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同行  清华学子感悟《艺术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美术学院
王瀛逅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而已。”说来惭愧,作为美院学生的我,对这样一句话却只是一知半解。绞尽脑汁,才自以为揣度出了些皮毛。自认为,在与艺术挣扎奋斗的几十个世纪中,艺术家,或者说,人类,终于从中获得了足够多的勇气去承认自身至高无上的主体地位了。

生于20世纪末或者是21世纪初的我们,从小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唯物主义论的教育。人的主观意识被放在了第二位。即使是生活中一些坚定的唯心论者,也必然没法满腔自信地宣告自己对生活的决定权。日心说普及后的世界,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相对宇宙而言人类生命的渺小和卑微。在此之前,宗教时代,上帝、佛陀等神明高高凌驾于人类之上。再远至古埃及,至石器时代,人类千百年来都不愿意、不敢将自己的存在和意识抬到最高的位置。那么说这些又与艺术何干呢?

这里,我联想到贡布里希书的意义了。例如,正面律的画法并非是完全局限于古代人三维观察能力的缺陷,是因为古埃及匠人有意识地遵从这种通过正眼侧颜正肩侧腿的表现手法,展现人体最赋有特点的形态。懂得了这些,就不会因为它看起来和现实不一样而感到不适了。同样,中世纪时期的宗教画作,被称为黑暗时期的产物肯定技艺不如文艺复兴产物那般精湛巧妙。中世纪画家忠诚地服务于《圣经》故事,因此不惜牺牲人物的大小关系和生动的动作表情,以谋求将宗教思想以图画的方式最简单地传达到位。这样的作画意识,也是我们在欣赏中世纪作品时所必须考虑的。在艺术当中没有正确和错误,应当摒弃以现实为参照判断的偏见来欣赏艺术作品。真正能引以为一件作品的判断标准的,只有创作者艺术家本人的意识而已。艺术家在艺术前,就是上帝。

艺术家的挣扎千百年来都不曾停止过,愈战愈勇。印象派的出现确实有赖于对光感的研究和理解升级,但它也是从百年来对客观事物愈加依赖的写实派中突破的,艺术家有意识地追求人类所欣赏的色彩美感。以毕加索为首的抽象派、立体画派更是在艺术领域疯狂地扩张着人类的意识作用。这些大师们绝非没有描摹现实的绘画技术,只是艺术最终带给了这些艺术家非凡的勇气,对自身存在和意识有足够的认同和自信。在建筑艺术领域,从古罗马神殿到哥特式教堂再到现代建筑,唯有倾注了人类表达美感意识的建筑才能被称之为艺术。当艺术家、建筑家的表达欲望受制于现实实践能力时,他们便想方设法创造一种新的结构。于是你便会发觉,艺术家在艺术领域的挣扎奋斗何其伟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而通过这本书纵观整个艺术史,人类在艺术的迂回发展当中,始终在证明自身最高的存在价值。还处于绘画初级阶段的我们,甚至于从未真正学习过艺术的大多数人,又该如何自视?

我想起安东尼·洛佩兹·加西亚的一幅油画,内容大概只有一面镜子、化妆台、水池、瓷砖,普通至极的卫生间一角。但这幅画是如此的完美动人,吸引人致使人忘记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本是司空见惯的。艺术之伟大,在于它使不完美而平凡的生活,看起来如此的无可挑剔。

愿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的艺术家。目的不在于成为一个拥有高级品位的人,也不在于非要发掘生活中的美。而是在生活难免普通乏味,人生又往往不尽如人意时,在人不得不屈从于现实和命运的短暂生命里,让艺术(包括绘画、音乐、文学)带给人生活的另一面,让人跳脱出来;更重要的是,能使人时刻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使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仍抱有诗一般的梦想和对完美的渴望。须记住艺术与生活一样从不取悦任何人,甚至带给人痛苦,但活着又不只是为了幸福。艺术能带给一个人平淡一生最浓厚的回味和韵律,只这一点,艺术就值得去追求。

作者简介

王瀛逅,女,来自北京市,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2017年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视觉传达专业。现担任视传17级团支书。

母校寄语

致最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请常常回忆起这样一句话:“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永远为自己是一名清华附中的学生感到骄傲,永远为自己所付出所热爱的东西怀有骄傲;

学会沉默学会倾听,你所知道的,骄傲地将它们表达清楚,你所不知道的,永远记住把它们留给沉默;

学会享受孤独,学会在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

最后永不急于寻找成功与出路,脚踏实地,那么你所盼望的诗与远方便多是不寻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