。曾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加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研究”获1978年国家科委科技成果一等奖,“活血化瘀法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研究”获山东省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87例临床分析”获《山东医药》优秀论文一等奖。主编和参编出版的教材及主要学术著作有:高等中医院校临床系列教材《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专业试用教材《中医外科学》《实用中医外科学》《新编中医外科学》,中国传统医学丛书《中医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实用周围血管疾病学》,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教材《中医外科学》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等。

走进中医殿堂

1954年我考入济宁医学专科学校(现在的济宁医学院)学习西医三年,毕业后于1957年8月被分配到山东省中医院工作,对我来说这是极大的荣耀,也是极其难得的机遇。能到省城省级大医院工作的人当然是幸运的,我们学校一起分来的有四个同学。我虽然并非中医世家出生,但是我对中医有种说不出的特别感情,这也是我与中医的缘分。在学校时我最喜欢阅读的课外书籍就是中医方面的基础知识,经常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总喜欢看些中医方面的东西,像《中医杂志》一类的杂志,并经常抄录一些中医治病的单方和验方。我在校学习成绩排在前几名,还是校排球队队长,又喜欢蹲图书馆看杂志,深得校长的喜爱,因此我想我能得到少数的几个名额分到省中医院来一定是校长在帮助我,我由衷地感谢我们的校长。是他送我走进中医的殿堂,得以在中医学府里继续学习深造。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中医,继承和发扬中医学宝贵遗产。

继承与提高

我非中医世家出生,中医药知识为零,学习中医必须从头开始。概括说来我的学习方法有二:一是拜师学习,全面继承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经验;二是通过参加山东中医学院举办的业余大学系统学习深造理论。我刚来省中医院就被分到外科,当时外科有三位老医生都是祖传的专科医生,分别负责治疗疮疡、痔漏和正骨。我被安排给韩长泰老师名下学习中医手术治疗痔漏方法。韩老师来自农村,深具农民的朴实特点,他本人识字不多,凭着祖传三代中医治疗痔瘘秘方和独特的手术方法受聘于山东省中医院工作。他待人热情,没有架子,视病人如亲人,服务热情周到,深受广大病人的爱戴。传授技术和经验毫不保留,在生活上对我还很照顾,我们师生相处非常融洽。由于老师认真教,我也专心地学习,很快我就基本上掌握了这种传统的中医治疗痔漏手术疗法。并且于1959年在卫生厅刘慧民厅长的关心和支持下,我结合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整理出版了《痔漏中医手术疗法》一书,作为对老师的汇报,这也是山东省中医院第一本专著了。

1961年我又转到外科,师承山东名医张瑞丰老师学习。张老师学识渊博,临证经验丰富,不仅对痈、疽、疔、疖、乳腺炎等常见的外科感染性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对当时被认为疑难的几种疾病如脱疽(又称脱骨疽)、瘰疬、骨结核等的治疗也多有潜心钻研。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生活水平和环境卫生条件较差,患瘰疬(淋巴结核)的人很多,张老师采用火针疗法,既简便又省钱,效果也很好,深受患者欢迎。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状况好转,这种疾病目前已经极为少见,此方法就没价值了,但它却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当时脱疽病人也挺多见,这种病痛苦大,中西医都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严重者往往需要截肢,造成病人终身残疾。张老师敢于攻关,博览群书,悉心研究,探索用中医中药治疗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办法,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运用中医辨证法则,单纯中医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我根据对不同病人治疗过程的实地细心观察,结合老师对立方用药的深刻讲解和自己领会及学习心得,在得到老师的同意后,把有较系统观察的三十几例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初步总结出了中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的规律,撰写了《脱疽证治》一文,并在山东省中医学会1962年年会上宣读,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和卫生厅领导的重视。1964年经过再次补充修改写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总结》,发表在《山东医刊》第四期上。我们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尽管总体上说属阴寒之证,但从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上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型,即偏阴型、偏阳型和半阴半阳型。其治疗法则分别为:偏阴型,应用温阳散寒、活血通络法,方以阳和汤(熟地黄、白芥子、鹿角胶、肉桂、干姜、麻黄、甘草)加减;偏阳型,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法,方以四妙勇安汤(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加味;半阴半阳型,用益气养阴、解毒通络法,方用顾步汤(黄芪、当归、党参、金银花、石斛、牛膝)加减。对于脉管炎病人来说,疼痛是个大问题,当时中医院是不用任何西药的,包括止痛药和消炎药。我们的止痛措施就是用老师拟定的四虫散(全蝎、蜈蚣、地龙、土鳖虫)、元胡粉作为备用止痛用药。为了进一步对血栓性脉管炎进行深入研究,提高治疗效果,在省卫生厅直接领导下,我院成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研究小组,并邀请山东医学院、山东中医学院有关基础教研室协助做各种相关西医学检查。1972年由山东省中医院牵头主办了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验交流大会,把我们的经验向全国推广。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一等奖。作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临床治疗研究的奠基人——张瑞丰老师功不可没。

恩师张瑞丰在中医外科不仅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及丰富的临床医疗实践经验,还深谙炼丹术。据老师讲他家的《炼丹密录》已祖传三代,传统观念这种秘方和烧炼技术是传男不传女的,更不会传外人了。我深得老师的厚爱,张老师毫不保留地把家传秘方传授给我,实属难得,我不但要好好保存起来,更应加以发扬光大。家传《炼丹密录》中共载有二十八个药方,烧炼办法大概分为两大类,那就是“升丹法”和“降丹法”。中医界有句老话叫作“红升白降外科的家当”,所以临床上最常应用的也就只有红升丹和白降丹两种,其他很少用。1962年济南市成立肿瘤治疗研究小组,有个协定方叫神农丸,因为方内应用了丹药,特邀张老师参加,专施炼制丹药,我也得到了极好的学习和实践锻炼机会。我在炼丹室呆了半年之久,在老师的亲自指导下,从配方、碾药、烤胎、封锅到如何掌握火候,一切巨细都得到真传。为了把这一技术世世代代传下去,不致断绝,在征得老师的同意后,我结合实践的体会撰写了《升降丹的炼制与临床应用》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第一期发表。虽然当今时代丹药在临床上已经比较少用了,并且有了工厂小型化生产的升丹供应,但是作为中医药学的一项宝贵遗产,我们仍然有责任加以传承和发扬。张老师家传炼丹方法有其独到之处,他采用生石膏粉来封口(有人用牛皮纸封口),烤胎和火候应用也有严格要求。我就以红升丹和白降丹两种丹的具体操作为例,做简要介绍如下,供有意学习和研究者参考。

(一)升丹法

1.配方  大红升丹:水银、白矾、皂矾各30克,朱砂、雄黄各15克,火硝120克。先将朱砂、雄黄二味分别研细,再同其余各药一块放入铁药碾内速研2分钟,以水银不见星为准。

2.烤胎  将药粉拌匀,倒入小生铁锅内,摊在锅底中心部,范围大小必须小于丹碗口径,以便于扣碗。然后将小铁锅坐在铁锅撑子上,下面点燃木炭火,开始烤胎。药粉受热渐渐变成液体状,至沸腾后随水分蒸发而变干涸,形成固体的胎块。在药粉溶化、水分逐渐蒸发过程中,要用高粱秸秆或竹筷子不断地搅动,防止靠近锅底和周边的部分先变干涸。当药物凝成稠厚的胎块不易搅动时,停止搅动,用高粱秸秆在胎块上插数个小洞,以助出丹。

图1 炼升丹的装置(纵剖图)

3.装锅  胎烤好后,将丹碗(口径18厘米左右,质细体厚形似钟形的白瓷碗)扣覆在胎块上,使碗口与锅底紧密接触,不留缝隙,并立即封口。用新鲜的生石膏粉在丹碗周围填压封固,勿使漏气。然后再倒入细黄沙至与丹碗碗底平齐处,须边倒沙边用手指捣结实,以防在烧炼过程中因碗内压增高将丹碗顶开。最后在碗底上放一杯清水(图1),取其阴阳相合、水火既济之意。

4.烧炼  锅下放置木炭(荆木炭或柞木炭最好),点燃,先用文火(细软的小火)烧一小时,生石膏受热后慢慢变成熟石膏,体积膨胀,变得致密而坚固,能起到很好的封缝作用。用蒲扇将炭火略加扇旺,以文武火(中等火力)再烧一小时,切忌火力不能太大了,否则碗内压力升高太快,易将丹碗顶开,致成跑丹。最后将火扇旺,用武火(大火)烧一小时,停火。将锅移开,令慢慢冷却。

5.取丹  用小铲子将沙子和石膏挖出,动作要轻,避免震动丹碗,以防丹药坠落。然后将丹碗迅速揭起,放在桌子上。此时可见色红如朱、晶莹发亮的结晶粉末附于丹碗的底上,厚约0.5~1.0毫米。用铲子或小刀将丹刮下,研细收存在棕色瓶中备用。

(二)降丹法

1.备罐  先将备好的阳城罐(现已买不到,可用普通直筒瓦罐代替,外用黄黏土掺头发与食盐和成泥,在管的外边糊上一层,厚约1厘米,罐底部3~4厘米,阴干勿使裂缝)放木炭火上烧热。

2.配方  大白降丹:水银30克,朱砂、雄黄各6克,硼砂15克,食盐、白矾、皂矾、火硝各45克。先把朱砂、雄黄分别研细,再和其他诸药共混均匀,放药碾内速研2分钟,以水银不见星为准。

图2 降丹烤胎法

3.烤胎  将研细的药粉拌匀,投入已经加热过的阳城罐内,坐在木炭火上,用小火徐徐溶化,开始用细高粱秸秆不断搅动(图2),防止靠近底部和周边药粉先变干燥而影响结胎的坚固性。至药物逐渐变稠不易搅动时,立即停止搅拌,令其慢慢干涸,凝结成十分牢固的胎块。可从观察烟雾的颜色变化及通过把白瓷盘扣覆在阳城药罐上,看是否还有水汽凝结来判断胎块是否合格。因为降丹的装置不同于升丹,是把药罐倒放,罐口在下罐底在上,所以要求胎块一定得牢牢地结在罐底上才行,这是炼降丹的技术关键所在。烤胎操作必须认真细心,严格掌握火候,切记心急用火过旺,要用文火徐徐加热,时间应在1.0~1.5小时烤成,比升丹烤胎多费时1~1.5倍。否则,操之过急,结胎不牢,必将发生坠胎而致失败。

4.装锅  在进行烤胎的同时,即在炉灶旁边做好如下准备:将二号大饭盆平放在地上,使之牢稳,盆内放上三块半截砖,呈三角鼎立状,再倒入清凉水1~2碗于盆内,水的深度以刚好不湿锅底为准。在砖块上放小铁锅,锅底再放一个白圆瓷盘,要水平稳固。然后在胎块已烤成时,速用铁钳子或以棉纸数十层浸湿后垫手将阳城罐抱起,并将之倒转,使口朝下底朝上,此时可轻轻地抖动一两下,一方面可以除去灰烬和一些细小的凝结不坚的碎药粒,另一方面再最后检查一遍结胎是不是牢固。若结胎不牢,易被震落,应重新烤胎。然后将阳城罐口朝下底朝上轻轻放置在锅内白瓷盘之上,在罐口周围和瓷盘相接处,用新鲜生石膏粉封口,按压结实,勿使漏气。再将锅内填满细沙,露出阳城罐一寸高即可。

图3 炼降丹的装置(纵剖图)

5.烧炼  将已经燃红了的木炭移至阳城罐底上(图3),先用文火烧一小时,然后增加木炭,将罐体外露部分全部包围,用扇子将火扇旺,武火烧一小时,再改文武火烧一个小时,停火,令慢慢冷却。

6.取丹  将沙子和石膏挖出,轻轻拿走阳城罐,露出瓷盘,此时可见有丹聚在盘上,呈白色雪花状或粉霜样的结晶,有光泽,不具异色。用铁铲或小刀刮下来,研细装有色瓶内备用。

中西结合 融会贯通

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诊治疾病主张从整体出发,针对人体在疾病过程中因生理病理变化所出现出的一系列现象,来确定是何证,然后进行辨证施治。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独特的医疗体系。但这种诊断比较笼统,不够具体。西医则从微观角度出发,在充分利用解剖、生理病理学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结合先进的仪器检测等手段来确定疾病所在部位,明确病因病位,再决定治疗方法,比起中医要直观具体,针对性更强。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中西医结合融会贯通,取长补短,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经过创办中医院校,提倡西医学习中医,现代的中医已经吸取并采用了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的内容,西医也在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一些治疗方法,来补充西医治疗的不足,两者结合,走出中国医学的独特发展道路。

传统中医外科治疗的范围主要为体表的化脓性感染性疾病,包括痈、疽、疔、疖、发、丹毒、流痰、瘰疬,以及水火烫伤、冻疮、虫咬伤及皮肤病等,称疮疡外科。我进院时的治疗病种基本如此。中医对治疗这些疾病的经验是很丰富的,不仅有辨证施治方药,更有各种膏丹丸散外用制剂,疗效是显著的。但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这种一般体表感染性疾病日益减少,中医外科学的内容也在发生根本性改变。目前中医医院的外科早已中西结合了,不只是形式上的结合,更是实际应用的结合。首先在疾病诊断上,统一应用西医学病名,再根据中医传统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辨证,实行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诊断,丰富了诊断的内涵。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疾病更具有优越性。就以妇女产后乳腺炎来说,在发病的初期,中医治疗比西医治疗效果好。乳腺炎初起,患部红肿热痛,排乳不畅,或有结块,伴有寒热等全身症状,属于肝胃蕴热,乳络阻塞,采用疏肝清胃,和营通乳法治疗,常用瓜蒌牛蒡汤(《医宗金鉴》)加减(瓜蒌30克,牛蒡子10克,蒲公英30克,连翘15克,柴胡10克,黄芩15克,王不留行15克,皂角刺10克,甘草6克,水煎服),配合吸乳(建议让患者亲属用口吸,吸奶器效果不理想)或外敷药膏,效果很好,一般一两服药即可治愈。对已经化脓的病人,按照传统中医办法,先服透脓散(金银花、蒲公英各30克,连翘、黄芪、当归各15克,穿山甲、皂角刺各10克,水煎服),使之移深居浅,令其自行破溃,或者用小刀刺破放出脓液,但由于破口过小,引流不畅,很难愈合。此时若用西医切开手术,由于将脓腔彻底打开,引流通畅,术后愈合迅速。如此结合则大大提高疗效,也深受患者欢迎。

对于外科常见急症,像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胃穿孔、胆囊炎、胆石症等,尤须中西医结合治疗,因为这一类疾病发病急、变化快,严重危及病人生命。要很好地把握治疗时机,正确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确保病人安全。对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如“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扶正以祛邪”和“祛邪以扶正”等的辩证关系应切实把握,灵活应用。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慢性阑尾炎、一般胆道感染和胆石症,比较安全可靠,疗效肯定;对于急性胃穿孔、急性肠梗阻、梗阻性胆管炎则风险大,最好及时手术,术后可结合病人情况给予中药或针灸治疗,促进恢复,预防肠粘连等并发症发生,提高疗效。对于阑尾炎的治疗,我基本上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应用几个协定处方治疗:①瘀滞型(相当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或其他各类阑尾炎经非手术治疗炎症消退的后期病例),用阑尾化瘀汤:生大黄15克,牡丹皮15克,桃仁10克,川楝子15克,木香15克,败酱草30克,延胡索10克。气滞重者,加青皮、乌药各10克;血瘀重者,加红藤30克;形成较硬包块者,加三棱、莪术、穿山甲各10克。②湿热型(相当于化脓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合并局限性腹膜炎,以及阑尾周围脓肿的病例),用阑尾清化汤: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败酱草30克,生大黄15克,牡丹皮15克,赤芍30克,桃仁10克,生甘草10克。热重时重用清热解毒药,热退后再加活血化瘀药物,否则脓肿可能扩大。③热毒型(相当于较重的化脓、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穿孔并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病例),用阑尾清解汤:金银花60克,蒲公英30克,冬瓜仁30克,生大黄20克,牡丹皮15克,木香15克,川楝子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通过单服中药绝大多数病人可以治愈,一般疗程应在半月左右。不能在病人腹痛一消失后立即停药,因为症状消失不等于炎症就完全消灭了,应在局部压疼消失后一周再停用药,达到根治目的。对于不能服药或者不接收中医治疗的病人,以及反复发作的慢性阑尾炎病人,则应采取手术治疗。

对周围血管疾病的研究

晚年我在周围血管病科继续从事常见周围血管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性坏疽、大动脉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浅静脉炎及淋巴水肿等疾病的临床治疗研究。总结规律,血管疾病有个共同的特征,如常见的几种动脉性疾病都是以血管腔狭窄闭塞为其病理特征,因为造成闭塞远端供血不足而发生各种缺血的表现,其症状和体征大致是相同的,即从中医辨证角度看同属于一种证,根据中医治病原则,可以实行“异病同治”,就是说不论临床诊断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亦或是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只要具备了这种证,就可以应用相同的治疗法则进行治疗,其效果也是相同的。由于疾病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同一种疾病临床上也会出现不同的证型,如初期阶段以脉络受阻气滞血瘀为主,通常称血瘀型,病情发展瘀久化热,就成为湿热下注型了,到恢复期则又表现为气血两虚症状。治疗应根据不同阶段表现出的实际证型进行辨证论治,遣方用药,方能够取得良好效果,这在中医学里又称“同病异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灵活性。近年来我在治疗动脉闭塞性疾病时,基本用方就是:①血瘀型:肢端发凉麻木、疼痛,皮色暗有瘀点等,宜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法,用活血通脉汤:黄芪30克,当归30克,金银花30克,土茯苓30克,赤芍30克,全蝎10克,地龙15克,蜈蚣3条,甘草10克,随症加减。②湿热下注型:肢端红热肿痛,有溃疡或坏死者,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用四妙勇安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金银花60克,玄参30克,当归3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黄芩15克,全蝎10克,地龙10克,延胡索12克,甘草10克。③气血虚型:恢复期病人,肌肤甲错,形体消瘦,面容憔悴,创面肉芽不新鲜,脓液清稀等,宜补气养血滋阴解毒为主,用顾步汤加减:黄芪30克,党参30克,当归30克,白芍15克,石斛30克,金银花30克,牛膝15克,甘草10克。对动脉硬化合并有冠心病和糖尿病的患者,则同时配合西药对原有疾病认真治疗,很好地控制血压及血糖至关重要。对于静脉疾病,常见的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我是根据发病阶段分为急性期和迁延恢复期进行治疗,急性期静脉血管堵塞,血液回流受阻,表现瘀血肿胀疼痛或伴有发烧症状,治宜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方用清化汤:金银花30克,土茯苓30克,益母草60克,赤芍30克,川芎10克,苍术12克,黄柏10克,牛膝15克,三七粉6克(冲服),琥珀粉3克(冲服),同时应用尿激酶做溶栓治疗,外敷芒硝冰片散(10:1比例),消肿止痛。迁延恢复期,堵塞血管部分再通,肿胀大部消失或为朝轻暮重,治以活血通络为主,辅以清热利湿,用舒络通脉汤:苍术12克,黄柏10克,薏苡仁30克,金银花3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全蝎10克,水蛭6克,穿山甲9克,甘草10克,水煎服。目前对于常见周围血管疾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已取得了颇多的经验,疗效满意,已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