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久文自选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论区域经济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区域经济是近年来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经济概念。特别是在各个地区,从政府到百姓,都对发展区域经济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使区域经济成为地区发展的中心内容。区域经济正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区域经济的特点

区域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如果要给出一个定义,就是:在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地区经济,求得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个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对于国家的经济来说,它是一个实体,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涵盖了部门体系,也涵盖了区域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门体系实际上是融合于区域体系中运行的)。但是,区域体系是由无数个区域实体组成的,而且每一个实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我们把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下面的、按照地域范围划分的经济实体及其运行,都看作区域经济的运行。

与国家宏观经济相比较,区域经济的特点是十分突出的。

(一)区域性

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如自然条件、资源条件、文化、甚至语言。所以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包括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发展重点、发展道路和途径。一个地区的发展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但都必须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是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二)非均衡性

或者称为不平衡性。对于任何一个略大一些的地区来说,经济发展不可能是均衡的。有的地区水平高些,有的地区水平低些;有的地区发展快些,有的地区发展慢些。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县都有同类的问题。对于决策者来说,把资金投到发达地区,效率高些,地区间的差距拉大;投到落后地区,可缩小差距,但又可能会影响效率。所以,这里有一个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两者兼顾,难度很大。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发展政策向沿海倾斜,是效率为主,兼顾公平;目前搞西部大开发,是公平为主,兼顾效率。正确处理这个关系,对地区政策的制定有很大作用。

(三)阶段性和连续性

区域经济具有很强的阶段性。一段时期的经济政策,不可能永远适用,要根据新的形势,制定新的目标,调整发展的方向。所以,地区的发展战略规划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这5年发展什么?下一个5年发展什么?20年之后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应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去制定。阶段之间应该是连续的,具有良好的前后衔接关系。

(四)开放性

区域经济应强调其开放性。生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都应当开放,要允许别人投资和赚钱。开放本身就意味着竞争,有竞争才有发展。我们应当把外来投资者所办的企业,看作我们自己的企业,允许自己的企业挣钱,也允许外来企业挣钱。对外国人开放和对国内的其他地区开放要等同看待,为什么现在国内地区间的合作很困难,关键还是对区域经济开放性的认识有误区。

区域经济的这些特点,反映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其相互关系是:(1)国民经济强调宏观性,区域经济强调区域性。国民经济主要反映社会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规模和结构,从总量上调控市场的供求。因此,国民经济调控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投资与消费、进出口、货币供给与流通等。区域经济则不强调总量,只强调特点;不强调完整,只强调特色。所谓区域性,就是地区经济发展中那些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方面。资源、产业政策是区域经济调控的主要内容。(2)国民经济强调战略性,区域经济也强调战略性,但同时强调不平衡性。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反映在发展计划之中,首先是反映国家和民族意志的决策,其次是反映战略目标的稳定,再次是反映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区域经济强调的战略性和不平衡性,是基于地方政府成为地区利益主体的代表,区域经济反映的是在国家利益得到充分保证前提下的地方利益,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由于发展的条件不同,各地区是不可能平衡发展的,这种不平衡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只能由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来调节和协调。(3)国民经济强调政策性,区域经济也强调政策性,但更强调可操作性。国民经济的政策性,反映在用政策取代指标来指导经济活动上。以调节供需为特色的经济总量平衡政策,以调节产业活动为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以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为重点的收入分配政策,以及财政、货币、税收、投资等政策,都是调节经济的杠杆。区域经济的运行,一方面要贯彻国家的这些政策,同时,要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进行具体操作。可操作性是区域经济的最大特色。

二、区域经济的基本内容

由于区域经济所面对的是一个局部性的经济范围,它不需要,也不可能要求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统一性,但各地区发展区域经济的内容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与评价

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着自己独特的矿产、能源、土地资源,也有着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基础,由此而形成的地区经济发展基础也就大不一样。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基础。能够形成有利发展条件的因素很多,人们比较看重的往往是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等,比较轻视经济资源,更轻视社会资源。区域经济要发展,必须对这些条件进行分析、评价,找出其优势所在,确定今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二)区域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是最实质的内容。但产业的门类很多,一个地区发展的条件和能够投入的资源又有限,产业选择不可能很宽,只能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产业来发展。在这些产业当中,有若干个产业是能够起到支柱作用,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我们把这类产业称为主导产业;同时,有一些产业直接为这些产业服务,可称为辅助产业;还有一些产业是属于地方的基础部门,如交通、通信等,称为基础产业。由这三类产业形成一个地区的产业功能结构: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产业。这是从地区产业结构中的产业功能来划分的,对指导地区的产业发展很有用处,它与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是有区别的。要选择若干有带动性、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作为一个地区的主导或支柱产业,围绕该产业形成一系列辅助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从而形成一个地区合理的产业结构。一般地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主要是由于主导产业的变动所引起的。

(三)区域产业布局

产业形成之后,不可能放在空中,必须要设置一个具体的地点,来容纳或布置这些产业,这就是布局。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产业部门对地区布局有什么样的区位倾向性,其二是地区条件所限定的布局企业的容量有多大。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产业布局的集中与分散问题,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选择各具特色的布局模式。目前在东部沿海地区,地区企业出现新的聚集趋势,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的乡(镇)。有的乡(镇)往往能够聚集起几十或上百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成为这类产品的生产中心。集中出效益,从县域经济来说,我们目前还是处于这个阶段。

(四)城镇体系布局

产业集中,必然带来人口集中。人口集中,必然形成城市或城镇,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研究这个问题,关键在于研究城镇体系的布局,怎样才能适应产业和人口集中的要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区域经济研究的重点是城镇体系的分布问题。在一个区域,规划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镇体系,才能适应产业和人口集中的要求,实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这是一个大问题。同时,城市或城镇形成之后,就具有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作用,成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中心点。因此,必须重视城镇体系布局的研究。

(五)区域贸易

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己生产的东西主要不是为自己消费,而是为他人消费。同样,一个区域内生产产品,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为外区生产的。区域之间的贸易不能等同于国际贸易,因为区域之间不存在关税,也不存在汇率和配额等的限制,区域贸易应当是最自由的贸易,也应当是最市场化的贸易。区域贸易的范围是很广的,除了商品贸易外,还应包括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等内容。但是,地方保护主义常常成为干扰区域贸易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应当尽力克服的。

(六)区域经济政策

国家的产业政策具有宏观上的指导意义,但在各地区的落实当中,由于地区条件不同,对产业的影响也就有较大差别。各个地区应当在国家政策出台后,论证其区域效应,使宏观经济政策区域化。同时加强地方性的经济政策的制定,形成地区本身的政策体系。地方政府运用政策作为经济杠杆,发挥政府职能,调节市场运作,促使区域经济平稳运行。

三、区域经济理论的作用

区域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一般经济学基础理论之上的应用学科。经济学所寻找的是在某一个点上的盈亏平衡,而区域经济学在其中加入了空间的因素,不是在一个点上,而是在一个面上,经济应当如何运行。对区域经济及其理论作用的认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而逐渐深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我国的经济管理实行的是计划体制,其中发挥作用最大的是各个经济主管部门。它们形成一系列的管理系统,从上到下,形成所谓的“条条”,而从中央到地方,又形成所谓的“块块”,造成条块分割的局面。但是,“块块”并不是区域经济,因为当时地方政府并不是区域经济的利益主体。改革开放之后,地方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地方政府日常的主要工作。人们逐渐感觉到:只有国家级的宏观调控,而没有地方对国家宏观政策的响应,宏观调控就很难落到实处,只有部门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代替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就成为地区发展经济的理论基础。

(一)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作用

区域经济理论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看:

第一,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运行载体,区域经济理论是与国民经济管理并行的经济理论。国民经济在纵向上分成部门,在横向上分成地区,是所有区域经济之和。但是,国民经济并不是区域经济的简单相加,而必须在全国形成合理的区域结构。这种区域结构应当包括:产业的区域结构、投资的区域结构、消费的区域结构、资源的区域结构等。所以,实践的特点决定理论上不能互相代替,而必须同时进行。

第二,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机制的建立,区域经济从附属于国民经济转变成利益的实体。国民经济的政策性指导意见,要由指导逐级的区域经济转变成经济活动的成果,区域经济增长快,水平提高快,国民经济发展就快。特别是国家重心地区,其发展的水平、速度往往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决定因素。从这个角度讲,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对国民经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区域经济是国民财富增长的源泉。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经过多次调整之后,中央直属企业的个数已经很少,国家的财政收入要依靠地方的财政上缴。特别是近年来民营经济在许多沿海地区占据了地方经济一半以上的比例,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性一天比一天凸显。区域经济搞得好,增长的质量高,国民财富的增长就快,反之则反。但是,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条件,这些条件应由国家帮助地方政府来创造。

因此,我们应当建立一种更为协调的国家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导作用,应逐渐从以部门为系统的运作方式,转变成以区域为系统的运作方式,给地方以更大的经济运作的空间。而理论研究上,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也应当互相借鉴。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作为一个地区来讲,不可能完全照搬全国性的发展模式,也不可能按照管理全国性的国家经济的办法来管理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去寻找区域的发展规律。例如,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有条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因此,也没有必要要求各地区都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而对于农业地区和工业地区,生态旅游区和都市区,政策上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应当看到,区域经济调节的机制,发展的模式都是根据某个地区的具体特点提出的,往往都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一个再好的发展模式,如果不与当地情况相结合,也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三)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新世纪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大战略。在西部大开发启动之时,为避免仓促上马,必须对大开发当中所涉及的开发目标、战略模式、区域规划、产业选择以及城市化进程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的前期可行性研究,才能够获得最快的开发速度,取得最好的开发效果。区域经济理论是西部大开发的实践性理论基础。

第一,西部的任何一个地区,在实施开发的过程当中,都必须按照区域经济的客观要求解决好各地区自己区域拥有的各类资源,并进行客观的评价,确定本区域真正的优势。然后依据这些优势,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产业来发展。

第二,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之一。调整的依据就是区域经济的产业选择和产业结构理论。

第三,西部大开发中还应注意的问题是产业布局。西部地区面积大,区域条件差异大,应当选择现有的城市地区、资源富集地区、交通沿线地区进行建设布局,重点投资。

第四,把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手段,是实施西部开发模式的一大特色。作为区域性的经济发展中心,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起着强大的带动作用;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成为西部地区的产业聚集中心;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枢纽,成为交通、供电、通信等线路的节点。

第五,西部各省区有着漫长的边界线,发展对外贸易的条件十分优越。通过对外贸易启动边疆经济,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环节。我国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上有一定的互补性,扩大对外贸易规模的潜力很大。同时,区际贸易的发展也会增加对基础设施的使用,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增加对制造业等产业的产品需求,能够加大西部的开放程度,使西部经济发展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和国内大市场中来。

区域经济理论是以地区为对象,为地区发展服务的理论。西部大开发需要理论支持,区域经济理论将成为西部大开发和规划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2]武少俊.国家发展计划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原载《经济问题》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