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常见病外治疗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药物外敷疗法

药物外敷疗法是将药物制成膏、丹、丸、散、糊、饼等剂型,外敷于腧穴或患处,通过皮肤、黏膜及腧穴等部位吸收,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外敷药物剂型较多,主要有膏、丹、丸、散、锭等。

一、药物外敷疗法的作用原理

药物外敷疗法是以脏腑经络、辨证施治为指导,将药物施于皮肤、腧穴等部位,以发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活血化瘀、解毒消肿、蚀疮去腐、扶正祛邪等作用,从而调整脏腑功能,纠正阴阳偏盛偏衰,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达到治愈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药物外敷的功用是由其药理作用和物理作用相结合而达成的,根据其配方选药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功效。膏药因其富有黏性,敷贴于患处,能固定患部位置,使之得到充分的吸收,并可保护溃疡疮面,避免外来刺激,能使患处得到较长时间的治疗,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药物外敷的作用有:①整体作用:药物外敷的整体作用是指药物通过皮肤孔窍、腧穴、黏膜等部位直接吸收,进入经脉、血络,输布全身以发挥其调节或治疗作用。外敷药物还可起到温热刺激、化学刺激和机械物理刺激等作用,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药物的渗透与吸收,增强药物的全身整体效应。②局部作用:外敷药物的局部作用是指药物对病灶局部的治疗或保健作用。其特点是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组织,奏效迅捷,效果明显。如三七粉调敷活血止痛,治疗跌打损伤等。③综合作用:药物外敷的综合作用是指药物既有经过皮肤、黏膜、腧穴等吸收后产生的治疗调节作用,又具有药物对局部组织的物理、化学等刺激作用。

二、药物外敷疗法的操作方法

(一)基质的选择

基质又称赋形剂,即加入药物中使其成形的“佐料”,能加强药物的经皮吸收,因此,基质的选择十分重要。

1.水及新鲜药汁 水可以溶解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新鲜药汁一般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但水及新鲜药汁的缺点是黏稠度不够,药粉易于干燥,药效持续性差,需经常更换。

2.酒 酒具有活血消肿、通经活络、祛风散寒、杀菌消炎等作用,可以扩张皮肤血管、加快血流速度,促进药物的吸收;能提高某些药物的经皮渗透速率;还可通过膨胀和软化角质层,使汗腺、毛囊开口变大,有利于药物离子通过皮肤。缺点是容易干燥,且具有一定的刺激性。

3.醋 醋能散瘀、止血、解毒、杀虫,具有消痈散肿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醋中所含的醋酸、乳酸、氨基酸、甘油和醛等化合物对皮肤有柔和的刺激作用,能使小血管扩张,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药物成分穿透皮肤。不足之处在于容易干燥。

4.蜂蜜 蜂蜜具有润肤、解毒、生肌及止痛作用,能保持一定的湿度和黏稠度,具有无刺激性、不易蒸发等优点。常用于外伤及溃疡,能促进疮口愈合。

5.植物油 常用的植物油为菜籽油、麻油,具有不易酸败及油腻小等优点,缺点是黏稠度低、穿透性较差。

6.动物油脂 常用的动物油脂有猪油、羊油等,具有润滑和软化皮肤的作用,其优点是黏稠度较为适宜、有良好的涂展性、易吸收,缺点是容易酸败。

7.凡士林 凡士林具有很好的黏稠度和涂展性,但吸水性较差,不宜用于有大量渗出液的患处;对药物的释放和穿透性较差,但可以通过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改善,如用于各种感染性伤口或皮肤烫伤时,凡士林纱布可以防止敷料与伤口粘连,并能保持伤口湿润。

(二)操作方法

由于膏药的组成方剂不同,药物性味有别,各类膏药的适应证也不同,因此,临床应用药物外敷疗法时,应根据具体病症,选择相应的膏药敷贴于选定的经穴、患处或相应的解剖部位。在贴药之前,应先剃净汗毛或尽可能避开汗毛较多的地方,用热毛巾或生姜片将患处或穴位处的皮肤擦净拭干后再贴。使用黑膏药类膏药,应先将膏药用微火加温软化后再贴。

三、药物外敷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与注意事项

(一)适应证

适用于骨伤科扭挫伤、急慢性劳损疾病及化脓性骨髓炎、骨结核伴寒性脓肿等。

(二)禁忌证

凡含有麝香、乳香、红花、没药、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药,孕妇均应禁用。孕妇的脐部、腹部、腰部都不宜贴膏药,以免引起流产。

(三)注意事项

1.在应用过程中,如出现皮肤过敏现象,即应停用。

2.外敷时注意调节干湿度,若药物变干,须随时更换,或加基质湿润后再敷。

3.对已溃的疮口,宜用薄型膏药,每天更换1次;未溃之肿疡,宜用厚型膏药,2~3天换1次;阴证骨痨或乳癖等,可5~7天换1次。

4.体表部位使用膏药后,有时可引起皮肤焮红,或起丘疹、小疱,瘙痒异常,甚至溃烂等皮肤过敏的反应,即俗称的膏药风(接触性皮炎);或溃疡脓水过多,淹渍疮口,浸淫皮肤,从而引起皮肤湿疮,此时宜改用油膏或其他药物。

(孙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