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一口通商”时期的黄埔修造船工业

黄埔近代造船业的兴起始于对外贸易的开展。由于十三行贸易和官方控制的需要,外国商船被限令停泊在黄埔港。西方商船抵达后往往需要保养和修理,黄埔的木帆船修造业逐渐兴起。据载,康熙五十九年(1720),黄埔已出现小型泥船坞,西方人称之为黄埔泥坞(Whampoa Mud Docks)或直接采用粤语发音“黄埔船澳”(Whampoa Shuen O)。参考文献[1]:7.乾隆二十四年(1759)广州“一口通商”,来华商船剧增乾隆十六年(1751)来华商船仅19艘,乾隆五十五年(1790)已增至59艘,道光十年(1830)倍增至189艘。,推动黄埔修造船业的繁荣。各船厂主要分布在隔江相望的新洲和长洲岛东北侧,这里是黄埔水道与新洲水道的汇合处,水流冲刷,很少淤积,适于建厂。

随着蒸汽轮船的出现,中国传统船商已无法满足西方船队的需要,西方人开始在黄埔租用或自建船坞开展修理业务。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大英火轮公司(Peninsular and Oriental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P&O)开辟中英航线,苏格兰船木匠柯拜(John Couper)于1846年被派往黄埔监督修理船只。柯拜租用了新洲南端的几个泥船坞,在监修大英火轮公司船只的同时自营修理业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1851年柯拜自立门户,并与英国人格罗夫纳(Arthus Wellington Grosvenor)在长洲坪岗开始建造一座新的、花岗石船坞,并在格氏退出后于1854年建成,取名柯拜船坞(The Couper Dock),为远东第一座花岗石船坞,也是中国第一个近代船舶企业。

柯拜船坞采用西方近代船坞技术。该坞长300英尺,坞口宽75英尺,能进入吃水深17英尺的船只;坞后斜坡设有一滑道,供新船下水使用;坞内以花岗石砌成由内向外逐级向上的梯级状;坞口设浮动闸门,为中国首次出现;闸门做成硬木箱形,以黄铜螺栓连接闸口,并以打实干河泥砖压载;坞内设水泵,以蒸汽机带动。参考文献[1]:20.柯拜船坞主要承修大英火轮公司、英国皇家海军及海运、贸易公司船舶,并曾自行设计建造“百合花”(Lily)和“幻想号”(Mipage)等蒸汽船,其中,“百合花”号总长179英尺,排水量约1000吨,为当时在中国建造的最大西洋船舶。同上.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柯拜被掳失踪,船坞受损。其子小柯拜(John Cardew Couper)在战后获得12万元赔款,对船坞进行了修复参考文献[3]:196.。他加长了其父亲在长洲修建的花岗石石坞,并新建船坞多座。其中,设于长洲的石坞经加长后达550英尺,设有两道浮门,可供两艘船同时入坞使用,为19世纪60年代中国最大船坞(表1)。

表1 柯拜船坞

资料来源:WILLIAMS S W.The Chinese Commercial Guide(中华商务指南),1863:157.

柯拜船坞之后,多个造船厂在长洲岛陆续创办。其中包括:1846年,美国人詹姆斯·鲁(James Rowe)创办长洲岛船坞公司(Danes' Island Dock Company);1850年,美国人汤马斯·亨特(Thomas Hunt)创办旗记船厂(Thomas Hunt&Co.)。该厂于1852年收购丹麦岛船坞公司,并于1863年与柯拜船坞在长洲合资创建一座花岗石底的录顺船坞(Look Sun Dock);1853年,英资于仁船坞公司(Union Dock Co.)创建,厂址分设广州黄埔长洲岛和香港九龙。在黄埔的船坞有四座。其中,两座是碎石洋灰坞,两座碎石石坞;英国驻华领事商务报告(Commercial Reports from Her Majesty's Consuls in China),1867:54-55.1863年,英商高阿船厂(Gow&Co.)创办,设石木坞两座;1867年,英商福格森船厂(Ferguson&Co)创办,设木泥坞一座;1863年,香港黄埔船坞公司(Hong Kong and Whampoa Dock Co.)在香港创办。该公司陆续兼并或收购柯拜船坞、旗记船厂、于仁船坞公司等广州黄埔、香港、九龙几乎所有大型船坞,形成垄断局面参考文献[3]:196-197.

随着各船坞的建成使用,黄埔港船舶修造业在19世纪60—70年代进入全盛时期。各船厂、船坞广泛地分布在黄埔珠江河道两侧的长洲和新洲岸边(图3)。英国报刊和商务报告中描述了这些船厂的情况:“进入虎门乘船向前进,便看到于仁船坞的厂房,接着就是山坡上绿荫簇拥着的一座教堂……接着是英国领事馆,坐落在山顶,山背后便是香港黄埔船坞公司宏大的船坞和宽阔的工厂了……右岸即河南洲(按:即新洲一侧),岸边都是造船的船厂的厂棚(按:指中国旧式木制帆船的修造厂)”。英国驻华领事商务报告(Commercial Reports from Her Majesty's Consuls in China),1867:54-55.转引自参考文献[5]:210.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蒸汽机轮船的广泛使用,广州黄埔的一些大型船厂大量采用新型设备,并在车间厂房的配置上出现了相应的功能变化。其中,于仁船坞“有修理帆船、轮船和蒸汽机的全套设备”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报),1865年4月4日.,包括钳机、浮门、蒸汽抽水机,并配有旋床、刨床、螺钻机、截斩机和压穿机;并设有锅炉厂、炼铁厂、造船厂和铁工厂等英国驻华领事商务报告(Commercial Reports from Her Majesty's Consuls in China),1867:54-55.。录顺船坞虽然只有383英尺长、76英尺宽、25英尺深,但专门针对小型轮船修理,配备了快速抽水的海难泵,从而领先于中国沿海同类型船坞。由于船坞、设备高度集中,黄埔遂成为该时期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修、造船基地。

图3 黄埔船坞

作者考辨:图中右侧为长洲岛,可见各式船坞密布。画面右中侧船坞为录顺船坞,未见船闸;远处为珠江北岸山峦;河中航行船只为三桅帆船,且第一艘船尾挂瑞典国旗;照片拍摄年代应在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来源:摄影者佚名,自藏历史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