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道隣法政文集 (汉语法学文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唐律之与《中国法制史》

唐律在全部《中国法制史》中,据最高之地位。实以其上集秦汉魏晋之大成,下立宋元明清之轨范。故历朝法典,无与比伦。兹分言之如下。

1.承先之唐律

中国自有史以来,论法之著者,首推李悝法经。其后汉有萧何九章之律。魏晋北齐,皆号明法。而此千余年来之法律思想制度,皆自唐而得一总汇。观唐律各律篇首之疏,对秦汉魏晋间各篇之增损因革,既叙述綦详,而律内各律之因袭于前代者,亦多可借他书考证。名例律之篇首疏不云乎?“远则皇王妙旨,近则萧贾遗文,沿波讨源,自枝穷叶。”自叙尤明。则秦汉魏晋之律虽无存,实已假唐律而存矣。(唐律之承用汉律者,沈家本有汉律摭遗二十二卷,考证甚详。承用其他前代律者,尚待考证。)

2.启后之唐律

唐律自永徽疏成后,遂为历代制律之准绳,其脉传之迹,较其所以集前代之大成者尤显。盖五代六十年,率皆沿用唐律:后梁之大梁新定律令格式,后周之同光刑律统类,其律皆仍唐之旧,后周之刑统,亦止“申画一规”,别无创作,后晋后汉尤无论。宋初沿用后周刑统,见之史册。建隆四年,重定刑统,全部实为唐律。后虽以敕代律,而律实未见更改。故终宋之世,其律未尝离唐律范围。元初循用金律,而金律者多承于辽,辽律即唐律也。其后颁至元新格式,为目二十,其面目始稍变,而犹同于唐者九。其异者十一,大体在命名分章,至八议十恶官当之制,皆仍唐也。明律尤直承唐律。李善长等议律,谓“今制宜遵唐旧”(见《明史·刑法志》)。盖太祖尤倾心唐律,洪武元年,命儒臣四人,同刑官讲唐律,日进二十条也。明律初以六部为依归,名例居后;继又援用唐篇目。而最后修订(洪武二十二年),仍以六部为纲,而以旧律各目,分属其下。其内容十之七八,无改唐律。清律屡经修校,其篇目一同明律,而损益尤微。故明清两代之律,其形式固有异于唐,待详考其实,则唐律之规模,盖依然也。(以上参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暨清末变法,民国制典,西洋法之影响遂著,然史地之环境不移,唐律之迹,终不至荡然无存,详见下章。耶士卡勒(Escara)有言:“从唐律起,中国的法理专门学问,和法律的准则与解释,方才开始发展。”又言:“中国司法制度的进化,起始于西历六百五十年,至一千九百一十年。经过一千二百六十年,都进步的很缓慢,并只有轻微的改订而已。”(见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343页)持论虽非尽当,然其于唐律之所以启后开来,所见固甚明也。

综上所述,唐律在中国法制史上之价值,灼然甚明。盖研究中国法者,苟非专攻某一代以为长者,如不能尽取历代法典而详读之,惟有读唐律,可以知历代法制之常之正,而他律可略。不知唐律,但习明律清律,则仅见其变其偏而已。(刘孚京沈刻唐律议疏叙:“盖自余释褐,备官刑部,寻绎律意,四十年于兹。至于义有所不瞭,文有所不明,考之群书,遍及故牍,犹未晓彻。及求诸唐律,而后因革之迹,变通之意,昭昭明矣。大抵明以来所变革,虽因世为轻重,要其经常,一当以唐律为正。”)不知其渊源本末,未识其刑罚之中,尚无论焉。(关于历代制法经过及法典内容,参阅程树德、朱方、陈顾远各家之《中国法制史》,杨鸿烈之《中国法律发达史》及黄秉心之《中国刑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