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有繁花
——读《艺术的故事》
物理系
王笑晗
面对《艺术的故事》,我难抑激动。这本独特的书带给我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感,不仅是无与伦比的美学体验,更是关于艺术的深切思考,让那字句、光影、结构入骨入髓,让我心中遍开繁花。
《艺术的故事》首先是一部艺术史。作为艺术史它有着极为独到的意义。它讲述着艺术发展的征途,更让我们看到人类美学的一次次创新与突破,看到许多混沌初开和云开云过风清。由此,不会有人再质疑乔托《哀悼基督》中奇异的构图,不会有人再迷茫于毕加索的独特手笔,不会有人再嘲笑古老的壁画。艺术史破除了人们对艺术的蒙昧使人们不会过多心生敬畏,从而把在无知的暗夜中泅渡的人们解放出来,使他们得以品味那些名垂青史的伟大作品中涌动不止的奇思与创造,使他们得以欣赏陈丹青先生所说的“饱满的元气”。而艺术史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它让我们看到艺术的一次次突破,更看到人性的不断前进,与社会体系不断相互作用而成就一段佳话传奇。因而我们要研读艺术史,看艺术更看人,看过去更看现在与未来。这是我对《艺术的故事》的首要感悟。
然而我们总是无法避免不屑,总会有这样的一些人傲然地说:“你们读《艺术的故事》,有什么用呢?”“这不过一本画册而已!”我们为他们感到可惜,因为他们无法体味艺术的独特美好。艺术,源于生活,从上古时代的雕刻与彩绘,到教堂中的壁画,再到中国的泼墨挥毫,艺术有“文以载道”般的意义,也升华成崇高的美。试看曾经一文不名、饥肠辘辘的海明威,竟要靠去卢森堡博物馆看马奈、莫奈、塞尚等人的作品来救治自己的饥饿。这惊世骇俗之举与千百年前庄子“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的掷地之语一同告诫着世人:精神上的富足有着无限的价值。懂得欣赏艺术的人得以享受这份富足,而只看表层价值的人徒染一身铜臭,如何去读懂《蒙娜丽莎》的神秘与温柔?
巴金先生曾落墨:“我们不是单靠吃来活着的。”诚然,除去物质,艺术是精神的一极,精神是人的筋骨,而艺术看似“无用”,看似“消遣”,看似“高格调”,却实际是低门槛的。它无形中汇入我们的生活点滴,是人们对美的无穷追求的生动展示。从最初洞窟上的刻画,到生动百态的模型和雕刻;从波提切利对线条美的追求,到达·芬奇笔下的肉感;从拉斐尔的生动构型,到莫奈笔下色彩的热情挥洒……艺术无处不在,艺术是人,是人性,是美,更是生活。无怪乎王尔德曾发出这样的论断:“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
贡布里希在全书初始便感慨:“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艺术源于人,又与人相互作用,产生奇异的反应。从艺术作品中我们往往可见丰富而热情的涌动着的人性,哪怕在风景画、静物、人像中也是如此。索尔仁尼琴曾言:“宇宙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中心。”每个人都可做艺术家,每个艺术家以自己的独特体悟开创新的中心。艺术家的地位也从最初的泥沙满身上升到如今的崇高,殊不知人人皆是艺术家,只是要看心中是否向美。
我们不可做“将艺术装框供起来”的人,却也不可将艺术直接放低到土里去。我们看到的每一寸线条、每一抹色彩、每一刀雕刻,都是历史、生活与思索的综合。艺术广远普遍地存在着,却是思想性而非娱乐性的。如今,21世纪,现代主义仍然光彩陆离,我们得以窥见独特的心思。我们更该把艺术之花在心里眼里开放起来,成为思考中的行者、生活中的艺术家。
艺术源于心中的繁花,是思想的胜利;艺术更使人们心中花香满溢,即使晕眩也感到幸福。一本《艺术的故事》,一部趣意盎然的艺术史。它谆谆告诫着:成为你的艺术家。
作者简介
王笑晗,女,2000年生,来自山东肥城,一个水秀山清淳朴温暖的城市。毕业于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中时喜欢折腾,于是在数理化生作文英语各类比赛中摸爬滚打,奖项数量不少,厉害的不多。处在文理工三科的交叉路口,兴趣广泛,却难以兼顾,但总是热衷于未知。闲来无事喜欢画几笔,热爱天文、科幻和推理小说。
母校寄语
在清华已经待了这么久,回首这几个月,想起曾经张扬又内敛、狂傲又谦逊、为了梦想拼搏的自己,不禁感慨万千。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不仅仅意味着优秀的成绩,这也意味着一个更为广大的世界,意味着让你看到自己的渺小和世界的精彩。以后我再来读我现在的文字,包括这篇文章,一定会笑当初的幼稚。我们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成长。我们现在所有的努力,都要不负自己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