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意经理人,提升创意领导力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体制改革置于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同等重要的位置,是经济体制改革在文化领域的一次升华和提升。作为我国未来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也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经济振兴和文化复兴的伟大使命和现实期待。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概念相比,文化概念是一个边界最为模糊、最难界定的领域。对文化的不同理解,导致我们对文化发展采取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方式,从而造成我们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不同理解。
根据澳大利亚文化经济学者大卫·索斯比的理解,一般可以把文化分成三个层面的定义来理解。“文化”的第一个定义在人类学及社会学架构下经常用到,即用来描述任何群体所共有的独特认同,此种群体可为政治的、地理的、宗教的或种族的。这个层面上的定义强调共同的价值体系、理想信念、精神力量、道德规范,因此我们需要文化人才“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文化”的第二个定义是比较实用导向的,标示着人类从事的某种活动,而这些活动的产物和人类生活的知识、道德与艺术层面有关。这个层面上的定义,与人类心智经启发、培育后所从事的活动有关,而不是仅指获得某种技术或专业技能。“文化”更像一个形容词,如“文化商品”“文化机构”“文化部门”“文化产业”。“文化”的第三个定义是在第二个定义下的精确化,强调了来自于人类活动的某些特征,而这些特征具有客观性,强调在生产活动中融入“创意”、“创意”活动的结果催生和传达产品的“象征价值”、“创意”活动的产品含有某种形式的“知识产权”。这样,文化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进入到文化消费和创意生产的环节,文化与产业、文化与经济也取得了某种程度的紧密联系。
文化既有历史性的时间沿袭,又有国际化的空间传播,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多重维度中传承创新。产业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率而大量采用高新技术,进行批量化和标准化的规模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商品经营和企业管理。当文化成为一种产业,就是要按照工业标准进行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产业采取的是经济战略,其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是单纯促进文化发展。因此,文化成为产业最为关键之处就是创意,基于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在商业环境下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从而带来潜在的就业和创造巨大的财富。“文化”“创意”和“产业”是矛盾着的概念,互相之间包含着对立的因素:文化的沿袭会成为创意创新的阻碍因子,标准化的产业方式会伤害文化的创意。当它们三者汇流时,“文化”传达的是“讲求内涵的厚度”,“创意”强调的是“诉求感动的深度”,“产业”彰显的是“追求接受的广度”。“创意”让“文化”成为“产业”。文化资源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生产要素,具有信息、知识和创意等不同形态。因此,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的胜任力要素就在于如何开掘这些文化资源,让其变成文化产品,成为文化品牌,最后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效益的腾飞。
因此,在这个语境下,创意不再是个人的天赋,而是团体的共识;创意不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合乎目的的适用”,要有价值;创意不再是一个思维灵感迸发的结果,而是多元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创意不再是个人的战斗,而是团体和组织的协同。在这里,创意行为与促使创意达成的非创意行为同等作用。在这里,消费行为的过程由于文化产品象征性的特征而变成一种创意消费。创意正在塑造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的新形象,一个民族的创意力在国民经济的推动因素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然而,创意毕竟面对的是千年的历史文明与易逝的现代文化的博弈。创意首先要考虑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在新世纪潇洒走过,一直走向人类的新文明,一直走向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创意管理不仅要考虑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更要考虑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而艺术价值是文化产品的根本。创意管理的目的是要使文化产品创造符合大众的象征符号,这种象征符号具有意义和价值,情感和体验,责任和使命。这才是超越时间而成为历史的经典,这才是超越空间而成为世界的神话。创意管理是一种平衡术,在商品经济喧嚣的时代,去恪守文化的意义和市场的价值,这是人类文化传承的矛盾,却是人类文化因袭的真实命运。而掌握“创意”这种生产要素、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就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人才群体,即美国文化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认为的创意阶层,“包括一个‘超级创意核心’,这个核心由来自‘从事科学和工程学、建筑与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的人们’构成……他们的工作是‘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的创造性内容’。除了这个核心,创意阶层还包括更广泛的群体,即在商业和金融、法律、保健,以及相关领域的创造性专业人才”。[15]根据佛罗里达的定义,创意阶层包括三种人士:第一种是在文化产业、专业设计公司以及传统行业相关部门从事创意和设计的创意设计人士;第二种是在文化产业、专业设计公司和创意部门负责直接经营管理的创意经理人士;第三种是为文化产业及相关创意部门提供中介服务的创意中介人士。因此,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充满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都要拥有一个庞大的创意经理人阶层。创意经理人就是要去揭示那些活跃在文化创意产业实践中的创意密码,推动创意成为产业。创意经理人拥有的这种创意管理能力就是创意领导力,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所谓的“胜任力”。
创意经理人长袖善舞“创意与管理”,给我们传统文化面临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双重境遇提供了一种平衡的可能,这是平衡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努力,是艺术作品创意者、文化政策制定者和文化商品经营者的互相致敬,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法。创意经理人为什么如此重要?约翰·哈德利认为,最近文化产业成为长期增长缓慢的英国经济体中增速最快的领域,而这些独立雇佣的创意经理人恰恰就是这种增速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他们通常在同一时刻扮演生产商、设计师、零售商和促销商等多种角色,尽力保持自己的企业足够小,以至于能让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创意领域。创意经理人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他们的创意力、技能性、独特性和想象力。文化产业提供了英国及欧美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就业岗位和经济增长,创意经理人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形成了一种工作的新模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核心能力为创意管理能力,即所谓创意领导力,是文化产业视域中“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术;创意经理人所具备的内容创意力、科技创新力和策略领导力是创意经理人的关键创意领导力。
文化领域的人才培养最为困难,而创意经理人又是文化产业的关键人才。创意经理人是“A型人才”,需要人文与社科的融合,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意经理人的许多胜任力素质内容,比如经营管理维度的素质内容与其职业实践和管理技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培养创意经理人最适合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笔者提出,为适应社会对高端创意经理人才的需求,针对专业胜任力和基础胜任力,高校可以创建以培养创意经理人为目标的创意管理硕士(MCA, Master of Creative Administration)教育品牌,针对在职人员、社会相关从业人员,开设分别以知识产权专业、软件创意、新媒体创意、设计创意、艺术创意为主要方向的专业硕士课程,打造创意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品牌。高校可以创设虚拟的创意领导力学院(School of Creative Leadership),形成基础胜任力的管理能力和专业胜任力的创意能力的复合培养。
对政府而言,要为培养创意经理人营造社会氛围,加强职业技能的引导。中国可以根据政府层面建立的文化产业创意经理人模型为基础,以培养未来创意经理人为目标,形成政府公共管理平台——中国政府创意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要鼓励全民创意的氛围,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创意训练,要建立青少年创意活动社会化实践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文化产业创意经理人能力资格认证平台,对引导全社会各行业尤其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士关注和重视创意经理人的作用,鼓励大学生走上创意经理人岗位,都具有鲜明的引导作用和示范意义。国家文化产业创意经理人能力资格认证体系可以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级。具体而言,初级可以结合青少年创意活动社会化平台,在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展开,通过创意管理实践活动和能力测评手段获得认证;中级可以结合高校创意管理硕士专业,在硕士研究生中开展,通过创意管理实践活动和评价中心手段获得认证;高级可以结合文化企业的文化生产经营活动,通过企业绩效评估和评价中心手段获得认证。
对企业而言,其本身也是培养创意人才的重要平台,企业实际上是培养创意经理人才的社会实验室。因此,鼓励企业通过创造创意经理人才价值体现的和谐环境和事业平台,能够快速催生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和行动力。创意不是简单的部门或行业分类,中国要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就要摒弃传统的分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行业分隔的樊篱,试行跨越传统的行业门类,为现代复合型创意经理人才的诞生奠定基础。但是,现在跨媒体的投资限制制约了综合性文化产业创意经理人才的培养。报业、发行业则通过跨地区的发展,积累了一些复合型创意经理人才。
总之,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为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大力提倡“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创意经理人就是这支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这种人才具有文化产业管理的核心能力——创意领导力。我国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培养创意经理人方面都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