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对了才治病:儿童合理用药问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9.什么是功能性低热(感染后低热)综合征?应该怎样应对
不明原因的长期低热并不少见,是困扰家长和医生的“棘手疾病”之一。其中,功能性低热占相当大的比例。
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它采用调定点的机制来进行调节,即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设定一个阈值,阈值的高低决定体温的高低,当调定点由正常调定升高到38℃,即体温阈值在38℃,则体温上升到38℃。
所谓功能性低热是指由于体温调节紊乱出现的低热,没有器质性疾病。诊断功能性低热需符合以下几点:①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发热,即经反复体检、病理学和实验室检查,除体温升高外未见其他异常;②长期观察,一般情况良好,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③经抗感染、抗结核、抗风湿等治疗无效。
在儿童功能性低热中,最常见的是感染后低热。在感染后,尤其是病毒感染后,患儿体温下降多为自然病程,往往遗有低热。感染后低热为持续性低热,常伴有疲乏无力、食欲减退,而体征和辅助检查无异常。比如急性链球菌感染控制后,患者尚可有低热、关节痛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抗链“O”可增高,但血沉正常,此情况称链球菌感染后状态。有些儿童每年夏季出现低热,并有乏力、食欲减退,气温下降后,体温下降至正常,经数年后可自愈,此种体温升高亦称习惯性低热。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由于体内激素水平迅速变化,内分泌、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稳定,常引起神经功能性低热,体温昼夜规律失常,晨间体温反较午后为高,且进行体力活动时体温可不升高,有时反而下降,持续数周、数月,体温往往在偶然或患者不注意的情况下自动下降。不少患儿伴有神经功能不稳定的表现,如多汗、怕冷、怕热、心悸、失眠、手颤、面色潮红、皮肤划痕征阳性、呼吸节律不整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对功能性低热,不主张药物治疗。对于功能性低热,尤其是神经功能性低热,必须进行心理治疗,解除患儿心理负担,家长不要一日多次不停地给患儿测体温;如果无明确细菌感染,不要滥用抗菌药物,对感染后低热,可试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如患儿迫切需要治疗,可用布洛芬、萘普生等。因为此类药物通过抑制下丘脑的前列腺素E合成,降低调定点而起退热作用。对神经功能性低热者可试用谷维素、刺五加等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