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布鲁塞尔时期(1845年2月—1848年2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臻于成熟并且公开问世的时期。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合作,他们就继续沿着巴黎时期所确定的方向前进。他们继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但是不再通过费尔巴哈,而是同时批判费尔巴哈。这一时期的首要成果是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其中心文本是《德意志意识形态》[1](以及《共产党宣言》)。
注释
[1]有关《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版本学、文献学和创作史研究是解读这一未完成手稿的前提和基础。版本计有梁赞诺夫版(1926)、阿多拉茨基版(1932)、巴加图利亚版(1965)、新德文版(1966)、新MEGA的试刊版(1972)、广松版(1974)、服部文男版(1996)、涩谷正版(1998)、岩波文库版(2002)、小林昌人补译文库版(2002)、新MEGA的先行版(2004)等。(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和日本学界对广松版的评价。中国社会科学,2006(2)。)各个版本之间编排顺序不一,分歧很大,例如日本学者广松涉指责阿多拉茨基版是“伪书”,此谓“广松冲击”。还有作者问题,除马克思、恩格斯两位作者外,有人认为还有赫斯,此谓“赫斯问题”(聂锦芳。《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的赫斯问题。学习与探索,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