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当代中国的理论和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外延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历了一个强化意识形态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到对意识形态的“淡化”“边缘化”,再到逐步意识到意识形态斗争的客观性,并越来越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变化过程。然而,对于究竟何谓“意识形态”,一方面,学术界意见纷呈[1],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又态度各异,会根据语境变化而赋予其不同内涵;另一方面,通行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的定义,却依据苏联版本,把意识形态定义为思想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2]。这一定义,只是对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描述及外延的机械规定,而没能依据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揭示出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功能,从而把握意识形态的总体性及其领域。因此,把握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问题,首先需要依据实践的发展和语境的变化,在理论上把握意识形态的内涵,界定意识形态的外延,才能在实践上既抵制“去意识形态化”和“淡化意识形态”的思潮,又避免“泛意识形态化”和“强化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