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历代文选(传统经典文献导读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8章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节选)

惠能论顿悟

解题

惠能(638-713),又称慧能,河北范阳(今河北涿县)人,于公元672年到湖北蕲州参拜弘忍大师学法,入寺后不久,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偈句获得弘忍的赏识,成为禅宗六祖。后在广东韶州、广州讲佛法三十多年,弟子整理为《六祖坛经》。禅宗形成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开花结果。惠能主张顿悟说,“识心见性”、顿悟成佛,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使佛教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而且对宋明理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选文

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礼拜此偈[638],为不识字,请一人读,惠能闻已,即识大意。惠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呈自本心[639]。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院内徒众,见能作此偈尽怪。惠能却入碓房[640]。五祖[641]忽见惠能偈,即善知识大意。恐众人知,五祖乃谓众人曰:“此亦未得了。”

五祖夜至三更,唤惠能堂内,说《金刚经》,惠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642]:“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643],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知,愿闻先圣教者,各须净心,闻了愿自除迷,于先代悟。惠能大师唤言:“善知识![644]菩提般若[645]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646]。善知识!遇悟即成智。”

大师言: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647]从今已后,称佛为师,更不归依邪迷外道。愿自三宝[648],慈悲证明。善知识!惠能劝善知识归依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著[649]。以无爱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众中尊。凡夫不解,从日至日,受三归依戒。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即无所归;既无所归,言却是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意。经中只即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性不归,无所依处。

少根之人[650],闻此顿教,犹如大地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651],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少根之人,亦复如是。有般若之智之,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因何闻法师不悟?[652]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653]。犹如大云,盖覆于日,不得风吹,日无能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本性[654],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655],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656],通达无碍,能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

一切经书,及诸文字,小大二乘[657],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惠性故,故然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元不有。故知万法,本因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彼愚者悟解心解;迷人若悟解心开,与大智人无别。故知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大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如东方人修善。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

大师言:“善知识!汝等尽诵取此偈,依偈修行,去惠能千里,常在能边;此不修,对面千里[658]。各各自修,法不相待。众人且散,惠能归漕溪山,众生若有大疑,来彼山问,为汝破疑,同见佛世。”合座官寮、道俗,礼拜和尚,无不嗟叹:“善哉大悟,昔所未闻;岭南有福,生佛在此,谁能得智。”一时尽散。

大师住漕溪山,韶、广二州行化[659]四十余年。若论门人,僧之与俗三五千人说不尽。若论宗旨,传授《坛经》,以此为依约;若不得《坛经》,即无禀受[660]。须知去处、年、月、日、姓名,递相付嘱。无《坛经》禀承,非南宗弟子也。未得禀承者,虽说顿教法,未知根本,修不免诤[661]。但得法者,只劝修行,诤是胜负之心,与道违背。

何以渐顿[662]?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出处】(唐)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