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中间型省份的生态文明进展

福建、黑龙江、湖南、青海、西藏、贵州、重庆、浙江、吉林、辽宁、安徽、甘肃、湖北、江苏、陕西等15个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排在全国中间水平,它们的生态文明的基础水平、发展速度,或者基础水平和发展速度接近相应的全国平均值(即在上下分界线之间)。它们的特征并不明显,很难被归到一种特定的类型,因此被称为中间型省份。

整体而言,中间型省份的总体速度比全国均速略低,各项二级领域还是有不同表现,本类型各省(市、自治区)的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而环境改善和排放优化则低于全国均值(表2-10,图2-6)。

表2-10 2015年中间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状况

图2-6 2015年中间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雷达图

下面分析本类型各省份的具体情况(表2-11~2-13)。

表2-11 2015年中间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三级指标评价结果(1)

单位:(%)/名次

福建的生态文明基础水平相对较高,发展速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该省四个领域的发展速度差异较大。资源节约和优化排放速度显著高于全国均速,生态保护维度略低于均速,但是环境改善领域的情况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改善领域中,空气质量和地表水体质量改善率均为负值,排在全国第28和31位,表明地表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改善乏力。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提高率分别为-0.35%和2.49%,分列全国的第29和第17位,这也显示出城市生活环境和农村卫生环境的力度和速度有待加强。虽然整体而言,福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是未来发展应该注意通过节能减排手段持续提高环境容量,在环境承载力之内进行生产活动。

黑龙江的生态文明基础水平相对靠前,发展速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该省的四个领域差异较大。生态保护和排放优化领域的速度显著高于全国平均速度,环境改善和资源节约领域的速度低于全国均值,尤其是资源节约发展速度为负。资源节约领域的三级指标中,水资源开放强度降低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率分别为-51.09%和-5.21%,均排在全国第26位。黑龙江地处松嫩平原,各类资源丰富,但是水资源开发要适度,并非取之不竭。传统工业相对发达,但是现阶段发展停滞不前,除了人力资源缺乏之外,还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到增大环境容量,打造成为全国的生态屏障基地。

湖南的生态文明基础水平相对靠前,发展速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生态保护和优化排放领域的速度略低于全国均值,环境改善领域的速度明显慢于全国均值,资源节约远高于全国平均速度。环境改善领域的三级指标中,地表水体质量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提高率分别为-0.41%和1.39%,均排在全国第25位。凸显出地表水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改善较为缓慢,而且烟(粉)尘排放效应优化值为-16.28%,这也显示出大气可能受到来自颗粒物的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另外,资源节约领域的较快提升是单位产值能耗降低、水资源开发强度减轻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湖南还应该进一步通过节能和减排促进环境承载力扩容,为人们生产生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态和环境基础。

青海的四个二级领域发展速度各异。其中,资源节约领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速度。生态保护维度的速度略低于全国均值,而环境改善和优化排放方面的速度显著低于均值。环境改善领域的三级指标中,地表水体质量和农药施用合理化分别为-0.63%和-10.33%,分列全国的第27和29位。优化排放领域的三级指标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效应值分别为5.66%和6.09%,均排在全国的第22位。这些均显示出青海的水体环境正在退化,食品安全问题也应引起重视。众所周知,青海处于长江和黄河的源头,本地区水体环境退化的影响非常重大,几乎会对整个下游地区产生严重影响。

西藏的生态文明基础水平相对较高,整体发展速度也处于中上游,但几个二级领域发展速度差异较大。其中,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领域的速度远超过全国平均速度,环境改善和优化排放领域的速度又远低于平均速度,四个二级维度几乎处于两个极端。环境改善领域的三级指标中,空气质量和农药施用合理化进步率为-5.87%和-9.63%,分列全国的第31和28位。显示出西藏的空气质量正在退步,食品安全也需要相当程度的注意。优化排放领域的三级指标中,化学需氧量、氨氮、SO2、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效应增加值均排在了全国第一、二位,其中,烟(粉)尘排放效应优化值为-118.57%。这些大气和水体主要污染物也都导致了空气质量的退化,由于西藏的环境容量较大,地表水体质量还没受到明显影响,但若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增大,环境质量整体下滑也是迟早的事。

表2-12 2015年中间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三级指标评价结果(2)

单位:(%)/名次

贵州的生态文明基础水平和整体发展速度均居于全国中游水平。四个二级领域里,资源节约领域速度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排放优化领域的发展与全国速度基本持平,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领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速度。在生态保护领域中,建成区绿化覆盖增加率仅为-1.54%,全国排名第27位,这表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仍有待加强。在环境改善领域的三级指标中,空气质量、地表水体质量和化肥施用合理化率分别为4.68%、3.26%和-1.60%,分列全国的第21、17和22位。显示出空气、地表水体质量提升较慢,食品安全性也受到质疑。

重庆的生态文明基础水平处于全国中游水平,发展速度居于中上水平。其中,生态保护领域略低于全国平均速度,其他三个领域都领先全国均值。生态保护领域中,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增加率分别仅为-0.72%和-2.64%,排名全国第23位和30位,显示出地区生物多样性和基因库建设还需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营造速度也有待加强。同时环境改善中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的小幅下降也影响城市生活环境。

浙江的生态文明基础和整体发展速度均处于全国的中间水平。其中资源节约领域明显领先于全国平均速度,生态保护、环境改善和排放优化领域低于全国均速。相对而言,环境改善领域落后全国均速较多。环境改善领域的三级指标中,空气质量改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提高率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提高率分别为2.78%、0.60%和1.88%,排在全国的第24、21和22位。这表明大气环境、城市和农村生活环境是制约浙江目前环境质量建设的瓶颈。烟(粉)尘排放效应的加大也间接显示出今年浙江大气环境受到污染颗粒物的影响进一步增大。

吉林的生态文明基础处在全国平均水平,整体发展速度偏低。其中生态保护维度稍高于全国均值,环境改善、资源节约和优化排放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资源节约领域为-22.43%,远小于全国-1.44%的平均值。在资源节约领域中,水资源开发强度降低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率分别为-100.74%和-12.99%,排在全国倒数第二位和倒数第三位,这可能预示着该地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有较多的水资源浪费,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有待提升,循环经济仍待加强。

辽宁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处于中等水平,但整体发展速度排在全国相对靠后的位置。辽宁的四个领域的发展速度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速度,尤其是资源节约领域的速度仅为-48.51%,远小于全国-1.44%的平均速度。资源节约领域的三级指标中,水资源开发强度降低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率和城市水资源重复利用提高率分别为-216.59%、-14.78%和-2.98%,分别排在全国第31、30和26位。这显示出很可能存在水资源过度或浪费使用的情况,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化做得还不到位,循环经济没有明显起色。除此以外,自然保护区面积正在缩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也在减少,这显示出生态多样性的营造和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存在明显不足。优化排放领域中,各项大气和水体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速度较慢,烟(粉)尘排放效应还出现大幅增加的现象。整体而言,辽宁的生态文明建设退步较为明显,需要在诸多方面同时着力,尤其是节能和减排的工作迫在眉睫。

安徽的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整体发展速度处于中等水平。资源节约维度的速度显著高于全国均速,环境改善、排放优化和生态保护领域的进步率明显低于全国均值,尤其是生态保护领域的进步率仅为-2.24%。生态保护领域的三级指标中,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率为-13.3%,排名全国第31位。

表2-13 2015年中间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三级指标评价结果(3)

单位:(%)/名次

这显示出该地区的生态多样性建设力度不足,生物基因库建设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优化排放领域中,烟(粉)尘排放效应也正在加大,这可能增加大气中颗粒污染物的含量。安徽位于中国中部,地跨南北方,有较好生态活力基础,也可能为生产生活提供较好的环境容量的基础,节能和减排作为促进环境承载力两条路径,本年度的发展不是特别快,但也并未倒退。因此,如何夯实生态系统活力基础是下一步该地区的重点建设的内容。

甘肃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较为落后,总体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均速。具体来说,除资源节约领域的进步率明显弱于平均速度之外,生态保护、环境改善和排放优化三个领域显著高于全国均值。资源节约领域的进步率较低,主要是水资源开发强度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率均为负值所导致的,它们分别为-33.97%和-10.02%,排名全国第24和27位。这就提示我们该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强度还在提升,工业废物的循环再利用措施仍然相对不足。甘肃处于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对水的需求量较大,但是对资源减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的确还应该提升,不要再在脆弱生态环境中造成大的波折。

湖北的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处于全国中下水平,总体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而言,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领域略小于全国平均值,资源节约和排放优化略高于全国均值。生态保护领域的三级指标中,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增加率分别为-0.21%和-0.60%,排名全国第19和24位,对应的2014年基础数据——自然保护区面积和建成区覆盖率分别为101.93万公顷和38.1%,排在全国第19位和18位。生态活力基础相对靠后,同时生态保护方面进展缓慢甚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倒退,凸显出当地的生态多样性和生物基因库完整性建设相对乏力,城市生态系统营造力度还需加强。

江苏的生态文明基础水平属于中等偏下,总体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具体而言,生态保护、环境改善和优化排放发展速度略低于全国均值,资源节约领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速度。生态保护领域进步率较低是由于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增加率较低,甚至为负值所致,两者分别为-0.06%和0.50%,排名全国第18和15位。2014年对应的基础数据分别为53.04万公顷和42.4%,分别排在全国第25和第5位。虽然生态活力各方面表现有强有弱,但生态保护整体进展缓慢,凸显出该地区还需要在生态多样性和生物基因库完整性建设上面多下功夫,并需要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力度,从根本上增大提升环境容量的可能性。

陕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总体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其中,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节约和优化排放略高于全国均值。生态保护领域的三级指标中,自然保护区面积的增加率为-3.01%,位列全国第28名,对应的基础数据也只有116.64万公顷,排名全国第16位,显示出当地生态多样性建设的基础和改进速度都有待提高,生物基因库建设也需增强。环境改善的三级指标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提高率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提高率分别为-0.64%和-1.51%,分列全国第30和31位。对应的基础数据显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和厕所普及率分别为96.4%和51.5%,分别排在全国第10位和第28位。陕西的城市和农村的生活环境现状不尽如人意,建设速度也有些裹足不前,还略有倒退,这其实是人民群众生活中最直接感知到的环境,这些环境的建设改善有显著的示范效应。因此,下一步工作目标应该是立足生态活力根本的同时,大力改造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