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发展省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点问题

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颁布以来,学界掀起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新高潮,这一问题旋即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众多专家学者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学科定位、学科特点、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现存问题和发展路径等方面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有力地推动了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发展。构建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切实推动学科新发展,既需要对学科发展的历程和成就进行客观的回顾和整理,又需要对学科建设的经验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梳理,更需要对学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进行科学的探索和展望。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需要我们以实事求是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定位、发展理念、建设过程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从多学科依托角度来探寻学科发展的未来路径。

(一)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突出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世界范围内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这一系列变化导致人们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和功利化,表现出思想观念多元、理想信念淡化、伦理道德退化等不良倾向。因此,如何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冷静和理性看待我国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与世界发展趋势和格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挑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后,逐渐呈现复杂化、系统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这对于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和科学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重视和强调学科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弱化人文性和科学性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在本质上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目标是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前学界充分认识到坚持和加强学科意识形态性的重要性,认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识形态性是指这一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基础,坚持遵循科学规律的学术方向和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统一”[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与发展,是建立在当代中国社会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现实需要的基础之上的”[2]。学者强调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意识形态性,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反对“淡化意识形态”和“去意识形态”的论调;学界对于意识形态问题的充分重视和科学研究,厘清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

与此同时,研究呈现弱化人文性和科学性研究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发展需要学科内部的努力,同时也要依托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和支持”[3]。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交叉与综合的产物,内在地蕴含着人文性的研究趋向。作为一门学科,科学性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本质规定性要求,这就要求学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对于基本概念、范畴、规律、体系的科学性进行把握和构建,促进学科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由于偏重于学科的意识形态性,导致出现对人文性和科学性研究偏弱的局面,主要表现为对其他人文学科理论和知识的借鉴与运用较少;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语言和形式缺乏生气活力;学科内含的人学取向和人本思想没有得到重视和研究;学科基本概念、范畴、规律、体系和发展趋势存在争议,没有形成广泛的一致意见;学科话语体系缺乏鲜明的特色和规范性;等等。

2.解读和宣传党的理论政策的同时,忽视个体主体性的微观研究

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发挥意识形态功能,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与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界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政治任务的目标出发,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展开……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围绕着一定的政治目标,用党的纲领、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来对本组织的成员施加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的影响,以期转变其思想观念、政治行为和道德理念,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4]。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解读和宣传党的理论政策,使其由外在思想理论内化为人们的观念和意志,进而外化为行为和习惯,促使人们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积极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政策的宣讲,还应是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除却政治理想的选择、价值观念的确立之外,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的发展、人文素养的提升、身心健康的维持、人格品性的养成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科发展的未来方向。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并没有重视以社会成员个体为主的微观领域,这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构建和有序发展。忽视个体微观研究主要表现在较少涉及个体心理特征的探究、个体人格品性的考察、群体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个体认识结构、心理结构、道德体系、外在环境与实践行为等诸多内外因素的关系研究等方面。

3.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理论前沿的同时,淡化学科基本理论研究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需要积极借鉴和合理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学界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学习和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前沿,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促进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有学者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进行多学科的研究,新兴学科多是横向学科,因此,只有不同流派充分发展,通过比较鉴别,实践检验,才能实现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多学科综合应用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5]当前学界既积极吸收相关学科(如政治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的理论成果,从而以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社会实践;又大胆引进和合理采用其他学科(如生态学、系统学、发生学、人类学、运筹学、行为科学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前沿,进而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合理的借鉴和吸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提供了充实的理论营养和持续的发展动力。

在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成果和理论前沿时,必须要以本学科基本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作为前提条件和最终目标。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关注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成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工作是加强科学研究,特别是加强对该学科基本理论或基础理论的研究。”[6]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需要我们注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概念、范畴、规律、内容与方法的研究,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矛盾、主要问题、发展趋势的研究,从而为学科良性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对学科基本理论研究的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与规范性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范畴存在较大争议,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存在脱节,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基本规律、研究对象和教育内容研究尚处于探讨阶段。

4.发展和创新学科理论的同时,欠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研究

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尤其在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对话交流和融会贯通中,其学科理论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形态不能也不会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其必然会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深入和拓展而不断深化和发展。学界在与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促进学科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这一点上,取得了广泛的共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发展,需要我们高扬创新精神,在对基本理论框架与理论内容的新的思考中,取得新的认识成果。”[7]有学者强调实现学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必须重视学科理论的系统化和再系统化,指出“学科基本理论走向成熟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学科基本理论的系统化和再系统化”[8]。思想政治教育应不断吸收其他学科先进理论和研究成果,持续深化拓展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

“理论创新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9]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发展,迫切要求理论能够有效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并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实践”[10],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价值旨归。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和效果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的实证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养研究。当前,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研究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对于现实问题的理论性解读较多,实证性研究较少;学科的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对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养关注度不够;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考察和研究不足。

5.构建和完善学科体系的同时,缺乏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界在坚持不懈的探索和研究中,准确把握了学科定位,严谨阐述了学科范畴,规范研究了学科内容,科学发展了学科理论,精心构建和完善了学科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专家学者注重学科内涵的科学性解读、学科体系的合理性构建、学科话语的特色化提炼和学科研究领域的稳固和开拓,不断“拓展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学术研究成果”[11]。这种整体性研究思维、全局性发展模式,有利于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地位并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和认同,进而促进学科的整体性发展。

在完善学科体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对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的培养。问题意识是“在科学研究中积极主动地发现有价值的命题并采取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的自觉意识。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突破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学科创新增长点”[12]。思想政治教育要敢于面对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思考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要善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在对现实生活问题的阐释和回应中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思维能力,提升解题能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的缺乏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生动实践的观察和总结能力欠缺;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热情不够高涨,研究意识不够强烈;对实践问题的阐释和回应能力欠缺;对学科前沿问题的把握和驾驭能力不强;等等。

(二)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涉及该学科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是随着时代和人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调整的长期工程。人类社会的实践和发展永无止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永不止步。我们要在依托多学科发展的前提下,在立足本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突破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现存障碍,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未来路径。从多学科依托角度而言,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其他学科实现交叉、互补与融合,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实现科学发展,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化解建设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而构建明晰的发展路径。

1.其他学科前沿成果的合理吸收

(1)积极汲取其他学科成熟的理论营养。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故而对于其他学科理论成果的借鉴和吸收是题中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从政治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传统相关学科中汲取理论成果的营养成分,充实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储备;又需要从管理学、人类学、发生学、行为科学等新兴相关学科中学习和吸取理论前沿成果,启发和引导学科理论的新发展,实现新突破;更需要从生态学、系统学、运筹学等相关理工类学科中引入和运用相关理论,保证学科建设理论来源的多样性,促进学科建设的优化发展。同时,“这种借鉴也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批判地借鉴,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恰当运用,而不应不加分析地全盘吸收”[13]。我们需要关注和学习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优势,观察和研究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周边国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特征,尤其是能够与我国国情密切结合的教育理念和途径,在比较鉴别中吸取合理思想,学习科学方法,实现学科发展。

(2)合理吸收其他学科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中,要注重积极借鉴相关学科的从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研究思维的新发展、新成果,根据本学科学术发展的需要,及时转化和消化到本学科领域,为本学科的学术发展提供新的知识积累、新的方法论借鉴和新的思维启发。”[1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既要吸收传统的研究方法,如以社会调查和文献研究为代表的经验研究方法、以统计处理和归纳演绎为代表的理论研究方法等,更要积极借鉴现代新型研究方法,如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等,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合理、科学、健全的研究工具。此外,根据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传统研究、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有机结合,在众多方法中撷取能够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运行的科学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进而在积极的实践履行中考察方法的实际效果,并最终在修正和完善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和模式。

(3)参考其他学科完善学科体系的途径。

“学科体系建设是影响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15],完善的学科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需要我们认真考察相关学科的建构过程和发展历程(如政治学主干学科和分支学科设置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考量、设置原则和相互关系等),吸取经验和教训,学习和借鉴成熟的学科体系建设理论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强分支学科建设,形成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动态开放的学科体系”[16]。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更要关注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样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特征的新兴学科的建设过程,在比较研究中考察学科体系建设的差距和问题,借鉴其中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努力建构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

(4)学习其他学科确立研究对象的经验。

研究对象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一个学科必须要有具有唯一性和科学性的专属研究对象。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探讨学界尚没有达成共识,但不论是一个规律论,两个规律论,还是多个规律论,这种争论本身就意味着研究对象的探讨还在持续,这不利于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和学科边界。学习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的确立过程和基本经验,是为了通过对其他成熟学科研究对象的考察,总结研究对象确立的基本要素、途径和方法,考察研究对象唯一性和科学性的具体显现;是为了通过理论与实践、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比较,吸取其他学科探索和确立研究对象的方式和方法,借鉴其他学科表述和阐述研究对象的话语和形式,体会其他学科研究和探讨研究对象的精神和态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新发展,化解争议,增强学科研究对象的唯一性和科学性。

2.与时推进学科自身建设发展

(1)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识形态性。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坚持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既是我们党的重要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更是捍卫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有些学者回避、淡化甚至排斥意识形态教育,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党性特征,认同甚至宣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张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和“价值中立”理论,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淡化意识形态”或者“去意识形态” 。这种主张不仅不能解决当前人们不同程度存在着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念西化等问题,反而极易丧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性、具有针对性,就必须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在教育中宣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的社会问题,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意识形态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要针对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变化,丰富意识形态教育的科学内涵,创新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途径,以更加符合人们习惯的话语、形式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

(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体现在理论形态上的逐步完善和实践过程中的效果凸显。在理论形态上,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式、学科独有的话语体系、基本明晰的概念范畴和研究内容。在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与时俱进,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引领社会思潮走向、转变人们思想观念、培育社会合格公民,不断扩展领域和巩固阵地,为完成党和国家的各项任务服务。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不足的现实局面,我们要在凝练学科方向、凝聚学科队伍、凝筑学科高地上下工夫,努力建设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最新经验、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最新进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17]。其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尽早统一学科研究对象,明确学科边界和学科内涵;二是规范学科话语体系,构建特色学科语言,避免“庸俗化”和“神秘化” ;三是提炼科学研究方法,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和建设;四是提升研究成果的转化功能,防止“学院化” ,推进“大众化” ;五是加强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建设结构合理、配合有序的研究和工作队伍,为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性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3)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式和术语都是相对稳定的,这些应该是它的立身之本。它不应该在吸取其他学科有益因素的过程中迷失自己,失去自己的学科个性。”[18]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的独立性,需要在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找准学科定位,明确学科性质,打造学科特色,创建学科体系,推动学科实践,实现学科发展。学科独立性本质上表现为学科定位归属明确和学科研究对象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为我们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这一学科定位将其与西方国家的“公民教育”“通识教育”等区分开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基本规律,与伦理学、德育等相近学科具有本质的不同。因此,我们要在厘清学科定位和明晰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克服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存在的盲目论域扩张、理论依附、简单移植导致的学科研究边界模糊不良倾向”[19],摒弃并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念和行为,净化学科研究和建设队伍,保持学科独立性。

(4)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依托性。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依托性,需要强化对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学习、借鉴和应用,尤其是其他学科最新理论前沿和研究成果。同时必须明确依托其他学科的底线,“学科依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为中心而展开的。学科依托推进的结果,应该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而不是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20]。我们既要注重积极借鉴相关学科在研究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等方面所取得的新突破、新发展和新成果,并结合学科自身特色和需要撷取合理成分和科学养分,通过转化和消化,促进学科新发展。又要根据学科建设实际需要,结合具体研究领域和问题,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主动邀请其他学科相关专家学者参与学术研究和探讨,形成科研合力。更要提升学科自身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对话及关于前沿问题的探讨和争论中,提高自身发展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科学破解学科建设现存障碍

(1)恪守党性与人性相结合的发展总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保持和贯彻党性原则,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落实中坚持意识形态性,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秉承和发展人性原则,深入领会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现实存在的“淡化意识形态”和“过分强调人文关怀”两种不良倾向,需要我们恪守党性与人性相结合的发展总方向,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理论上启发人们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与全面发展理论,克服实用主义倾向与片面性理解,切实确立全面发展目标;在实践中帮助人们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改变过去非此即彼和抑此扬彼的简单化方式,切实在坚持全面发展中形成重点与特色”[21]。坚持意识形态性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没有意识形态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就失去了本质性特色,学科独立性无法得以维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与宗旨,没有人文关怀,学科建设和发展就不符合时代变化和要求,就失去了科学性的内在规定。因此,只有坚持党性和人性密切结合,才能实现价值观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发展总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不论是教育理论的发展与突破,还是教育实践的开展与贯彻,都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发展总原则。一是要认识到生动的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必然要求,始终关注和考察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并结合学科发展总方向,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丰富学科建设理论。二是要认识到学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学科实践活动的巨大推动力和科学引领力,并按照党的要求,结合社会现实,遵循学科规律,促进学科理论由经验形态向科学形态的新发展,以更好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三是要认识到当前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问题,积极探寻破除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尴尬现状的路径与方法。四是要认识到“发展实践与发展理论相结合,是我们认识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根本途径”[22],在学科理论创新和实践履行中着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和增强实效性。

(3)贯彻特色与交叉相呼应的发展总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长和发展的历程表明,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养分和实现路径,而坚持特色发展和交叉发展则是学科理论生长和实践落实的重要条件和途径。贯彻特色与交叉相呼应的发展总思路,一是要认识到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科发展的新生长点。“跨学科是未来我国学科发展的新思路,跨学科研究和交流对于一个国家的学术和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23]而这就需要我们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集领域和共同话题,与其他学科专家学者联合攻关,突破学科界限,推动学科理论新发展,取得学科实践新成效。二是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是其存在和发展前提。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更要坚持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色。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研究对象、方法、范畴和内容,在拓展学科研究领域、巩固学科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丰富的社会实践,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分支学科、特色基础理论、特色研究方法和特色实践活动等。

(4)秉承借鉴与创新相促进的发展总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前沿是学科生长和发展的外在推力,而创新和发展自身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则是学科建设和成长的内在动力。没有借鉴,就没有比较和选择,就没有充实和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领域和知识来源;没有创新,就没有挑战和扬弃,就没有优化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推动和理论促进。秉承借鉴与创新相促进的发展总方法,既需要我们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吸收西方文化精髓,汲取西方文化精华,借鉴相关学科的实践经验、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又需要我们在借鉴中发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意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创新。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做到:一是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增强问题意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特色结合起来,实现学科的本土化和民族化;三是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现有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的束缚,在范式转换、观念整合和体系创新的过程中促进学科的内生性发展。

(5)构建宏观与微观相补充的发展总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归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和个人价值观的塑造,二是社会发展的素质要求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宏观与微观相补充的发展总格局,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既要重视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又要高度重视其个人价值和目的价值,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前者的研究属于宏观层面,对后者的开发属于微观层面,只有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协调、合理的科学格局,进而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的统一。我们在宏观领域研究如何宣传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要关注和重视对微观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在微观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要对人的情感、意志、品格等心理要素,爱情、婚姻、家庭等生活要素,求职、职业、职场等工作要素,以及亲人、朋友、同事等人际要素展开科学研究,关注个体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素养现状,研究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密切结合起来,才能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瓶颈,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契合社会和时代的变化方面应发挥其应有功能和作用,这既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又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提出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以推动学科发展为旨归,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现存障碍,结合社会需求,突破传统理念,寻求破解途径。在构建科学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过程中、在生动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发展。


注释

[1]郑永廷,胡梅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新成果.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9.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依托与发展.江汉论坛,2006(8):76.

[3]周中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若干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2):185.

[4]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6(7):89.

[5]张耀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展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5):43.

[6]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理论教育.2007(Z1):40.

[7]沈壮海.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6(11):36.

[8]陈秉公.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再系统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8):43.

[9]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07(4):9.

[10]徐文良.茹苦含辛 锲而不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的回顾与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5(9):2.

[11]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44.

[12]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

[1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14]沈壮海.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6(11):36.

[15]王树荫,卢少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教学与研究,2006(3):61.

[16]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

[17]刘贵芹.大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换届会议上的讲话.思想教育研究,2009(12):35.

[18]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及建设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44﹒

[19]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

[20]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依托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6(18):34.

[21]郑永廷,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06(2):67.

[2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兼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02(6):11.

[23]顾海良.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路径及其实现条件.高校理论战线,20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