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小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和发展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文化背景及文化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产生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若干理论

(一)教育独立论

“教育独立论”是以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出的主张。在我国,这一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1922年,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上阐述了“教育独立论”这一思潮的基本观点。他认为,教育作为一种发展个性、培养人才的工作,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具体来说,教育要独立于政党,独立于宗教,要有独立的行政权,要交给教育家去办,保持学术、内容的自由。

蔡元培关于教育独立的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要求摆脱政府、西方教会对教育的控制,按照教育规律、独立自主办教育的美好愿望,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然而,应该看到,“教育独立论”把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教育应该摆脱社会系统的影响,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教育的确具有相对独立性,却不能具有完全的独立性。

(二)教育万能论

“教育万能论”的观点过分夸大了教育对人的成长的作用,否认遗传对人的成长的应有作用。其主要代表人物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爱尔维修反对天赋观念,认为人的天赋是平等的,人的才智差别根源于人所处的不同环境、后天的不同机遇以及所受的不同教育,甚至认为“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一切生活条件的总和”“教育是万能的,它甚至还能创造天才”。

“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它虽然看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但是没有看到人的发展的复杂性,夸大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具有一定程度的“乌托邦”色彩。

(三)人力资本论

“人力资本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关于人力资本的形成、作用和收益的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教育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一种能力资本、人力素质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论”的主要观点是: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人力资本增长的速度要比物力资本增长速度快得多;教育投资要以市场供求为依据。

“人力资本论”加深了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理解,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促使国家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促使全社会都更加重视教育。

(四)筛选假设理论

“筛选假设理论”亦即“文凭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伯格。1970年,他出版了《教育与职业:训练大盗》,书中针对当时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导致的诸如“文凭膨胀”“过度教育”“高失业率”等社会问题,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强烈质疑,并把人力资本方法贬斥为“训练大盗”。继而,阿罗、斯宾塞、斯蒂格利茨等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也发起挑战。“筛选假设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是一种筛选装置,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的职业岗位上。教育是一种表示个人能力的工具,揭示了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

“筛选假设理论”重视文凭的筛选功能,描述和解释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困扰许多国家的教育文凭膨胀问题,但它片面强调教育的信号筛选功能,否认教育通过提高人的认知技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这是其不足之处。

(五)劳动力市场理论

“劳动力市场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皮奥雷、多林格、戈登等。他们认为:人力资本论关于教育与工资的关系分析得不正确,关于教育水平与个人收益成正相关的论断不全面,因其没有考虑“劳动力市场内部结构”对于个人收益的重要影响。“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由“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部分组成。“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职业有保障、权利平等、有晋升机会等特点;“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则往往工资低、待遇差、要求苛刻、晋升机会少。两个市场之间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它们之间的人员很少相互流动。因此,教育与个人收入之间的连接关系和个人的生产力本身并不相关。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教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该理论得到西方一些激进者的好评,它揭示了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市场划分中的作用,解释了教育的扩展未能改变各阶级、集团之间收入不平等的现实。但该理论也存在实证检验不足的缺陷,遭到其他理论的反对。

二、社会发展制约教育

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其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科技等的影响与制约。

(一)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经济一般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物质生产资料的分配、交换、消费的活动,生产力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生产关系,因此,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的设定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生产力发展水平之所以制约着教育目的的设定,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方式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进而也就决定了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尤其是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规格。总之,教育目的必定反映生产力发展要求,受到它的制约,这是一个普遍规律。无论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都将始终在教育目的中得到充分反映和表达。为此,教育就必须依照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劳动分工结构的变化确定教育目标,设置学科专业,调整课程结构。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事业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显然,办教育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社会能够给教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剩余劳动产品的多少、自由劳动时间的多少,而剩余劳动产品、自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又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允许多少人脱离或暂时脱离物质生产过程。在生产力发展给教育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对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产生制约和影响作用,要求它的发展与之相适应。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的变化和教育内容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结构是指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包括教育纵向系统的层次与层次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别与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联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对在职人员进行调整,在职人员的调整影响学校专业设置的改革,进而影响教育结构的不断调整。近代以前,世界各国主要是单一的普通教育,主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官吏和人文知识分子。工业革命以后,社会产业部门不断调整,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带来教育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专业设置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发展。这既为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更新、学校专业设置的改变提供了客观条件,又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够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能够掌握生产上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专业设置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各不相同。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极不发达,教育内容就极为贫乏,主要是哲学、宗教、语言等人文学科。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许多新兴的产业部门出现,对学校的教学内容和专业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不断充实到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以高度综合为主要特征,强调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就出现了教学内容综合化的趋势。

5.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及其组织形式

学校的物资设备、教学实验仪器、学校组织管理所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术,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它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例如,理化实验、幻灯、电影乃至多媒体的演示教学等,无不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关。此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也与生产力发展有关。在古代,个别教学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近代以后,则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到20世纪中后叶,个别化教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一切无不与生产力的发展相关。换言之,它们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

一定社会的教育具有什么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性质直接决定的。教育的发展历史证明: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欧洲古代中世纪教育的神学性是由于宗教僧侣对教育的垄断;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阶级性,则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物质生活方式所决定。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揭示的教育的普遍特征。因此,阶级社会的教育都反映着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属于社会关系的性质,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重要工具。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领导权

教育领导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的最主要标志。政治上的统治者同时也是教育上的统治者,统治阶级依靠其掌握的政治经济权力,同时就掌握了教育的领导权。阶级对教育的控制是通过国家机器实现的,他们通过国家政权颁布法律、政策、法令,规定办学宗旨、方针,以强制的手段监督执行,并通过任命教育机构的领导人等有效手段掌握教育领导权。统治阶级利用统治思想作为指导来编写或审定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各种课外读物等,来保证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也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的重要标志,它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即由国家政权的法律规定或由受教育者和其他各种条件所决定。诸如谁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有接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学校教育以什么内容和方法来培养人等,都是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直接受制于社会关系。教育发展历史上,不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来决定着不同的教育体制。法国、日本等的中央集权,决定了学校管理体制的集中统一;美国地方分权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美国教育的分权制,各州有权根据各州实际确定颁布各种教育法规,而不是中央一统到底。中国强调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因而在教育上实行大政方针上的集中统一、具体实施上的地方分级管理,既有中央的集中,又有地方的灵活。这些都是不同社会关系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反映。[13]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文化影响教育目标

文化类型不同,教育目标也有不同。任何社会的教育目标都是社会统治阶级人才利益的集中体现,是统治阶级主观意志的产物。人的意志和决断决定于人的需要和价值取向。所以,教育目标中的主观成分越多,受文化的影响就越大。例如,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西方文化则是一种“知识型”文化,故主张“知识就是力量”,注重通过知识学习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2.文化影响教育观念

文化制约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同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具有大工业意识的国家便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其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如日本和德国;相反,传统和保守的社会则把社会发展归之于政治制度的作用,结果必然导致社会发展进程的缓慢,如英国。另外,文化观念影响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任何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孕育起来的,是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反映。例如,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都是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需要的反映。西方教育史上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奇的“自然教育”原则,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要求“肯定人性、削弱神性”的社会潮流的反映。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内容的构成。文化传统典型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特定的内涵。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又反过来塑造了不同的教育。例如,各民族都把本民族语言作为教育内容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充分反映了一个民族对其语言的固守和钟爱。中国古代社会长期重农抑商、追求仕途的文化传统,导致教育内容主要以社会典章制度为主,很少有自然科学和生产知识。文化发展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当文化发展水平很低、文化积累很少时,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就很小。反之,当文化发展水平越高、内容越多、速度越快时,选择的教育内容越具有广度和深度,课程的种类和变革频率也随之加快。

4.文化影响教育方法

文化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方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把读书和求教看成是获得知识、增长才能的最佳途径。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对读书和聆听先生教诲的具体写照。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到教育上,表现为学校把教师的系统讲授看成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把读书视为获得真知的唯一源泉,故而倡导“多教多得、少教少得、不教不得”。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注入便成为学校教学的主体形式。

(四)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构成教育事业及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学龄人口数量直接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社会的人口数量是不断变化的,其变化的速度可用增长率来表示。在一段时期内,在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若人口增长过快,对教育的需求也急剧增加。要满足这些人受教育的需求,就要扩大教育规模,加大教育投资,建设更多的学校,增加现有学校的设施,大量补充合格的教师及管理人员等。相反,学龄人口减少时,也会影响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

2.人口质量制约着教育的质量

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首先,直接影响是指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总影响。其次,间接影响是指年长一代的素质影响其子女的质量。这一方面受到遗传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年长一代对新生一代的养育过程实现。优生是保证新生一代遗传素质良好的重要条件,科学养育是保证新生一代身体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这两方面的实现,不仅与父母的身体素质有关,也与父母的文化修养水平相关。

3.人口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和布局

人口年龄结构制约着各级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进程。例如,在人口的年龄结构中,学龄人口的基数多、比重大,中小学等基础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比重就必然会高;相反,如果成人人口比重大,教育的重心就会转移到成人教育上。人口就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类型。例如,如果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大多数劳动者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就业,此时教育的发展水平就十分有限,教育的类型结构也比较单一。相反,如果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加大,劳动人口流向第三产业,教育的发展就必然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育的类型和结构也必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人口地域分布制约着学校布局。一般来说,人口分布平衡,人口密度均匀,办学规模适度,教育效益就高。但是人口分布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就会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五)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科学技术影响着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

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是衡量一个时代的教育者与科学、与时代的契合度的重要指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者不断用新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的头脑、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而不断地用自己的新观念去有效地影响学生,而一旦科学技术渗透教育者身上,教育者的教育能力也将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2.科学技术影响着教育对象

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更符合这种规律,并使学习者扩展自己的受教育能力。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使教育对象的视野和实践经验得以扩大。新的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对象的主体生长提供土壤,教育对象的自主参与成为智能化社会教学的基本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将使教育对象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地获取信息。在智能化学习过程中,教育对象有更大的学习自由度,有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也会增多。

3.科学技术影响着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

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内容不断淘汰与增添。教育内容的结构和价值取向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提供生产、生活的技术、设备,也为教育提供技术、设备,因此,新的科学技术出现后,教育手段也会受其影响。比如,无线电收音机、电视机发明以后,人类社会便出现了新的教育、教学形态——远程教育,出现了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学校、开放大学等)这一新型学校,随之出现了网络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

三、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教育在受到社会各因素制约的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和科技等,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也就是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促进经济发展

教育主要是通过实现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再生产,培养能够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得到发展。具体来讲,教育主要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再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1.教育通过劳动力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劳动力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能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发展取决于劳动力的质量。在现代化生产的今天,衡量劳动力的质量,不光要衡量劳动者体力的大小,还要衡量劳动者智力的高低。然而,不论是体力的改善还是智力的提高,都要靠教育去完成。

教育可以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教育可以改变劳动能力的形态,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第一,教育可以提高生产者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第二,教育可使生产者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第三,教育可使生产者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种所需的时间。第四,教育可使生产者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五,教育可使生产者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与能力。

2.教育通过科学技术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并且越来越依赖于教育的作用。教育进而通过科学技术的再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一,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首先需要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继承。教育就是传递或传承科学知识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也是科学知识的一种再生产。一般说来,教育是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最简捷和最有效的途径。教育以极为简约、极为广泛的形式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二,教育是促进科技革命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不仅生产科学技术知识,而且也担负着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任务。现代科技革命与现代教育革命相互促进,新的科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以教育的发展为基础,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趋势。在许多国家,基础研究的中心都是在高等院校。当代科技发现、发明与创造,重要源头仍是高等院校。任何科技发展的新成就,都不可能离开教育的贡献。教育促进科技更新与发展的功能将会随着现代社会的向前发展而进一步增强。

(二)教育促进政治发展

教育为政治服务具有必然性,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阶级社会里,教育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教育也是推动社会政治的进步,使社会不断走向民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变革的功能

作为社会现象,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就表现在它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礼记·学记》中就曾明确提出,“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言明教育乃是治国安邦的关键,是“化民成俗”的途径,而这正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所在。从历史来看,即便是通过法治的手段实现对社会的政治控制也是借助教育的力量达成的,法的控制在本质上也是通过法治思想的教化实现的。因此,自古以来,任何国家或政权都无一例外是以教育作为维系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

2.教育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具。人不仅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而且是社会的一员。在阶级社会里,无论哪个时代,无论哪个国家,掌握政权的阶级总是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掌握支配教育的优先权,利用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道德去培养年轻的一代,以使他们具有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知识技能,具备政府所希求的政治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自古以来的一条不变的法则。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来影响社会政治生活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历来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领域,他们思想敏锐,有见解、有学识,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此外,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论、行动、讲演、文章、学校的教材、书刊等,也能起到宣传思想、制造舆论、动员民众、影响政治生活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教育发挥着弘扬社会政治、思想、道德及文化领域中的正面因素,抑制与抵御腐朽、落后的消极因素,进而推进政治民主化的作用。

4.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取决于该国的政体,但同时也与人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越高,公民素质也就越高,就越能具有公民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同时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积极履行民主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全体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推进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三)教育促进文化发展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文化的创造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促进文化传承

教育是传递和保存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教育促进文化传承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以物的载体为手段实现的延续,如实物保存、运用各种符号(文字)记录等,即通过物质或借助于物质载体将精神文化客观化、物质化;二是以人作为载体实现延续,即通过人的活动形式、心理行为方式等保存文化。文化的这两种传承途径都与教育有关。学校教育由于其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的系统性、集中性、高效性和普及性等特性,使其成为文化传承中最基本亦是最重要的途径。教育对人类文化的传承是通过教育对它的选择、整理实现的。教育通过对人类文化的选择和整理,使之成为与学生发展相一致的力量——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从而传递给年轻一代,实现文化的代际延续。

2.教育促进文化选择

文化是构成教育活动的背景和内容,但并非所有的人类文化都能够进入到教育活动中。只有符合真善美标准的文化,才有可能进入到教育活动中。这就意味着教育需要对文化进行选择与整理。文化选择是文化变迁和文化演进的起始环节,表现为对某种文化的自动选择或排斥。教育虽然是文化传递的手段,但教育又不等同于文化传递,它不是对所有文化的传递,而是有所选择地进行文化传递。教育的文化选择通常有两个尺度:一是它要与主流文化相一致;二是它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据以上两个尺度,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则表现为吸取和排斥。通过选择,使文化成为更有助于人发展的力量。

历年真题

【2.1】【2014下】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说明教育对文化具有()。

A.继承功能

B.传递功能

C.选择功能

D.创新功能

3.教育促进文化交流

文化的交流,是指在一定社会价值体系下,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吸收和融合的过程。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影响,文化的时代性、地域性已被打破,文化的开放性是大势所趋,它也使文化交流与传播成为必然。文化的交流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得以实现。一方面是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如互派留学生、教师的出国访问、学术交流等,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另一方面,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创造,对旧的文化进行变革、整合,形成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历年真题

【2.2】【2014上】我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向各国人民介绍中国文化。这说明教育对文化具有()。

A.传递功能

B.创造功能

C.更新功能

D.传播功能

4.教育促进文化创新

实现文化的创造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交流是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而实际上,交流本身就是一个综合创造的过程,不可能是简单地复制或拷贝。教育的文化交流功能本身就表明它具有文化创新功能,通过教育,使各文化要素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重建新文化。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的实现也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教育本身固有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使文化创新成为可能。二是教育自身也通过其活动创造新文化。依照知识社会学理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不会像录音机一样叙述有关内容,而是或多或少地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丰富、完善教学内容并使其个性化。

5.教育促进文化批判

教育促进文化批判,是指教育按照其价值目标和理想,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教育的文化批判与选择是密切联系的,批判的过程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但批判还具有改造的功能,是选择功能的深化。当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甚至整个社会的共识。教育不仅要培养出对社会文化起到继承和发扬作用的人才,同时更要塑造出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的人才,进而对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方向起到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四)教育促进人口发展

1.教育是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很多,发展教育是其中之一,而且被认为是长远起作用的手段。研究表明,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实现对人口增长的控制。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第一,教育要求的提高会增加抚养儿童的费用,从而起到控制生育率的作用。第二,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乐于支持政府计划生育的号召。第三,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更倾向于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传统的价值观,不再为“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观念所束缚。第四,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延长,男女结婚和生育的年龄一般会往后推移,而妇女结婚越晚,生育子女的数量一般会越少。第五,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妇女就业的机会,提高了妇女养育儿童的难度。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控制人口的增长。

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来自上一代人的遗传素质,也有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除此之外,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又一基本手段。一方面,教育本身就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向青年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一般来说,受过较好教育的人,更易掌握优生学和遗传学等相关知识,懂得近亲结婚以及各类遗传疾病对新生一代的危害,能有意识地注意妇女孕期的保健卫生,尽量减少因用药不慎、疲劳过度、神经紧张等对胎儿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大大减少了先天愚型儿和先天残疾儿的出生。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自然结构指人口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比例。社会结构指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比例。所谓人口结构的合理化就是指人口结构有利于社会生产和人口的自然平衡。第一,从教育与性别年龄结构的关系来看,由于受过一定教育的妇女生育观的改变,使他们摆脱了“重男轻女”的传统意识,从而降低了女胎流产率,进而调整着新生儿的性别结构。第二,从教育与人口的城乡结构来看,人口的城乡结构实际上就是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比重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4.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的迁居活动。相关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与人口迁移成正相关。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过较好教育的人不易受本土观念的束缚,他们更想到最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去工作。二是迁入城市大多是以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或是第二、第三、第四产业为经济主体的城市,这就决定了迁入这些城市的人员必然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人。三是教育本身就实现着人口的迁移。现代教育,特别是现代高等教育如同一个人才集散地,它把各地区的人才聚集起来,加以培养,然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者的志愿和特长,再把他们输送出去,从而实现跨区域的人才流动。

(五)教育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科技发展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也将继续深刻地影响未来社会。科技发展对于现代经济及其各个领域的影响,都有赖于教育。简言之,教育具有强大的科技功能。

1.教育是科技知识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教育可以使科学得以继续与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又使科学得以创新和发展。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单位,承担着再生产科学知识的任务。通过教学,可以实现高效率的科学知识再生产,完成培养人的光荣任务和使命。由学校教育过程实现的这种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无限、永恒的再生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只要人类需要进行劳动力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对年轻一代进行知识武装,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发展思维,需要向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科学知识普及,以提高全体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就需要教育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播,需要把已经成形的科学理论传授给新一代,为新一代掌握和继承。科学知识的一次传授过程便是一次再生产过程。只要人类社会发展下去,这种生产便将永远进行下去。

2.教育是直接生产和发展科技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承担着科技知识再生产功能的同时,更肩负着直接的科学生产和科学发展功能,尤其具体表现为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必须看到,教育机构也承担着直接的科学生产的任务,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高等学校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通过承担科研课题、技术革新,不仅可以创造发明新的生产工具、生产工艺,而且也可以发现新的科学规律,建立新的科学理论。高等院校集中了一批一流的专家和教授,构成了良好的专业结构,又有年轻而精力充沛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作为人才梯队,这就使大学有条件进行一些高水平研究,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生产和发展。

历年真题

【2.3】【2013上】社会发展与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其关系可概括为()。

A.制约与促进

B.共性与个性

C.影响和干涉

D.培养与推动

重点提示

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一方面,教育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科技等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科技等的发展,即教育的社会功能。此部分内容大多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