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生态文明发展类型分析结论
2015年,各省份的生态文明发展类型变化较大,呈现“前缩中扩”的态势,即领跑型减少,中间型增多。与2014年相比,71%的省份的类型都发生了变动,保持在原有类型中的只有山西、海南、青海、贵州、重庆、吉林、安徽、湖北和陕西。其中中间型由原来的12个省份增加到15个,中间型队伍进一步扩大。另外,领跑型、追赶型、前滞型和后滞型等其他四种类型也有较大变动,领跑型和前滞型分别由原来的五个和七个变为两个和五个(表2-14)。显示出生态文明的发展虽然与原有基础有一定关系,基础水平的高低并非制约发展快慢的决定因素。同时,中间型和后滞型的增加也显示出生态文明建设瓶颈期到来,生态文明建设难度持续增大。
表2-14 2014—2015年生态文明进展类型的变动情况
虽然2015年出现较大的类型的调整,但是这种变化依然遵循一定的规则。根据“速度的变化快于基础水平的调整”的前提判断,大致上只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领跑型与前滞型间的相互转换,即领跑型变为前滞型或前滞型变成领跑型;②追赶型与后滞型间的相互转换;③中间型与其他类型的相互转换。领跑型与后滞型,追赶型与前滞型在上下两个年度间转换的可能性不大。本年度的类型变化正好满足以上原则,如2015年属于领跑型的四川和云南两省是从2014年的前滞型加入这个行列的,2015年属于追赶型的河北、内蒙古、山西、上海和天津等省份或者从2014年中间型(河北、内蒙古)和后滞型(上海、天津)进入,或者保持原来的类型不变(山西)。
虽然,各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类型发生显著变化,但其生态文明发展类型的二级领域特点基本保持稳定。具体而言,与全国平均速度相比,追赶型和前滞型的二级指标的发展速度保持不变,领跑型的二级领域状况也基本不变。2014年后滞型省份生态保护进展速度较快,但2015年生态保护领域却落后于全国平均速度,后滞型各领域已经全面落后于全国整体情况。2014年,中间型省份的资源节约和排放优化速度显著高于均速,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低于均速。2015年,该类型生态保护的速度提升,排放优化维度发展状况则相对滞后。后滞型生态活力进一步退后,中间型省份的生态状况向好发展(表2-15)。考虑到生态活力是生态文明的基础,这种状况很可能预示着类型间生态文明建设根本差距正在加大,后滞型省份的生态文明发展态势堪忧。
表2-15 2014年和2015年生态文明发展各类型的二级领域状况比较
领跑型省份主要靠节能和减排确立领先地位。今年,领跑型省份的优势主要依靠节能和减排两个手段实现。资源储量主要通过排放效应对环境产生影响,节约能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确能极大减轻废物排放,领跑型省份从这个角度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确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明显的效果,这种做法抓住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即粗放排放导致环境承载力剧减。另一方面,缩小的环境容量提供不了排放效应所需的环境下限。
当然,领跑型省份也存在生态活力提升乏力的问题。节能减排是手段,最终目的是维持良好的生态文明循环和利用机制。因此,领跑型省份除了继续利用两种手段解决主要矛盾之外,还需要夯实生态活力基础,进而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矛盾。
虽然整体上追赶型省份有不俗的表现,但除个别省份外,该类型省份资源节约维度有明显短板。节能和减排是生态问题建设的两大手段,目前追赶型省份优化排放方面进展不俗,但节能方面实在欠缺。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会影响和拖累可持续发展,会增大排放效益,即使暂时没对排放产生影响,粗放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的累积性作用会造成大规模废物、废气的排放。因此,追赶型省份应该突破资源合理使用的瓶颈,及时规避“单条腿”走路的风险,完善节能和减排两大手段,最终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
前滞型和后滞型省份的发展速度出现各领域的全面落后,进步空间较大。相对来说,环境改善是前滞型省份的突出问题,优化排放是后滞型省份的核心问题。前滞型省份中,北京、广东、广西、海南和江西,或是因为环境较差、污染较重很难改变,或是由于自身容量较大,出现天花板效应。后滞型省份里,河南、宁夏、山西和新疆,有的是工业矿业的排放污染,有的是地理位置所致的水资源短缺、沙尘等环境污染,突破了环境承载力。原因虽然不同,但造成的结果类似。除了个别省份外,在对这两类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速建设中,首先还是要狠抓节能减排,做到减量增效,在此基础上再扩大环境容量,夯实生态基础,最终达到各方面协调发展。
中间型包含的省份较多,情况也比较复杂。其中黑龙江、湖南、青海、西藏和福建属于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较好且发展速度居中的亚类型。除西藏之外,该类型省份发展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环境改善相对滞后,环境容量提升遇到阻力。甘肃、湖北、陕西、安徽和江苏属于生态文明基础较差且发展速度居中的亚类型,其典型问题是生态基础建设进展较慢,生态活力增长乏力。重庆和贵州属于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居中且发展速度较快的亚类型,两地的生态保护状况正在退步。吉林和辽宁是基础水平居中、发展速度较慢的亚类型,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速度都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资源节约和优化排放远落后于全国均速,如无明显进步,2016年很可能变成后滞型省份。浙江则是唯一的基础水平和发展速度都居中的省份,其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仍需进一步着力。
虽然中间型省份生态文明发展的问题表现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降低排放效应仍然是中间型等多数省份必须采取的措施,因为于民众而言,大气和水体污染物的减排效果最为明显,同时污染物减排可以缓解环境进一步恶化,进而提升环境承载力。过多、过量的污染物已随处可见的今天,民众最为迫切的需要就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当然,某些省份的优化排放效应相对全国存在一定优势,但其环境容量和生态保护提升遇到一定阻力。这可能是该地区过去的排放和污染相对过量,但环境承载力的恢复和生态活力的重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即使最近几年大力减排但仍然效果不彰。总体来说,现阶段中间型省份的任务重点还是通过优化排放效应和循环合理利用资源的手段来提升环境容量,让一些省份尽快加入领跑型和追赶型的行列。还需要注意的是,2015年中间型省份的进步率只有3.11%,而2014年的进步率为5.38%,可能表明中间型省份的发展速度正在放缓,需要警惕和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