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练习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节 教学法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针对课文的内容实际,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准确、透彻地剖析,分清课文层次,揭示层次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是阅读教学中的()。

A.整体分析法

B.线索梳理法

C.语段分析法

D.局部分析法

2.以下()项不是写作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A.开放性原则

B.过程性原则

C.生活化原则

D.实践性原则

3.大力提倡自由状态下的写作,给写作松绑;提倡选题要丰富多样,形式要百花齐放,这是指写作教学的()原则。

A.开放性

B.过程性

C.生活化

D.自由化

4.阅读教学中经常要采用朗读法。下面对于朗读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朗读的目标要求的核心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B.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C.好的朗读指导可以比较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并受到情感熏陶。

D.用普通话“有感情”朗读是一种基本要求,而“正确”“流利”则是进一步的要求。

5.下列阅读方式中,适合于梳理课文情节、提炼文章信息的一项是()。

A.朗读和默读

B.精读和细读

C.略读和浏览

D.诵读和品读

6.为了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需要“改进作文命题方式”。从命题方式来看,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题作文有利于考查学生审题和选材的能力,也有利于体现教师的训练意图。

B.半命题作文只是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作者,因此这种命题既有较大的选择性,又有一定的限制性。

C.话题作文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又有必要的限制性,一般需要自主命题,文体上无明确要求。

D.材料作文是提供与作文有关的材料,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议论文写作。

7.写作有比较大的开放性,题目需要“补题”的命题方式是()。

A.命题作文

B.半命题作文

C.材料作文

D.话题作文

8.口语交际教学应该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教学中可以从多渠道创设口语交际情境。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B.可以利用校园生活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C.可以利用家庭生活等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D.可以利用网络空间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9.下面对于综合性学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综合性学习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

B.综合性学习应主要由老师设计方案和组织活动,由学生进行问题探索和研究,从而获得问题结论。

C.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D.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

10.关于初中阶段识字教学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能利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

B.要和词语教学、阅读教学结合起来,随文识字

C.要凭借语境,在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中强化识字

D.要通过开设专门的识字课来强化教学效果

二、案例分析题

(一)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位老师在带领学生品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杨绛的《老王》时,遇到一个生字“翳”(“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课文注释有注音“yì”。这位老师说这是一个形声字,上下结构,从羽,嫛(yī,婴儿幼儿时期)声。原指用羽毛做的华盖,后引申为起障蔽作用的东西,也指病症名。“结着一层翳”的“翳”就是指一种病,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学生认识了这个字并会写。

在教八年级下册胡适的《我的母亲》时,又遇到了这个字(“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此时,老师先让学生看注释,然后让学生回想在哪里学过这个字,学生回忆起了在《老王》一课中学过,然后要学生解释这个字的意义,学生均能完成。

在教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醉翁亭记》时,又遇到这个字。“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教材上仍然有注音,并解释为“遮盖”的意思。此时老师让学生回顾前两课的“翳”字和相应的句子,并要求学生小结“翳”字的几种意义。

问题

试分析以上案例中,这位老师面对初中学生采取的识字教学策略。

(二)阅读《济南的冬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字略)研讨与练习,回答后面的问题。

研讨与练习

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断?

问题

1.请分析本题的设计意图。

2.给出本题的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