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1986—1993年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历史学界对历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活跃,尤其是对在近代(1840—1949)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引起的思想动荡极为关注。在建筑历史学界,则引发了关于建筑传统与现代风格关系的讨论,使中国建筑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和中西交叉的汇合状态的近代一段再次引起了中外建筑历史学者的注意。
1981年9月—1984年3月,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攻读博士课程的村松伸以高级进修生的身份来清华大学,为准备以《中国近代建筑史》为题的博士论文在中国留学;1985年4月,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汪坦先生和张复合向清华大学建筑系领导提交了《关于进行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报告》,提出,“为了中国现代建筑今天的发展,为了中国建筑的未来,有必要尽早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
1985年8月,清华大学发起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并向全国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对中国近代建筑保护工作的呼吁书》。可以说,“八月座谈会”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第二时期(新时期)的序幕;同年11月,东京大学召开的“日本及东亚近代建筑史国际研究讨论会”,则可看做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国际交流的开端。
1986年10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这是继“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之后,中国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学术会议,是第二时期(新时期)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正式起步的标志(图4)。
图4 1986年10月第一次研讨会会场(北京)
1987年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科学部、建设部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基金会决定把“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作为联合资助科学基金项目,意味着第二时期(新时期)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已进入轨道。
1986年10月和1987年5月,藤森照信、村松贞次郎先后访问清华大学;1987年11月,以汪坦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会”同以藤森照信为代表的“日本亚细亚近代建筑史研究会”就合作进行中国近代建筑调查工作达成初步协议。
1988年2月,汪坦率“中国近代建筑考察团”赴日访问,应邀在日本亚细亚近代建筑史研究会主办的讲演会上报告,并正式签署《关于合作进行中国近代建筑调查工作协议书》。中日双方的国际合作全面开始。
1988年5月,“中国近代建筑讲习班”在天津举办(图5);1989年4月,中日合作在青岛、烟台联合进行主要近代建筑实测活动(图6)。
图5 天津讲习班考察(1988年5月)
图6 青岛、烟台实测活动(1989年4月)
1989年6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天津篇》在东京问世,标志中日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果;1991年10月,中日合作进行了16个城市(地区)的近代建筑调查已全部完成,填制调查表2612份,中日合作取得圆满完成;至1996年2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出版16分册(参见附录1)(图7)。
图7 《中国近代建筑总览》16分册
1988年4月,“第二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在武汉召开(图8);1990年10月,“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在大连召开(图9)。
图8 1988年4月第二次研讨会会场(武汉)
图9 1990年10月第三次研讨会会场(大连)
在第二、三次研讨会期间,1988年11月10日,建设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重点调查、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体现了在新的形势下,国家主管部门对近代建筑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并开始重视其保存与再利用问题。1991年3月,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建筑学会约集我国部分著名建筑专家和文物保护专家在北京召开“近代优秀建筑评议会”,并提出了《专家建议近代优秀建筑名单》。
1992年10月,“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在重庆召开(图10)。
图10 1992年10月第四次研讨会会场(重庆)
从1986—1992年的七年间,第二时期(新时期)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举行了四次全国性会议,提出论文179篇,出版论文集4本(收入论文92篇)。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的召开,中日合作进行中国近代建筑调查工作的成功,说明第二时期(新时期)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已经顺利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