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福建籍唐通事家系概况
唐通事的原籍(祖籍)主要是福建、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少数来自山西、江西和四川等内地。在日本文献里,约有70%的唐通事家族明确记载了始祖的出生地(原籍)。越是有名望的家族,越详细记录家谱,反之,充任低级唐通事的家族,往往忽视对家谱的修订,甚至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一 唐通事原籍概况
颍川君平在《译司统谱》[13]里,记载了从1604年到1861年258年间,各级唐通事(含广义上的唐通事)的姓名,共1654人次,实际836人。他们出自70个住宅唐人家族,狭义上的本通事只出自40个家族,其他广义上的唐通事出自30个家族。《译司统谱》只记载到1861年,1862~1867年的名单缺失,好在浙江的许海华博士在她的学术论文中考证了这个时期唐通事的名单,其中小通事末席以上的人物,是末代唐通事的主要代表人物(见本章附录:表3-2)。幕末(1867),在任的唐通事共计75人,其中,小通事末席以上人员40人,其半数是福建籍的后裔。
林陆朗先生汇总了大小唐通事家族情况。[14]他指出,出现大通事的家族总共有31个,不足70个家族的一半,出现2个以上大通事的家族只有19个(含分家)。在这19个大唐通事家族里,9个是福建籍的。其中颍川(陈)氏2个家族,林氏2个家族,彭城(刘)氏3个家族等三大氏族基本垄断唐通事职位。在这三大氏族7家里,1家是浙江籍,1家是江苏籍,1家原籍不明,4家是福建籍。
宫田安在《唐通事家系论考》[15]中,考证了48个唐通事家族和1个东京通事,其中来自中国的有46个。可以明确原籍为福建的有23个,约占中国籍唐通事家族的49%。按地区统计,福州府有12个,漳州府有6个,泉州府有4个,延平府有1个。按县级统计,福清有6个,福州有3个,漳州有3个,长乐有3个,龙溪有3个,同安有2个,泉州有1个,晋江有1个,沙县有1个。原籍明确的非闽籍唐通事家族有9个,其中浙江有4个,江苏有3个,山西有1个,四川有1个。原籍不明的有14个家族。
在这14个原籍不明的唐通事家族中,可以推测他们的祖籍地多数是福建。其理由有三个:一是他们中的陈姓、刘姓、薛姓、何姓都是福建沿海一带的大姓,并且陈姓与刘姓所启用的日本姓都与其他福建籍的陈姓(颍川)、刘姓(彭城)保持一致,至少其祖籍地是一致的;二是部分家族的墓地在福建人的寺院里,如以陈一官(原量)为始祖的颍川(陈)氏唐通事家系的祖墓在福建人的寺院(福济寺),以薛性由为始祖的薛氏唐通事家系的祖先牌位设在福建人的寺院(崇福寺);三是有些家族持福建方言,如川副(何、河?)氏唐通事家系中第一代唐通事川副武左卫门(1671~1723)的祖父到日本长崎,持泉州方言,井手(曾)家也是泉州方内通事小头。
在原籍不明的唐通事家族中,出2人以上大通事的有3家,其他偶尔出现大小唐通事,但多数家门平庸,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人物,也没有留下更多印记。由于他们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资料,已经无法考证其祖籍地,即使费力气考证,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为可以判明祖籍地的33个家族基本可以代表唐通事的全貌,并且唐通事的主要代表人物也都出自这33个家族。
宫田安只考证了48个唐通事家族,没有被考证的20多个家族多数是本通事以外的唐通事,如唐年行司、唐船请人、内通事小头,其中有的是日本人。泉州籍唐船请人江七官,漳州籍唐船请人王二官,泉漳籍唐年行司银七官,漳州府籍住宅唐人高寿觉及其日本义子、福州府籍陈九官等5家身份明确的唐通事家系没有被考证。在唐通事中,疑似日本人的有内通事小头(南京方)下田弥三右卫门、杉本久兵卫,唐船请人木庄次郎(泉州),小通事吉岛荣之助,小通事末席河野辰三郎。日本人充任唐通事的代表人物是江户中期著名汉学家冈岛冠山(1674~1728)。[16]1701年,冈岛冠山在长崎任过内通事,后因通事的生活穷困而辞职。[17]
本书共收录25家福建籍唐通事家族,其中包括宫田安考证的23家福建籍唐通事家系,另外补充了原籍明确的福州府籍陈九官和漳州府籍高寿觉及其日本义子。
二 福建籍唐通事家系
(一)福清籍唐通事家系(6个)
(1)林氏。始祖林时亮(公琰)(1598~1683),福建省福清县人,儒商,1623年东渡日本,娶大村藩士女儿,后定居长崎。以林时亮为始祖的林氏后孙代代世袭唐通事,一直持续到幕末,长达两个半世纪。林家本家以及4个分家,共有5个唐通事役株,出大通事8人(含1个唐通事过人),各级小通事10人,其他各级唐通事27人。第二代林道荣(1640~1708)是著名的唐通事,是唐通事“双璧”之一,第三代也就是林道荣的2个嫡子与1个养子,第四代3个兄弟,第五代和第六代都升至大通事。林时亮家族是长崎2家林氏唐通事世家之一,可谓是名门中的名门。
(2)钜鹿(魏)氏。始祖魏之琰(九官)(1617~1689),原籍福建省福清县,豪商巨贾,住宅唐人。他与其兄魏毓桢,从事长崎与东京(越南)之间的贸易,早在1635年前后往来于两地之间,曾捐资150两建崇福寺妈祖堂。其第四代曾孙钜鹿民部(魏皓)为著名音乐家,著有《魏氏乐谱》,第十一代后裔钜鹿义明曾任东京裁判所判事。出身于安南(今越南)的东京(越南)通事魏喜,与福建籍华人有关。魏喜于1672年跟随魏之琰到长崎定居,是魏之琰的家仆。以魏之琰为始祖的钜鹿(魏)氏是后起的唐通事家族,因魏之琰移居长崎时间比较晚,本家只出现2位唐通事,分家有4位唐通事,共计6人,出小通事1人、小通事级别1人。
(3)林氏。始祖林楚玉(太卿)(1572~1645),福建省福清县人,儒商,1609年到鹿儿岛,1619年移居长崎。传7代,出大通事4人、小通事1人、小通事级别1人。以林楚玉为始祖的林氏家族也是唐通事名门,从第二代林守壂开始任唐通事,职位升至大通事,连续四代继任过大通事。但由于第七代犯法被开除唐通事职位,由此林家退出唐通事舞台,前后维系了130年左右,属于比较短命的唐通事家系之一。
(4)何氏。始祖何毓楚(高财,号一粟)(1598~1671),福建省福清县玉融村人,1628年至长崎,与黄檗僧隐元、即非相交甚笃。本家传3代,出小通事1人;另一支分家传7代,出小通事3人。以何毓楚为始祖的唐通事家族,起步晚,人数少,时间短,实际只有何毓楚的长子何兆晋1人担任小通事。第三代嫡孙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在旅途中死亡,断送了何家唐通事役株。二十多年后,由日本人的后代复兴何家唐通事役株,何家中兴家系出1个大通事、2个大通事格、1个小通事、1个小通事末席,属于唐通事后起之秀。因中兴第五代由第四代外孙(海庵)继任,此时浙江籍的北坊何氏(海庵)与南坊何氏(毓楚),实际融合到一起。
(5)河间(俞)氏。始祖俞惟和(1605~1674),福建省福清县人。俞家传8代,出大通事2人,小通事1人。以俞惟和为始祖的河间氏唐通事家系,出2个大通事,2个小通事,2个小通事级别,共计10人出任唐通事。第六代俞英直因犯罪被免职隐居后,把河间氏唐通事役株卖给彭城氏,由此断送了河间氏唐通事役株。河间氏唐通事家族中有2人因犯罪被免职。
(6)王氏。始祖王心渠(三官)(1594~1678),福建省福清县人,1643~1645年东渡日本经商。王氏唐通事家族,名望并不大,虽然有本家和分家2个唐通事役株,但没有培育出大通事,最高任至小通事。本家传9代,分家也传9代,共有19人出任各级唐通事,出小通事及小通事级别的有5个,其余多数是唐年行司。
(二)长乐籍唐通事家系(3个)
(1)彭城(刘)氏。始祖刘一水(?~1658),福建省长乐县筹港人,医师身份,早年东渡日本平户,1618年移居长崎,与黄檗僧隐元相交甚笃。以刘一水为始祖的彭城刘氏唐通事家系,有1个本家,4个分家,39人担任过唐通事,本家传9代(10人),分家A传5代(6人),分家B传4代(4人),分家C传6代(6人),分家D传13代(13人)。出各级大通事9人,各级小通事15人。本家第二代刘宣义是唐通事“双璧”之一。是长崎唐通事名门中的名门。
(2)郑氏。始祖郑宗明(?~1715),福建省长乐县人。以郑宗明为始祖的唐通事世家,进入唐通事阶层的时间比较晚,1705年才开始出现低级唐通事(稽古通事见习),属于唐通事后起之秀。出1位大通事,3位小通事格,共有8位出任唐通事。郑氏家门,在长崎虽然作为唐通事并不出名,但因为培育出著名的语言学家郑干辅、著名外交家郑永宁父子等三人而闻名于世。
(3)中山(马)氏。始祖马荣宇(?~1654),万历末年(1620年前后)至长崎,祖籍福建省长乐县,商人。以马荣宇为始祖的中山氏家族,作为唐通事家门,名气并不大,不仅进入唐通事阶层的时间晚,而且多数担任内通事和低级唐通事,虽然有1个分家,但不到3代因盗窃罪而断送唐通事役株。中山氏家系出大通事过人1人、唐通事目附1人、小通事1人、小通事级别2人,先后12人担任唐通事。
(三)福州籍唐通事家系(4个)
(1)薛氏。始祖薛八官(薛禄)(1597~1678),福建省福州人,唐船请人。在长崎,薛姓唐通事有两家:一家始祖是薛八官,原籍福州府;另一家始祖是薛性由,原籍不明,但崇福寺祠堂里有他的牌位,疑似福州府人。两家在长崎,都没有改姓,后代也都使用薛姓。传14代,后代多人充任唐船请人,无大小通事出现。
(2)矢岛(陈)氏。始祖陈奕山(三官)(?~1649),1635年任唐年行司。林陆朗称他为福州帮头领之一。从第四代孙开始记载7代,没有出大小通事,多数充任内通事、唐年行司等职。
(3)陈氏。始祖陈九官(?~1683),福州人,1622年到长崎,曾任唐船请人。后人传到第十代,多数任唐船请人和内通事小头(还有1位来自浙江绍兴的人也叫陈九官,后入僧籍,法名独健性乾)。
(4)太田氏。始祖太田长左卫门。原来可能姓田,福州人。传6代,出小通事1人。太田氏家族也是长崎唐通事世家,第一代从内通事小头起步,第三代开始步入正式的唐通事阶层,出大通事级别的唐通事目附1人,小通事级别(含2个小通事末席和小通事并)4人。太田家虽然起步晚,而且级别低,但后孙争气,属于唐通事世家中的后起之秀,第六代太田源三郎进入明治政府。
(四)漳州府籍唐通事家系(7个,其中龙溪县3个)
(1)颍川(陈)氏。始祖陈冲一(?~1624),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人,17世纪初到鹿儿岛,为藩主岛津氏医官,后移居长崎,成为住宅唐人。第九代后裔颍川君平著有《译司统谱》(1897),曾任外务少书记官,驻纽约领事,神户税关关长。以陈冲一为始祖的颍川陈氏唐通事本家传10代,分家A传6代,分家B传4代。共有28个唐通事,其中大通事15人(含大通事格1人,大通事过人3人),各级小通事6人,是出大通事最多的唐通事名门。
(2)吴氏。始祖吴宗园(1603~1638),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人。以吴宗园为始祖的唐通事家族,起步晚,起点低,第三代开始步入正式的唐通事阶层,出大通事级别的唐通事目附1人,小通事级别4人,共有6人出任唐通事。吴家人丁兴旺,子孙满堂,从第一代到末代都是由吴宗园的嫡子嫡孙继承,血缘关系纯正,这在长崎华人唐通事社会里少见。
(3)西村(陈)氏。始祖陈潜明(?~1632),漳州府龙溪县人。陈潜明死后其妻松月院再嫁陈朴纯(漳州石码人)。陈纯朴为漳州巨族,先祖曾任宋朝宰相,其子铁心为僧人,圣福寺开山和尚。传7代,出大通事1人,小通事3人。
(4)阳(欧阳)氏。始祖欧阳云台(?~1646),福建省漳州府人,1635年任唐年行司。以欧阳云台为始祖的阳氏家族,本家继承到第十三代,12人出任唐通事,出大通事3人(含风说定役1人),小通事及准小通事6人;分家传8代,出准小通事2人。
(5)蔡氏。始祖蔡二官(?~1682)。1615年到长崎。《译司统谱》称其为住宅唐人,原籍为漳州府。出小通事1人。以蔡二官为始祖的唐通事世家,地位不显赫,始祖没有任官职,从第二代任非正式的内通事起步,第三代出现大通事级别的唐通事目附。共有8人出任唐通事,出大通事级别1人,小通事级别4人。
(6)吴氏。始祖吴振浦,福建省漳州府迁和人。传9代,出大小通事各1人,第八代吴硕三郎为最后一位大通事,曾在上海、厦门领事馆任职。以吴振浦为始祖的吴氏家族,属于后起之秀。吴家共有10人出任唐通事,出大通事1人,小通事1人,小通事级别的4人。
(7)高氏。始祖高寿觉于日本庆长初到萨摩,作为医生谋生,伺候萨摩藩主,于庆长十四五年(1609~1610)回国。嗣子渤海久兵卫(高超方)是大通事。高家只有这一人出任唐通事。其孙高玄岱(1649~1722),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汉学家、医学家和书法家。
(五)泉州府籍唐通事家系(4个,其中晋江籍1个,同安籍2个)
(1)方氏。始祖方贵峰(三官)(?~1674),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大西桥人,雕刻家。以方贵峰为始祖的唐通事家系比较简略,第二代方耀曾任内通事,后削发为僧,号耀山,懂医术。传3代,之后情况不明。只有第二代任过二十年内通事,在长崎最短命的唐通事世家之一。
(2)吴氏。始祖吴荣宗(二官)(?~1678),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1651年任唐年行司。以吴荣宗为始祖的吴氏唐通事家族,也是起步晚,起点低,在长崎名望并不高,没有出现大通事。第五代开始由别姓继承。共有7人出任正式唐通事,出小通事1人,小通事级别的5人。第八代吴用藏,人丁兴旺,5个儿子过继到别姓,出现吴硕、郑永宁、吴来安等幕末至明治初期的社会名人。
(3)周氏。始祖周辰官(?~1682),福建省泉州人,天主教徒。传9代,出小通事2人。以周辰官为始祖的周家,家格低调,起步晚,起点低,到幕末崛起。周家有6人出任正式唐通事,出大通事1人,唐通事目附2人,大通事过人1人。周家第六代周文次右卫门(?~1826),曾汉译过《忠臣蔵演义》(描写江户时期1701年发生的元禄赤穗事件),周家第八代周恒十郎,是幕末很有名的翻译官,他与漳州府籍蔡二官家的第九代蔡善助(善太郎),于1862年被幕府钦点,乘“千岁丸”考察船赴上海考察。
(4)蔡氏。始祖蔡昆山(三官)(?~1664),福建省同安县人,1663年任唐船请人。蔡昆山到长崎后,任非正式唐通事——唐船请人,后代多数袭任这一职位,第八代才出现正式的唐通事——稽古通事。蔡昆山的第九代后孙蔡慎吾,是日本很有名的兵学家。
(六)沙县籍唐通事家系(1个)
始祖卢君玉(?~1631),福建省延平府沙县人,1612年至长崎。第三代孙卢草硕(1647~1688),日本闭关锁国时代本草学鼻祖,著有《药性集要》;第四代后孙卢草拙(1675~1729),天文学家,训点《大清会典》,并受奖;第九代后裔卢高朗明治时期成为贵族院议员。有2个唐通事役株,本家传9代,分家传8代,共出小通事2人,小通事级别的6人。