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城市建设大数据战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城市智能化与大数据发展现状分析

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逐渐从传统的二元空间向三元空间转变。三元空间分别为:①物理空间(P),由城市所处物理环境和城市物质组成;②人类社会空间(H),即人类决策与社会交往空间;③赛博空间(C),即由计算机和互联网组成的网络信息空间。

2008年11月,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概念。2009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肯定了IBM的“智慧地球”思路。2012年12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发布的《全球趋势2030:变换的世界》指出,对全球经济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四类技术是信息技术、自动化与制造技术、资源技术和健康技术,其中“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的组成部分之一。

当前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信息技术与应用的发展,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信息化领域。我国现阶段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时期,关注城市的智能化发展。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企业的目的是销售城市的智能系统,其“智慧城市”的方案重在技术方案,目标是推广公司的解决方案。其解决方案具有明显的商业性,忽略了建设的主体——城市,忽略了城市这个巨系统的复杂性,因此,城市管理者的期望与IT企业建设方案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城市管理者的视野重点在于整个城市发展的决策,而非简单的技术解决方案。

基于此,2012年2月,中国工程院启动了“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项目,提出了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 iCity)的概念,即科学运筹城市三元空间(CPH),巧妙汇聚城市市民、企业和政府智慧,深化调度城市综合资源,优化发展城市经济、建设和管理,持续提高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水平,更好地服务市民的当前与未来。简而言之,就是运筹好城市三元空间,提高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水平(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项目组,2015)。

2013年1月,由德国鲍姆公司(Bundesdeutscher Arbeitskreis für Umweltbewusstes Management e.V., B.A.U.M. e.V.)和埃森哲(Accenture)共同发布的《智能城市——通往可持续、高效、宜居城市之路》指出,到203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人,约有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区域,城市系统将越来越复杂,城市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如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城市居民年龄结构改变、资源短缺、生态失调、金融危机等,发展智能城市是应对上述挑战的有效途径。事实上,有关智能城市,还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定义。“智能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或“创新之城”等术语的含义有交叉,但也有不同内涵。智能城市不仅注意环境和气候,而且还关注城市的流动性、经济、资源、土地使用、市民消费模式和生活质量,同时涉及城市相互孤立角色的关系网络与交互、城市创造力与竞争力等。该报告对智能城市的定义(见图1-1)是智能城市聚焦于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关键领域,如城市能源、流动性、规划和治理、经济等,借助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公众参与和金融工具等手段,对上述核心领域进行相互融合和关联,使城市向可持续、高效和宜居发展。

图1-1 《智能城市——通往可持续、高效、宜居城市之路》中的智能城市概念

城市智能化的真正价值在于复合体系(system of systems)的总价值。新技术正在改变价值创造的方式和领域。埃森哲认为,对不同基础设施层级产生的数据进行整合,以及将城市视为一个统一的复合体系而进行规划和运营,将为智能城市带来远远超过规模经济效益的广泛效益(埃森哲,2015)。

大数据时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大数据为推进城市智能化发展注入了新资源、新动力、新方法、新途径。大数据是城市智能化的核心,加快其发展和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以及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对大数据的汇聚、深度挖掘和精准分析,将有力支撑教育文化、健康医疗、电子商务、工业制造、现代农业等产业的发展,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培育新产业、新消费热点和新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助推经济转型;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城市各层次、各系统的发展规律,辅助城市决策与规划,不断提升城市的智能化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大数据带来的新服务模式和强大的资源分析处理能力,将带动城市产业技术研发体系的创新,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融合和协同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重塑城市竞争优势。

推进城市智能化发展的核心是采用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技术,统筹推进城市物理世界的信息化建设,破解条块化造成的“信息墙”界限,使得数据、知识等自由流动,实现对城市物理设施的科学调配,并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的合理高效流动,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与环境、资源、空间等之间的矛盾,逐步建成令市民、企业和政府满意的新型未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