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6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简答题

1通货膨胀会产生哪些社会成本?(暨南大学2019研)

答:通货膨胀是指一定时期内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若收入的膨胀与物价的膨胀同步,通货膨胀本身没有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但通货膨胀依旧会产生一些成本,通货膨胀成本如下:

(1)皮鞋成本。减少货币持有量的成本称为通货膨胀的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主要指牺牲的时间与便利。

(2)菜单成本。调整价格的成本称为菜单成本,通货膨胀增加了企业必须承担的菜单成本。

(3)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失误。市场经济依靠相对价格来配置稀缺资源,当通货膨胀扭曲了相对价格时,消费者的决策也被扭曲了,市场也就不能把资源配置到最好的用途中。

(4)通货膨胀引起的税收扭曲。法律制定者在制定税法时往往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当存在通货膨胀时,通货膨胀往往增加了储蓄所赚到的收入的税收负担。

(5)引起混乱和不方便。在某种程度上,通货膨胀使投资者不能区分成功和不成功的企业,抑制了金融市场在把经济中的储蓄配置到不同类型投资中的作用。

(6)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特殊成本:任意的财富再分配。未预期到的物价变动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进行财富再分配,从而使得债权人受损而债务人受益。同时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也使得靠固定货币收入生活的人群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

2支出法GDP由哪些部分构成?什么是最终消费率?中国最终消费率为什么偏低?(华南理工大学2012研)

答:(1)用支出法核算GDP,是指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投资(用字母I表示)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用字母G表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净出口(用字母NX表示)指进口与出口的差额。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写成:Y=C+I+G+NX。

(2)最终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最终消费(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GDP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的重要指标。

(3)中国最终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过慢,多年来均低于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直接影响消费总额。

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也是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偏低且持续下降,高收入群体和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逐年增加,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抑制了消费增长。

物价上涨降低了实际消费水平,房价高企更是拉低了其他消费项目的支出。近年来,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居民实际购买能力下降,房价畸高捆绑整个国民经济,扭曲资金配置,削弱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政府公共服务不足,影响居民消费预期以及跨期消费选择。教育支出大,医疗支出多,养老金制度也不健全,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加,挤占了正常消费支出。

城镇化进程较快,但质量偏低,许多城镇人口都只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其权益未得到切实保护,享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消费水平也远低于一般市民。

3在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中,均衡产出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厦门大学2008研)

答:(1)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的学说的中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仅包括产品市场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分别考虑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均衡产出水平的决定过程。

两部门的收入决定。社会经济中假设只存在家庭和厂商两部门,不考虑政府和国外部门。Y=C+I,Y=C+S,其中Y表示总支出或总收入,均衡国民收入是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时的收入。所以,两部门决定均衡收入的条件是C+I=C+S,则I=S,即储蓄等于投资。消费-投资决定的均衡收入,用消费曲线加投资曲线构成的总支出曲线同45度线的交点说明均衡收入的决定的方法。交点就是均衡产出水平,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

三部门的收入决定。在存在家庭部门、厂商部门和政府部门情况下,模型中总支出与总收入公式:Y=C+I+G,Y=C+S+T,均衡条件是I+G=S+T。考察三部门的收入决定可以用总支出曲线与45度线的交点决定均衡产出水平,总支出曲线是由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构成的,45度线表示总收入恒等于总支出。

四部门的收入决定。引入对外经济关系,增加一个世界市场或国外部门,总支出和总收入公式是:E=C+I+G+X-M,Y=C+S+T,均衡条件是I+G+X=S+T+M。考察四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的收入决定,可用总支出曲线与45度线的交点决定均衡产出水平,总支出曲线是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进出口差额构成,45度线表示总收入恒等于总支出,其交点决定均衡产出水平。

4投资水平主要依赖哪两个因素?写出投资关系式。(北京交通大学2009研)

答:(1)投资是指经济主体(国家、企业或个人)为获得预期收益或效益,将货币或其他资源等经济要素投入某一领域,以形成资产的经济活动。投资包括非住宅和住宅投资,前者指企业购买新厂房和机器设备,后者指人们购买住房或公寓。投资水平主要依赖的两个因素:

销售水平。面临销售增加的企业需要扩大生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可能需要另外购买机器,或者另外建造厂房。面临销售减少的企业就没有这个必要,即使有投资,数额也很少。

利率。考虑企业是否购买一台新机器这一决策。为了购买新机器,企业必须借款,通过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债券。利率越高,企业借款购买机器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利率足够高的话,新机器带来的额外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新机器就不值得购买。

(2)考虑销售水平和利率两个因素的影响,则投资关系式为:

上式说明投资取决于产出Y和利率i。Y下面的正号表示产出增加(销售也等价地增加)导致投资增加,利率下面的负号表示利率上升导致投资减少。

5简述短期中扩张型财政政策对产出和利率等经济变量的影响。(厦门大学2010研)

答:在短期中,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得产出增加,利率上升。如图2所示。假定经济初始位于均衡点A点,此时的产出水平为Y,利率水平为i。若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减税等,则使得IS曲线移动到IS′,由于在短期,货币供给和需求不变,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暂无影响,因此LM位置不变,从而使得经济均衡点由A点移动到A′点,从而使得利率由i上升到i′,产出由Y增加到Y′。

图2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变量的影响

6请简述以下各事件可能如何影响自然失业率,并加以解释。

(1)一个新的法案禁止未满18岁的人求职。

(2)失业者领取政府救济的期限从6个月增加到1年。

(3)用来反通货膨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了经济衰退。

(4)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极大地扩大了对高科技电子产品的需求。同时,对诸如衣服、餐饮等传统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大大降低。(厦门大学2013研)

答:(1)自然失业率降低。新法案禁止未满18周岁的人求职,降低了劳动技能较低的劳动力人数,从而也减少了潜在的失业人数,相对而言,自然失业率降低。

(2)自然失业率上升。失业救济的期限增加,则失业者寻找工作的积极性降低,摩擦型失业增加,自然失业率上升。

(3)自然失业率不变。紧缩性货币政策短期内导致经济衰退,从长期看,货币政策不影响实际变量,也就是长期经济仍趋向均衡,自然失业率不变。

(4)自然失业率上升。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会导致大量结构型失业,但高新技术产业要求就业者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因而吸纳就业人数有限。但传统产品和服务业需求大大降低,导致大量非熟练工人失业,从而总的自然失业率上升。

7试说明效率工资的含义及其对失业的影响。(北京交通大学2012研)

答:(1)效率工资的含义

效率工资是指企业支付高于保留工资的工资,在经济上给予工人更大的吸引力,从而使得工人留在企业,生产更多产品。大部分企业认为,效率工资可以提高工人的生产率。经济学家把工人的生产率和他们被支付的工资相联系的理论称为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工资取决于工作性质和劳动力市场环境。

(2)效率工资对失业的影响

根据效率工资理论可知,劳动力市场环境会影响工资。更低的失业率使得就业工人辞职变得更具吸引力:低失业率使得找到另一份工作更加容易。企业想要避免辞职人数的增加,就不得不通过增加工人工资来抵消低失业的影响。简而言之,低失业将会导致高工资,相反,高失业将导致低工资。

8写出总供给关系表达式,并分析其性质。(北京交通大学2013研)

答:总供给关系说明了产出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产出的增加导致失业下降、工资上升、价格水平上升,它是从劳动力市场均衡中推导出来的。由价格决定方程W=PeF(u,z)和工资决定方程P=(1+μ)W联立得到关于价格水平、预期价格水平和产出的总供给关系表达式为:

其中,假定成本加成μ、综合变量z和劳动力L为常数,则价格水平P取决于预期价格水平Pe和产出水平Y。AS关系式有两个很重要的性质:

(1)产出增加导致价格水平上升。这是以下四个步骤的结果:

产出增加引起就业增加。

就业增加导致失业减少,因此失业率下降。

更低的失业率导致名义工资上升。

名义工资上升导致价格制定增加,从而导致企业提高价格。

(2)更高的预期价格水平导致更高的实际价格水平。例如,如果预期价格翻番,则实际价格也会翻番,这是由工资决定的。

如果工资制定者期望价格水平增加,则会制定更高的名义工资。

名义工资的增加导致成本增加,由此企业价格制定增加,进而导致更高的价格水平。

9什么是货币中性、货币中性的政策意义是什么?(北京交通大学2012研)

答:(1)货币中性的含义

货币中性是指在长期中,货币供应量的一次性、一定百分比的上升,将被价格水平相同比例的上升所抵消,从而使实际货币供应量和实际利率等其他所有实际经济变量保持不变的理论。货币中性论的基本观点有:

判断一个特定模型中货币是不是中性的最普通的标准是确定名义货币供给量变动给均衡带来的影响。如果在由名义货币供给变动所引起的最初均衡破坏以后,新的均衡是在所有的实际变量的数值和货币供给变动之前达到,货币就是中性的。否则,货币就是非中性的。

长期货币中性的基本前提假设是无货币幻觉,即货币量值的变化并不影响实际量值的变化。

短期货币非中性。从短期来看,价格不可能立即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同比例地变动。相反,各类价格会以不同的比率对某种货币变化作出反应,进而影响相对价格体系并对就业和产出产生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价格水平的变化会造成实际收入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分配的变化,价格的骤然下跌会导致债务人的大批破产,对国民经济产生有害的影响。

稳定货币政策的中性。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只有未预期的货币变化(即不稳定的货币政策)才对经济具有实际影响。如果公众预计到政府会在它预定的货币政策框架内采取行动,那么,这种政策也将是中性的,即货币政策体系的组成部分都不会影响经济体系中的任一实际变量。

(2)货币中性的政策意义

货币中性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不能或不应该被用于影响产出,例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能够使经济从衰退走出来并迅速返回它的自然水平。

货币政策不能永久支持更高的产出水平。大多数经济计量模型所得出的共识是:货币对产出的影响在一到两年中增加,然后一直减少。

10请说明货币政策的短期影响?(北京交通大学2011研)

答: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有改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在短期内,货币政策一般是非中性的,会对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下面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例来分析货币政策的短期影响。

(1)IS-LM模型中货币政策的短期影响

假设在名义货币变化前,产出处于自然水平。现在考虑名义货币的增加,即实施货币扩张。在短期内,货币扩张导致产出增加,利率下降。需求的不同组成部分发生变化,由于收入增加而税收不变,可支配收入上升,从而消费上升,产出增加和利率下降导致投资增加。如图3所示。

图3 货币扩张政策的短期影响

(2)AS-AD模型中货币政策的短期影响

货币扩张导致了短期内产出增加,价格上升。如图4所示。对于给定的价格P,名义货币增加导致M/P增加,从而导致产出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AD移动到AD′。在短期,经济从A点移动到A′点,产出从Yn增加到Y′,价格也从P上升P′。货币扩张政策对产出、价格的最初影响程度取决于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图4 货币扩张政策的短期影响

(3)增加预期后货币政策的短期影响

给定预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当前利率下降,对支出的影响非常有限,乘数很小。在给定的利率下,未来利率更低和未来产出更高的预期都会提高支出和收入,使得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增加。如图5所示,预期给定下的均衡点为B点,产出只有少量增加,但预期使得IS曲线也向右移动,从而使得利率的变化对产出的影响扩大到C点。

图5 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应

11画图分析:假设在名义货币变化之前,产出处于自然水平。请用AD-AS模型分析货币扩张对产出的短期与中期不同的动态影响。(北京交通大学2009研)

答:假设在名义货币变化之前,产出处于自然水平。图6中,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相交于A点,A点的产出水平等于Yn,价格水平等于P。货币扩张导致短期内产出增加,但在中期内却对产出没有影响。

图6 货币扩张对产出的短期与中期不同的动态影响

(1)在短期,考虑名义货币的增加,总需求表达式:

对于给定的价格P,名义货币增加导致M/P增加,从而导致产出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AD移动到AD′。在短期,经济从A点移动到A′点,产出从Yn增加到Y′,价格也从P上升P′。

(2)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预期的调整开始起作用。当产出高于自然产出水平时,价格会高于工资制定者的预期。工资制定者会修正预期,这会造成供给曲线不断向上移动。经济沿着总需求曲线AD′移动。当产出回归到自然产出水平,调整就结束了。在那一点,价格等于预期价格。在中期,总供给曲线由AS″表示,经济处于A″点:产出回到自然水平Yn,价格水平等于P″。

12请运用AD-AS模型简要分析石油价格冲击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厦门大学2012研)

答:石油价格冲击一般是指石油价格上涨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1)石油价格冲击对自然失业率的影响

石油价格上涨导致实际工资下降、自然失业率上升,自然产出水平下降。如图7所示,价格制定关系由水平线W/P=1/(1+μ)表示,均衡点为A点,最初的自然失业率为un。加成比例μ增加使价格制定线向下移动(从PS下移至PS′),均衡点从A运动到A′。实际工资下降,自然失业率上升。

图7 石油价格上涨对自然失业率的影响

(2)石油价格冲击的动态调整

短期

如图8所示,假定石油价格上升之前,经济处于A点,此时的产出为自然率水平Yn,价格水平为常数。石油价格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加,导致每一产出水平上价格水平都上升,AS曲线左移(从AS左移至AS′)。AS′经过B点(产出为新的更低的自然率产出水平Yn′,价格等于预期价格水平Pt-1)。短期均衡点为A′,价格上升而产出下降,出现“滞胀”。

图8 石油价格上涨的动态影响

中期

在A′点,经济仍然在新的自然率产出水平Yn′之上,这引起了价格进一步上升,所以经济随时间从A′运动到A″。产出等于新的自然率水平,价格高于石油冲击前的价格。

因此,短期内,石油价格上涨在引起产出下降,价格水平上升,因而实际货币存量减少,需求和产出下降。中期内,产出进一步下降,价格水平进一步上升,最终达到新的自然产出水平Yn′。

13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四川大学2018研)

答: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满足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和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时,价格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下面从收入-支出曲线和IS-LM曲线这两种方法来导出凯恩斯模型的总需求曲线。

(1)根据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推导,如图9(a)和图9(b)所示。

图9 根据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当价格水平为P0时,均衡的总支出或收入为Y0,于是在图9(b)图中得到与P0相应的Y0,即图9(b)中的A点。A即为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如从P0上升为P1。在构成总支出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价格上升将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下降,从而使总支出下降,表现在图9(a)图中,总支出从AE0下降为AE1,从而使均衡收入从Y0下降为Y1,于是又得到了图9(b)图中的B点,B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将A、B等这类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图9(b)图中的总需求曲线。

(2)根据IS-LM模型推导,如图10(a)和图10(b)所示。

图10(a)为IS-LM;图10(b)表示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P1)与IS相交于E1,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Y1和r1。将P1和Y1标在图10(b)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D1点。

现假设P由P1下降为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右移到LM(P2)位置,它与IS的相交点为E2点,又可在图10(b)中找到D2点。D2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图10 根据IS-LM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标志着一组特定的Y和r,于是就有许多对P和Y的组合,从而构成图10(b)中的一系列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便得到总需求曲线。

14简述工资指数化的含义及其作用。(北京交通大学2015研)

答:(1)工资指数化的含义

含义

工资指数化是指按物价指数来调整名义工资,使得实际工资水平不因通货膨胀而下降的一种制度安排。即工人的货币工资随物价指数浮动,按照价格指数自动调节收入的一种工资制度。实施办法是以工人的货币工资与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挂钩,并把具体挂钩的办法、挂钩指标的计算等通过法定形式或法规确定下来,以期保证工人的实际工资收入不受价格上涨的影响。

优缺点

工资指数化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率低于合同规定的条款时,不会引起实际工资的提高,同时可以消除通货膨胀率预测失误而引起的效率损失。

但是,工资指数化也存在问题。假如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下降或其他类似石油危机供给方面的冲击,产出下降,这就要求国民收入中工资份额下降,但是由于指数化保护了工人的实际工资,其他经济单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提高工资,结果引起价格水平的螺旋上升,加剧了通货膨胀。

(2)工资指数化的作用

积极作用

工资指数化的作用在于抵消通货膨胀对人们生活水平和实际收入的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致因通货膨胀而下降。同时,也可以减少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恐惧心理,抵消通货膨胀预期对经济的不利作用。此外,还可以促进工资合同的长期化,有利于劳动关系的稳定。这些对经济和社会安定都有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工资指数化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是用局部补偿的做法,使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无法完全得到补偿,而且,货币工资的调整一般总落后于通货膨胀,再加上有一些非工会会员工人和中小企业工人往往得不到保护,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工人都能享受工资指数化的好处。此外,工资指数化还有可能导致“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从而加剧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在较长时期内得不到治理,生产又不能迅速增长的情况下,根据通货膨胀来调整工资就会加剧通货膨胀。这就说明对工资指数化要持谨慎的态度。

15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从长期角度看,菲利普斯曲线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厦门大学2008研;中南大学2018研)

答:(1)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替代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如图11所示。

图11 菲利普斯曲线

图11中,横轴表示失业率u,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π,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若设u*代表自然失业率,则可以将简单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为:π=-ε(u-u*)。按经济中调整时间的长短,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分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

(2)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上移动,进而形成一条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形成过程如图12所示。

图12 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导致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过渡的原因是: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一致,这时工人会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较高的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因此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16推导菲利普斯曲线的方程式。(厦门大学2006研;武汉大学2019研)

答:现代菲利普斯曲线是说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都反映了经济中的价格调整机制。可以从菲利普斯曲线推导出总供给曲线,也可以从总供给曲线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

从总供给曲线到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如下:

由供给曲线可得:

 

根据奥肯定律:

代入可得:

 

令P-P-1=π,Pe-P-1=πe(此处假设价格为对数形式)代入可得:

化简为:π-πe=-ε(u-u*),其中ε=αY*/γ。因此,具有通货膨胀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为:π-πe=-ε(u-u*)。

17说明经济增长的源泉。(北京交通大学2011研)

答:经济增长的源泉有两个: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1)资本积累(增加人均资本):单位工人产出(Y/N)的增加来自单位工人占有资本(K/N)的增加。资本积累本身不能维持增长。由于资本收益递减,维持单位工人产出的稳定增加将要求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水平的增加量越来越大。在社会发展的一些阶段,人们不情愿通过储蓄来为资本的进一步增加进行足够的投资。这样,单位工人的产出将停止增长。然而,尽管高储蓄率不能永久地提高增长率,但是它能够维持更高的产出水平。虽然与人均产出的变化率无关,但会影响人均产出的水平。

(2)技术进步:技术状态的改进会使生产函数F向上移动,并在给定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时,引起更大的单位工人产出。持续的增长要求技术进步。如果资本积累不能永久地维持增长,那么人均产出增长率最终由技术进步率决定。如图13所示。

图13 技术进步的影响

18下图是世界上几个经济体过去200年间的增长纪录,其中纵轴和横轴分别是按1990年美元度量的人均收入和时间。根据图形和你所知道的相关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在过去200年里,一些发达经济体为什么一直存在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结合你所知道的相关知识,给出理论上的解释。

(2)在过去200年里,一些经济体先后开始了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存在趋同吗?给出你的判断及理由。

(3)在过去200年里,一些经济体一直存在经济增长,而一些经济体却一直没有经济增长。结合你所知道的相关知识,对这种现象给出理论上的解释。(中山大学2012研)

答:(1)基本的索洛模型表明,资本积累本身并不能解释持续的经济增长:高储蓄率只能导致暂时的高增长,但经济最终达到一个稳态,此时人均资本保持不变。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来源于技术进步,因此应该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考察经济增长。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经济更多的体现为总产出的增长,更具体来说是人口的增长。在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初期,即工业革命时期,劳动生产率增长停滞的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开始起步。

(2)全球范围内不存在落后经济体赶超发达经济体的趋势,不存在世界范围的趋同。统计研究发现,就1960~1985年间100多个经济体的实际情况来看,并不存在落后经济体赶超发达经济体的趋势。索洛模型对趋同是否会发生做出了清楚的预测。根据该模型,两个经济体是否趋同取决于初始差异。如果两国仅资本存量不同,则可预期两个经济体将趋同,有着较少资本存量的较穷经济体自然将增长得更快,以达到稳定状态。但是,如果两个经济体有着不同的稳定状态,也许是由于这些经济体有着不同的储蓄率,那么就不应当预期它们会趋同。相反,每一个经济体将达到它自己的稳定状态。

最近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为:世界上的各经济体显示出有条件的趋同,即它们看来向其本身的稳定状态趋同,其稳定状态则由储蓄、人口增长和人力资本决定。

当然,如果把注意力限制在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相似的一组国家或地区,那么就可能发现趋同现象。比如,20世纪80、90年代,亚洲新兴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趋同的可能。

(3)在过去200年里,一些经济体一直存在经济增长,而一些经济体却一直没有经济增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除了必要的要素投入,如劳动力、资本等硬投入要素外,还有制度变迁、文化等软因素。经济增长并不是由某一因素就能决定,不同区域、历史背景、文化氛围、资源禀赋等都会导致经济增长上的差异。各国资源禀赋的差异、社会制度的差异等等都能够解释为什么各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差异。

19简述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中稳定状态的性质。(厦门大学2013研)

答:稳态是指在技术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人均资本量和资本-劳动比率不变,那么人均产量也不变的一种状态。当经济中按人均计算的经济变量都不变时,就实现了稳态增长。如果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要保持人均资本量不变,就必须满足资本存量和人口按同一比率增长的要求,这时稳态增长就是产量、人口和资本按同一比率增长。稳态增长率指人均资本量(即资本-劳动比率)不变状态下的经济增长率。

根据稳态定义,单位工人占有资本的变化为零,令

等式左边等于零,则单位工人占有资本的稳态值K*/N由下式表示:

上式表明:单位工人占有资本的稳态值是使储蓄恰恰足以弥补已有资本存量折旧的取值。给定稳态时的单位工人占有资本(K*/N),单位工人产出(Y*/N)的稳态值由生产函数表示:

20储蓄的增加是否会在长期中引起消费的增加?为什么?(北京交通大学2009研)

答:不一定。消费可能不仅一开始减少,而且在长期中也减少。理由如下:

(1)储蓄率(一直)为零的经济是一个资本等于零的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产出也等于零,消费也是。储蓄率等于零,意味着长期的消费为零。

(2)当储蓄率等于1,人们把所有收入都存起来。资本水平以及产出水平将会非常高。但是,因为人们储蓄了所有的收入,所以,消费等于零。所以,经济拥有了过度数量的资本:只是简单地维持在那一水平,而这要求所有的产出都被用来替代折旧。储蓄率等于1同样意味着长期的消费等于0。

(3)上述极端情况表明储蓄率一定在0和1之间存在某个值使得稳态时的消费水平达到最大。低于该值的储蓄率的增加最初导致消费的减少,但在长期中导致消费的增加;高于该值的储蓄率的增加不仅从一开始就引起消费减少,而且在长期中也使消费减少。大于该值的储蓄率增长不仅使最初的消费减少,而且在长期中消费也会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储蓄率上升伴随的资本增加只引起了产出的小幅增加,而产出的增加太小了以至于不能弥补新增的折旧:经济拥有了太多的资本。与使消费在稳态中达到最高水平的储蓄率相对应的资本水平被称为黄金律的资本水平。资本增加超过黄金律水平时会减少稳态消费,当资本增加低于黄金律水平时会增加长期稳态消费。储蓄率增加对长期消费的影响如图14所示。

图14 储蓄率对稳态单位工人消费的影响

21简述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厦门大学2006研)

答: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时间的长短:在短期内高储蓄未必带来一国的高收入;但是在长期高储蓄将促进一国经济增长,提高稳态收入。

(1)根据现代国民收入理论(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储蓄增加,则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将减少,居民用于消费的支出将减少,从而一国经济的总需求将减少,一国经济将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一国经济中的总产出也将减少。因此,储蓄的增加将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

(2)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一国经济的增长率为:G=ΔY/Y=s/v,其中G表示一国国民收入的增长率(ΔY/Y),s表示储蓄率(S/Y),v表示边际资本产量比率(ΔK/ΔY)。从哈罗德-多马模型可见,储蓄率水平的提高,将提高一国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储蓄率的降低将降低一国国民收入的增长率。

此外,根据索洛增长模型,在长期中,储蓄率的提高将提高一国人均稳态资本存量,从而提高一国稳态的人均收入,对于稳态时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没有影响。

22画图说明生产率增长对自然失业率的影响。(北京交通大学2010研)

答:生产率增长对自然失业率无影响。分析如下:

(1)自然失业率由价格制定关系和工资制定关系决定,附加条件是预期必须是正确的,即Pe=P,Ae=A。

价格制定关系:P=(1+μ)W/A。生产率A的提高使得成本降低,从而使得给定名义工资时的价格水平下降。实际工资为:W/P=A/(1+μ),在图15中,纵轴表示实际工资,横轴表示失业率。实际工资由经过点A/(1+μ)的灰色水平线表示:由价格制定给出的实际工资与失业率无关。

工资制定关系:W=AePeF(u,z)。工资依赖于预期的生产率水平Ae、加成幅度u以及制度因素z。如果工人和公司预期生产率会提高,他们会在工资制定的谈判中加入这些预期。联立工资制定方程以及预期条件方程可得:W/P=AF(u,z),即由工资制定决定的实际工资同时依赖于生产率水平和失业率。生产率越高,实际工资越高。失业率越高,实际工资越低。在给定的生产率水平下,上式由图15中左边的向下倾斜的曲线表示:由工资制定的实际工资是失业率的递减函数。

图15 生产率增长对自然失业率的影响

(2)劳动市场的均衡点是价格制定关系与工资制定关系的交点,由B点表示,自然失业率是un。从W/P=A/(1+μ)可以看出,生产率提高使得由价格制定表示的实际工资在提高,价格制定曲线上移。从W/P=AF(u,z)可以看出,给定失业率,生产率提高使得由工资制定表示的实际工资也提高,工资制定曲线上移。

在最初的失业率un下,两条曲线都向上移动了同样的量,即最初实际工资的提高的幅度。新的均衡点在B′点,它在B的正上方。实际工资提高,自然失业率保持不变。

23请简述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厦门大学2012研)

答:(1)三者的定义分别如下:按照利率的真实水平,利率可划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其中,名义利率是中央银行或其他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利息的货币额与本金的货币额的比率;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通货膨胀率即价格总体水平的百分比变动。

(2)如果i代表名义利率,r代表实际利率,而π代表通货膨胀率,那么,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写为:r=i-π,即“费雪定理”。因此,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额。

24假设一国经济处于衰退之中,于是,其中央银行决定使用更加扩张的货币政策,试分析这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厦门大学2011研)

答:假定经济处于衰退之中(产出水平在自然水平之下),中央银行决定采取更加扩张的货币政策,则货币增长会使图16中的LM曲线向下移动。均衡产出从A移动到A′。扩张性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取决于股票市场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预期:

图16 扩张性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

(1)如果股票市场完全预见到了扩张政策,那么股票市场会没有任何反应。因为对未来红利的预期和对未来利率预期都不会受到一个已经预见到了的变动的影响,因此,股价会保持不变。

(2)如果股票市场部分预见到了扩张政策和中央银行的行为,则股价就会提高。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更加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一段时期内利率会更低;另一个是更加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也意味着在一段时期内产出会更高(直至经济回复到产出的自然水平),因而红利会更高,股票价格会提高。

25为什么可贷资金的需求和实际利率呈负相关关系?利用自有资金的投资需求呢?(厦门大学2009研)

答:(1)实际利率是借款人付给贷款人使用资金的价格。像任何市场价格一样,实际利率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是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

可贷资金的供给来自家庭,这些家庭希望储蓄一部分收入,以便在将来消费更多(或者给他们的继承人留下遗产)。实际利率越高,储蓄的刺激就越强。因此,可贷资金的供给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在图17中以S标出。

图17 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

对可贷资金的需求有两个来源:

家庭。有些家庭想要消费的比他们的当前收入多,这不是因为他们的当前收入低而预期未来收入将增加,就是因为他们想要进行大笔购买(例如房子),而这种购买不得不用将来的收入来支付。这些家庭愿意支付利息,这样就不必等待消费。然而,实际利率越高,消费而不是等待的成本就越高,从而这些家庭借钱的意愿就越低。因此,家庭对可贷资金的需求是实际利率的减函数。在图17中,它是标有DH的曲线。

厂商。厂商将投资于那些净现值为正的项目,因为正的净现值意味着项目的预期回报率超过资金的机会成本。这个机会成本——用于计算净现值的贴现率——就是实际利率,但可能是经过风险调整的。厂商经常借钱投资,因为投资的利润流量要在将来得到,而投资的成本通常必须现在支付。因而,厂商的投资愿望是可贷资金需求的一个重要来源。

实际利率越高,项目的净现值就越低。如果实际利率上升,某些以前有正净现值的项目现在将有负的净现值,因而将被取消。总之,由于在实际利率上升时,厂商的投资意愿下降,对可贷资金的需求也下降。所以,厂商对可贷资金的需求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在图17中,它是标有DF的曲线。

对可贷资金的总需求是家庭需求和厂商需求的加总。在图17中,它就是标有DT的曲线。实际利率上升,家庭和厂商对可贷资金的需求下降,所以,可贷资金需求和实际利率呈负相关的关系。

(2)利用自有资金的投资需求与可贷资金也呈负相关的关系。因为自有资金是厂商自有的要素资源,根据隐性成本的定义,实际利率上升,厂商的机会成本增加,实际利率高于厂商的投资回报率时,厂商会将资金贷放给其他人,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因此,当实际利率上升时,自有资金的投资需求下降,自有资金的投资需求与实际利率呈负相关的关系。

26消费的生命周期和持久性收入理论与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消费函数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山东大学2018研)

答:简单的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形式为

即消费者的消费仅与他们当期的可支配收入YD成线性关系。但事实并不是如此。消费者的消费波动比他们的可支配收入的波动要小,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这是简单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所无法解释的。为弥补该缺陷,20世纪50年代,莫迪里亚尼和弗里德曼分别提出了消费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性收入假说。

(1)这两种消费理论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认为预期将来收入和当前收入一样也影响消费,消费者面临的是跨期预算约束,而不是当期收入的约束。

既然人们根据预期的一生收入来安排各期消费,收入波动就会被平滑,人们将一生收入平均消费在各期,可支配收入的暂时增减(如减免税收)或者说偏离平均收入的暂时性收入,就不会对消费产生大的影响。换言之,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2)由消费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性收入假说得到的另一个推论是,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如果收入在短期内增加,由于人们将增加的收入分摊到生命各期去消费,因此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如果收入年年增加,消费也将年年按同一比例增加,因此长期中边际消费倾向不变。这是凯恩斯消费函数所不能解释的。

27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有何区别?(南开大学2018研)

答:预期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私人经济主体在对当前的行动做出决定之前,对将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变量(主要指价格波动)所作的预测。预期分为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

(1)适应性预期是指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预期的方式。“适应性预期”这一术语由菲利普·卡甘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提出。由于它比较适用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因而很快在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起来了。适应性预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2)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这意味着作决策的经济主体是为追求最大利益而力求作正确预期的,并可以获得一切有关信息,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变量未来预期值与实际值是一致的。

用通俗的语言来说,理性预期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综上所述,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是最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而适应性预期只是表明,人们在形成对现期的预测价格时,要考虑到上一期的预测误差,当上一期预测价格高于实际价格时,对下一期的预期价格要相应的减少;反之,则相应增加。

28一个国家本国的国内财政政策和外国财政政策如何影响该国的实际汇率?(西安交通大学2007研)

答:一国的国内财政政策或国外的财政政策会引起该国国外净投资(或国际资本流出)以及贸易余额的变化,从而引起该国实际汇率的变动。

(1)国内财政政策对实际汇率的影响

如图18所示,国内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购买增加或减税,减少了国民储蓄。储蓄减少使外汇市场上本币供给从(S1-I)减少为(S2-I),从而均衡的实际汇率上升。反之,国内紧缩性财政政策,如政府购买减少或增税,增加了国民储蓄,会使均衡的实际汇率下降。

图18 国内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实际汇率的影响

(2)国外财政政策对实际汇率的影响

如图19所示,国外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了世界储蓄,并使世界利率从r1*上升到r2*,世界利率的上升减少了国内投资,这又增加了外汇市场上本币供给。结果,均衡的实际汇率下降。

图19 国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实际汇率的影响

反之,国外紧缩性财政政策,会使世界利率下降,增加了国内投资,减少了外汇市场上本币供给,结果均衡的实际汇率上升。

29简述马歇尔-勒纳条件。(厦门大学2011研)

答:马歇尔-勒纳条件是指在运用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时,一国货币贬值可以改善其国际收支的条件。

(1)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基本假设

局部均衡分析,只考虑进出口市场上汇率变化的影响。

所有有关产量的供给弹性为无穷大。共有四个供给弹性:出口供给弹性、与出口相竞争的外国商品供给弹性、进口的外国商品供给弹性、与进口相竞争的国内商品的供给弹性。假设供给弹性为无穷大,可使对外汇的需求弹性就等于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忽视汇率变化的货币效应。

贸易差额最初处于均衡状态。

(2)马歇尔-勒纳条件的结论

在以上假设基础上,马歇尔-勒纳条件认为,如果Ex+Em>1(Ex为出口需求价格弹性,Em为进口需求价格弹性),即出口和进口需求价格弹性的总和大于1,贬值则能改善国际收支中的贸易收支差额。因为这个条件亦显示贬值能使国际收支重趋均衡,所以也称为国际收支的稳定条件。

(3)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推导

从净出口的定义出发,NX=X-M/ε,假定开始的时候贸易是平衡的,即NX=0,X=M/ε,或者εX=M。马歇尔-勒纳条件是说,实际汇率贬值,即ε的降低,会带来净出口的提高。

要得出这个条件,首先等式两边同时乘以ε,得到εNX=εX-M。现在考虑实际汇率变化Δε,则实际汇率的变化对等式左边的影响(类似于对Δε求全微分)为(Δε)NX+ε(ΔNX)。注意如果贸易最初是平衡的,NX=0,那么这个等式的第一项应该等于0。汇率的变化对左式的最终影响为ε(ΔNX)。实际汇率的变化对右边的影响为(Δε)X+ε(ΔX)-(ΔM)。将等式写在一起为:ε(ΔNX)=(Δε)X+ε(ΔX)-(ΔM)。等式两边同时除以εX得到ε(ΔNX)/(εX)=(Δε)X/(εX)+ε(ΔX)/(εX)-(ΔM)/(εX)。

同样地,如果贸易开始时是平衡的,εX=M,用M替换等式右边最后一项的εX得到:ΔNX/X=Δε/ε+ΔX/X-(ΔM)/M。

这个等式表明,实际贬值导致的贸易余额的变化(用出口比率衡量)等于三项之和:

第一项是实际汇率变化的比例。如果实际贬值,该比例为负。

第二项是出口的变化比例。如果实际贬值,该比例为正。

第三项是减去进口的变化比例。如果实际贬值,该比例为正。

马歇尔-勒纳条件要求这三项之和为正。如果满足这一条,实际贬值就会带来贸易余额的改善。

30如果目前某国的产出处于自然率水平,但是存在大量的贸易赤字。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在不影响产出的前提下减小贸易赤字?(厦门大学2011研)

答:在不影响产出的前提下减小贸易赤字,则政府应该使用贬值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适当组合。图20说明了这种混合政策的作用。

图20 减少贸易赤字而不改变产出

在图20(a)中,初始的均衡位于A点,对应产出Y。贸易赤字由图20(b)中的距离BC表示。如果政府希望消除贸易赤字,而产出不变,则必须做两件事情:

(1)必须在初始的产出水平上实现充分的贬值以消除贸易赤字。所以贬值一定会使图20(b)中的净出口曲线从NX移动到NX′。但是这种贬值,以及对应的净出口提高也会使得图20(a)中的需求曲线从ZZ移动到ZZ′。在没有其他措施的情况下,均衡点会从A移到A′,而且产出会从Y增加到Y′。

(2)要避免产出的提高,政府必须降低政府支出,从而使ZZ′移回到ZZ的位置。这样贬值和财政紧缩的结合使得产出水平保持不变,同时贸易余额得到改善。

由此可知,如果政府同时关注产出水平和贸易余额的话,它们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

31试运用政策的乘数,说明财政政策(如G的增加)在开放型的大国和小国中的影响是不同的。假设经济的均衡由Y=C(Y-T)+I(Y,r)+G-εQ(Y,ε)+X(Y*,ε)决定(其中ε和Y*分别代表实际汇率和国外产出,C、I、Q和X分别表示消费、投资、进口和出口),并且为简化,假定其中各项的关系都是线性的。(厦门大学2007研)

答:假定消费和投资由下式表示:C=c0+c1(Y-T),I=d0+d1Y-d2r。为简单起见,忽略实际汇率的变动,假定ε=1,假定进口和出口由下式表示:Q=q1Y,X=x1Y*。则由均衡条件Y=C(Y-T)+I(Y,r)+G-εQ(Y,ε)+X(Y*,ε)可得:Y=c0+c1(Y-T)+d0+d1Y-d2r+G-q1Y+x1Y*,解得均衡产出为:

则政府购买乘数为:

假定大国和小国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投资对收入的敏感程度相同,即c1+d1都等于0.6。一般来说,国家越大,自给程度越高,进口越少。所以,小国的边际进口倾向q1可定为0.5,大国的边际进口倾向可假定为0.1。同时,假定大国和小国都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ΔG。

则对于大国来说,政府支出的变化对产出的影响由下式表示:

对于小国来说,政府支出的变化对产出的影响为:

上述计算说明,财政政策(如G的增加)在开放型的大国和小国中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大国,G的增加对产出的影响较大;在小国,G的增加对产出的影响较小。其原因在于:开放使得通过实施财政政策影响产出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对于小国来说。经济越开放,财政政策对产出的影响越小,对贸易状况的影响越大。

32外汇汇率的决定有两种理论解释,一种是购买力平价理论,一种是利用外汇的供给与需求来解释。

(1)请分别阐述这两种理论。

(2)请解释两种理论是否一致。(武汉大学2010研)

答:(1)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是一种认为任何一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物品的汇率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根据一价定律的原理得出。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通货之间的名义汇率取决于这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名义汇率:e=P*/P。

名义汇率等于外国物价水平与国内物价水平的比率。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通货之间的名义汇率必然反映这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当物价水平变动时,名义汇率也变动。任何一个国家物价水平的调整都使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达到平衡。由于名义汇率取决于物价水平,它也就取决于每个国家的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当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并引起物价水平上升时,它就会引起该国通货相对于世界其他通货贬值,这种货币的价值都减少了。

利用外汇的供给与需求解释外汇汇率的决定

根据恒等式:资本净流出=净出口可知,资本净流出代表为购买国外资产而供给的本币量,净出口代表外汇市场上为了购买本国物品与劳务的净出口而需要的本币量。真实汇率决定外汇市场的供求平衡。较高的真实汇率使得本国的物品更加昂贵,并减少了为购买这些物品而需求的本币量,因此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同时,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为资本净流出而供给的本币量并不取决于真实汇率,外汇市场的均衡如图21所示。

图21 外汇市场

(2)两种理论是并不完全一致,可以说,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外汇市场均衡模型的一种特例,但并不能代表其所有的情况。购买力平价理论假定,国际贸易对国际价格差作出迅速反应,即净出口对真实汇率的微小变动都反应极快,那么图21中的需求曲线应该是水平的,而现实中,外汇需求曲线更多的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33为什么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下比浮动汇率下更有力?(北京交通大学2006、2011研)

答: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下比在浮动汇率下更有力,这是因为财政政策触发了货币政策的响应。

(1)扩张性财政政策在浮动汇率制下的效应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如图22所示,经济最初处于A点,政府支出提高ΔG>0,在给定的利率下会提高产出,IS曲线移动到IS′,如图22(a)。因为政府财政扩张不涉及LM关系,LM曲线没有移动。新的均衡点在A′点,对应的产出水平和利率都比原来要高。如图22(b)所示,更高的利率会带来汇率的上升,本国货币升值。因此,财政扩张会使得产出增加,利率升高,同时带来货币升值。而高利率和货币升值会使得产品的国内需求下降,抵消了政府支出对需求和产出的部分影响。

图22 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扩张的效应

(2)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制下的效应

如图23所示,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扩张使得IS曲线向右移动,本国货币存在升值压力。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会让货币升值,因为产出的增加导致了对货币需求的增加,中央银行必须通过提高货币供给以满足增加的货币需求,即使得LM曲线向下方移动,从而使得利率不变,汇率不变,均衡点从A点到C点,达到更高的产出YC。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下比浮动汇率下更有力。

图23 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扩张的效应

34在蒙代尔-弗莱明框架下,假设政府通过设置进口配额或是征收关税来减少进口。请回答如下问题:

(1)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作图分析上述减少进口的贸易政策如何影响收入和汇率。

(2)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作图分析上述减少进口的贸易政策如何影响收入和汇率。(中央财经大学2015研)

答:(1)浮动汇率下的贸易政策

假设政府通过实行进口配额或是征收关税来减少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净出口增加,从而净出口曲线向右移动,净出口曲线的这种移动增加了计划支出,从而使IS*曲线向右移动。如图24所示,由于LM*曲线垂直,这种贸易政策提高了汇率,但不影响收入。原因在于:净出口曲线的右移对利率产生向上的压力,引起本币升值。本币升值使本国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更昂贵,这减少了净出口,使收入回到其初始水平。

图24 浮动汇率下的贸易政策

(2)固定汇率下的贸易政策

假设政府通过实行进口配额或是征收关税来减少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净出口增加,从而净出口曲线向右移动,净出口曲线的这种移动增加了计划支出,从而使IS*曲线向右移动。如图25所示,IS*曲线的移动倾向于提高汇率。为了将汇率保持在固定水平,货币供给必须上升,这使得LM*曲线向右移动,提高了总收入。

图25 固定汇率下的贸易政策

35如果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衰退之中,想采取汇率贬值政策刺激总需求,从而摆脱衰退。

(1)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引发贬值?

(2)其他国家会怎样反应?

(3)在什么时候,这就成为以邻为壑的政策?(中央财经大学2010研复试)

答:(1)造成一国货币贬值的主要原因是超量发行本国货币,所以如果想通过贬值刺激对外出口从而刺激总需求,国家可以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印发超量货币,使本国利率下降,利率下降使得本国的资金外逃,本国货币需求下降,汇率上升,引发本国货币贬值。

(2)本国货币贬值使得本国出口商品相对他国产品价格更低,更具有竞争优势,出口量增加,出现贸易顺差,这样就影响到他国的就业、进出口等方面,减弱了其他国家的竞争力。为了减少这种影响带来的冲击,他国可以采取提高贸易壁垒、使用同样的方法使得自己本币贬值等。

(3)以邻为壑政策与竞争性贬值

本国货币扩张引起汇率贬值,增加净出口,从而增加产出与就业,但是本国增加净出口相当于国外贸易余额的恶化,本币贬值使需求从国外商品转移到本国商品,国外的产出与就业因此下降。就由于这个原因,因贬值引起的贸易余额的变动被称为以邻为壑的政策——它是出口失业,或以损害别国就业来创造本国就业的一种方式。

认识到汇率贬值主要是将需求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而不是改变世界需求水平,这是重要的。这意味着,当各个国家处于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例如一国处于繁荣阶段(过度就业),而其他国家处于衰退阶段,汇率调整才可能是有用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遭受衰退的国家进行贬值,则将世界需求转移到它这方面,并有助于减少各国对充分就业背离的程度。

与此相反,当各国的经济周期是高度同步的,如同20世纪30年代,或者在1973年石油冲击之后的情况那样,汇率变动对世界范围内的充分就业就起不到多大作用。如果世界总需求处于不正常水平,汇率调整并不能纠正总需求水平,基本上只是影响既定的世界需求在各国间的分配。这个时候本国汇率贬值就成为以邻为壑的政策。

36假设政府的目标函数是W(u,π)=-L(u,π)=-(u2+yπ2),同时面对的菲利普斯曲线为π=πe-β(u-un),其中πe是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un是自然失业率。首先由政府宣布自己的政策目标π0,然后居民在看到政府的宣布后形成自己的预期,政府观察到居民的预期后决定实际的货币政策π。

(1)请计算并比较在固定规则与相机决策规则下社会福利的大小,并给出相应的解释。

(2)关于通货膨胀率,在相机决策规则下,政府能否做出零通货膨胀的承诺?为什么?如果不能,那么,在相机决策规则政府能够做出的可信承诺是什么?(上海财经大学2008研)

答:(1)在固定政策下,政府固定自己的政策目标并严格按照固定的目标采取相应的政策,所以当政府宣布自己的政策目标是π0时,居民会依据政府的政策调整自己的预期,从而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πe=π0,代入菲利普斯曲线可得失业率u=un,即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

在相机决策下,政府会首先宣布某一政策目标,当人们根据政府所宣布的政策形成自己的预期时,政府又由于某种诱因而改变开始所制定的政策而采取政府认为更好的政策,导致政策前后的不一致性。本题中,政府的目标函数W(u,π)=-L(u,π)=-(u2+yπ2),菲利普斯曲线为π=πe-β(u-un),可得u=un+(πe-π)/β,代入目标函数,对π求导并令其为0,得π=(πe+βun)/(1+β2y)。即政府按照这个关系式来选择实际的π,理性的私人主体了解联储的目标,所以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等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即πe=π,解得在相机决策条件下的实际通货膨胀率π=un/(βy),此时u=un。比较可发现,失业率在固定政策下较低,即在固定政策下社会福利大于相机决策下的社会福利,原因正是因为政府在相机决策下的政策不一致性。

(2)由(1)知在相机决策的规则下,政府不能做出零通货膨胀的承诺。因为政府一旦宣布零通货膨胀的承诺后,有改变实际通货膨胀率的激励,以减少失业。政府政策存在前后不一致性使得政府不能做出零通货膨胀的承诺。相机决策下,可行的承诺是π=un/(βy)。

37你认为就短期和长期中的经济而言,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较好地实现目标?(厦门大学2006研)

答:(1)一般而言,宏观经济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在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以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充分就业并不是百分百的就业,不排除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存在。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目前,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物价上涨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均GDP。

国际收支平衡对现代开放型经济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2)在短期内经济运行会由于各种因素而产生波动,因此短期内稳定经济周期的政策目标(如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比较重要,因此短期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稳定经济周期,稳定物价水平,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但是在长期内,只有促进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才能有效的提高一国居民的福利水平和综合国力,因此,长期中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

(3)为了实现短期和长期宏观经济目标,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整,实现短期和长期目标的较好的衔接。在短期内,政府应该适时调整经济的运行,熨平短期内的经济波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长期中,政府应该实行有助于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例如经济处于低迷时,政府可以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短期经济的复兴。同时政府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可以有意识的引导政府支出和私人投资的流向,将其引向基础教育、科研等领域,这可以有效提高经济中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在长期中促进经济的发展。

此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可以相互配合,来实现一个国家的内外平衡,以确保经济的总量平衡。

38在短期、中期和长期,什么决定了总产出水平?(北京交通大学2015研)

答:总产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核算期内)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即全部生产单位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之和,包括本期生产的已出售和可供出售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建工程以及自产自用消费品和自制固定资产价值。一般按生产者价格计算。总产出的主要衡量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等。

(1)短期总产出水平的决定

短期指厂商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期。通常认为劳动要素的数量在短期是可变的,资本要素的数量在短期不变。在短期,价格、工资缺乏伸缩性,往往在某一预先决定了的水平上保持不变。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平展的,该曲线固定价格水平于供给曲线触及纵轴之点,形成对照的是产量可取任何值。所以在短期中,产量只取决于总需求,而价格不受产量水平的影响。

(2)中期总产出水平的决定

中期介于长期和短期之间,指总供给曲线处于从水平位置翘起到垂直位置这一过程所处的时期。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介于水平的与垂直的中间。在中期,产量受总需求和价格水平的双重影响。

(3)长期总产出水平的决定

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数量的时期。在长期,价格、工资被认为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并且能够对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产出水平只取决于供给方面的因素。产出基本上取决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对于经济所能提供的产量,价格水平则取决于需求水平。

总之,宏观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短期,产出由需求决定;在中期,产出由技术水平、资本存量和劳动力决定;在长期,产出由教育、研究、储蓄和政策等因素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