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学说研究百家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内经》病因病机学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本文发表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此处稍作整理。

吴弥漫

草园学记:文章作者认为《内经》第一次提出了“病机”的概念。文章主要论述了《内经》病因病机学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其特点如下:①比较“奇恒”,过则为病;②内因外因并重,正邪盛衰相对而言;③整体失衡、动态随机的病理观;④类比推理,以外揣内;⑤综合归纳,以“证”命病。文章认为,《内经》不仅在具体内容上,而且还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奠定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基础。学习《内经》病因病机学说,要掌握其病机思维和病机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用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和病机理论研究。

病因病机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不仅首先提出了“病机”的概念,而且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疾病总的变化机制以至具体疾病的病变机制都做了相当详细的论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说,并奠定了中医的疾病观和认识疾病的独特方法。这一学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可从如下几方面加以认识。

一、比较“奇恒”,过则为病

“恒”,就是正常,为事物通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状态;“奇”则是相对于“恒”而言的异常状态。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体内部,通常都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正常状态,对于人体来说,偏离正常的生理状态就是病理状态,疾病就是异常的生命活动现象;对于自然界来说,正常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则是疾病发生的病因,这就是“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素问·经脉别论》)。因此,在病因方面,同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应时而至的正常气候称为“六气”,而非致病因素,但太过或非时而至者则称“六淫”,而为外感病因;同为喜怒悲思忧恐惊七种情志,正常状态下则为生理活动,有调节脏腑气机的功用,但过激、过久则为伤害脏腑气机的病因;饮食水谷是脏腑精气之本,适当的体力劳动和房事活功能够促进健康,但过量的、失宜的饮食劳倦却是致病因素……总之,病与不病,是生命必需条件还是疾病发生的病因,其关键在于“恒”与“奇”——适度与太过,这是《内经》认识疾病及其病因的特点。掌握这一特点,有助于人们加深对疾病本质和病因概念的理解。

二、内因外因并重,正邪盛衰相对而言

正气抗邪,邪气伤正,这是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主要矛盾。正气强盛,邪气衰弱,则不发病或病向愈;反之,则发病或病加甚。但正气与邪气的强弱盛衰是相对的,两者只能相较而言,没有绝对的正气强盛而不发病者。某些人可以不受风寒邪气所伤而表现为正气强盛,但在疫毒疠气等致病力甚强的邪气面前,则正气相对偏衰而不免于病。《内经》虽然强调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体质特点对发病倾向的重要影响,但绝不忽视外在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如《灵枢·百病始生》在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的同时,更指出“百病……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并强调“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对于相同的致病因素来说,正气的强弱可以决定疾病发生与否,但对于同样强弱的正气来说,病与不病则又决定于邪气的盛衰。这如同在适宜的温度下,鸡蛋可以孵出小鸡而石头不能,但同是鸡蛋,在适宜温度下能孵出小鸡而温度过高或过低亦不能孵出小鸡的道理一样,虽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但外因往往是引起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因,亦可对事物的运动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内经》这种既强调正气又重视邪气的发病观,正确反映了疾病发生的客观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观点,不要陷入“内因决定论”的泥淖,割裂经文,片面强调正气的抗邪作用而忽视邪气的致病作用。

三、整体失衡、动态随机的病理观

《内经》认为疾病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必须以动态的观点来研究病变机制,才能准确地把握疾病本质,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灵枢·病传》《素问·玉机真藏论》等篇关于五脏病的传变,《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热病的传变以至《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的“百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之说,都是从动态角度研究疾病变化情况而得出的病机理论,疾病传变是《内经》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

《内经》又认为必须从邪正消长和体内环境失调状况去认识疾病传变机制和规律,邪正之间的盛衰消长不仅决定疾病的发生与否,而且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变化。而邪正的盛衰消长又每受自然界阴阳变化所制,故《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根据昼夜阴阳变化节律而得出“百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传变规律。疾病的传变亦与人体内部及脏腑功能失调状况密切相关,由于“五脏相通”,因此疾病发展变化每每“移皆有次”(《素问·玉机真藏论》),要了解疾病传变,就必须着眼于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整体失衡的角度去认识和估测病变趋势。而且,人体五脏气又与自然界四时五行之气相通应。故《素问·藏气法时论》又据此提出了五脏病在一年、一月、一日中各不同时间节段的“愈、甚、持、起”病情变化规律。总之,《内经》将疾病视为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既有外在的致病邪气,又有内在的抗病正气;既有体内环境的失调状况,又有天地四时阴阳变化。因此,人们必须从整体角度综合考虑各种内外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才能准确把握其发展变化机制。

把疾病视为受外界环境所影响的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动态的观点,从整体失衡的角度研究疾病发展变化机制,把握疾病传变规律,亦是《内经》病机学说的主要特点。这种整体失衡、动态随机的病理观,对治疗疾病时的“治未病”“因人因时制宜”等治疗法则的确立,以至诊断疾病时估测病变趋势和预后吉凶都有重要意义。

四、类比推理,以外揣内

《内经》认识病机的另一方法论特点是广泛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它从“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出发,以阴阳五行为主要类比中介,把人体病变与自然变化联系起来,通过类比推理以寻求其病变机制。如前所述,“六气病机”就是通过这种类比方法而得出的病机理论。这种病机研究方法往往把病变表现与自然界相似现象做类比,然后由引起这种自然现象的原因推论出现该病变表现的病因或病变性质。例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就是把“掉眩”这一病变表现与自然界“风吹草动”这一现象相类比,然后以五行中的“木”为类比中介,与“肝”“风”等联系起来,从而以“肝风内动”说明“诸风(‘风证’指具有震颤动摇、拘急强直症状的一类病证)掉眩”的病机。类比方法与归纳法、演绎法一同被视为科学研究的三大方法,它对解决那些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的问题,是一种颇有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内经》运用这一方法于病机研究之中,阐明某些疾病的复杂机制,解决了不少病机研究中的难题;但因此通过类比推理而得出的结论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还须经过客观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以确定其正确与否。

研究疾病机制一般都必须探究其致病原因和内部脏腑气血的病变情况,但致病因素往往一过即逝,脏腑气血亦居于躯体内部而难以直接察知其病变情况,如何才能确定其致病原因,了解内部病变情况?《内经》基于对人体生理上表里相通、病理上内外相应的整体观念,运用了以表知里、从外测内的病机研究方法。《灵枢·刺节真邪》篇所谓“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之多少也”,《灵枢·外揣》篇谓“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均指这一方法。生命体是一个不可剖开、不能中止其生理活动的有机整体,用现代信息论的语言来说,是一个不可打开的黑箱,只能通过其外部信息来了解其内部变化机制。这种从外测内的研究方法,正是现代信息论所倡言的“黑箱方法”。《内经》巧妙运用这一方法于病机研究中,变不可知为可知,变不可能为可能,其方法论意义不可谓不重大。

五、综合归纳,以“证”命病

“病之变化,不可胜数”(《素问·脉要精微论》),而每一疾病又显示出各种各样的不同症状,如何提纲挈领地认识疾病,掌握其病机?《内经》采用的方法是以“证”为纲,综合归纳各种病候,以证候(病候的集合群)为基础阐明其病变机制。

《内经》虽未明确提出“证”这一概念,但“证”的实质内容在《内经》之中已具备。《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就是把临床上具有特征性的常见病候归纳为五脏病证、六气病症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更运用“以脉统证”的方法归纳各种脉象和病候,形成了颇为完整的五脏六腑证候系统;而《素问·热论》则以六经分证归纳外感热病的主要病候……因此,作为中医认识疾病的独特概念——“证”,从其实质内容看,确系肇端于《内经》。

“证”作为中医所独有的疾病概念,其本质是什么?分析《内经》的有关内容可以看出,“证”虽然从表面看是某些症状的集合,但这些症状每每反映疾病的病位、病性,提示其病因以至病变趋势,是“以外测内”、了解病机的关键。而且,在此疾病过程中,“证”可因病情发展而改变,如《素问·热论》即根据外感病发展变化趋势而把热病划分为太阳病等六种不同症候,说明热病过程中各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所以“证”又具有时相性、随机性等动态特点。因此可以说,“证”是能够随机反映疾病机制的具有特征意义的病候集合。“证”与“病”的关系为:同一疾病,可因不同个体的体质特点、不同的致病环境或疾病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出现不同的“证”;而不同的疾病,只要在疾病某一阶段中具有相同的病机,就可出现相同的“证”。《内经》这种以“证”命病、通过综合归纳各种疾病表现形成证候系统以辨析疾病机制的病机研究方法,更能从动态角度把握疾病本质,为随机治疗疾病提供病理依据,故为后世所继承发扬,“辨证”亦就成为中医分析病机的基本方法而作为“论治”的前提。

总之,《内经》病因病机学说的意义在于:它第一次提出了“病机”这一概念,并且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疾病机制进行的研究,构建了各种阐明疾病机制的病机模式,并综合运用这些病机模式以研究和阐明具体疾病的机制,从而奠定了中医病机学说的理论基础。不仅《内经》病因病机学说的具体内容为后世医家所直接继承,而且关于病机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亦成为病机研究的指导思想,后世在《内经》病因病机学说的基础上,运用其所确立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疾病机制,建立起更为系统、完善而又与《内经》一脉相承的病机学说理论体系,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疾病的理论基础,有效地指导了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我们学习《内经》病因病机学说,既要掌握其具体理论,更要掌握其病机思维和病机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用以指导临床上对疾病的辨证论治和学术上对疾病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